“双面伊人”鳅鳅妹做有温度的女子

2018-06-28 09:50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8年2期
关键词:秋秋听众方言

人物简介:鳅鳅妹,1982年生人,满族,著名美食节目主持人,微博粉丝70万人,重庆美食风向标,938重庆私家车广播《吃在重庆》DJ。

你钟意一朵花,不一定要把它摘下来;

你喜欢一片云,不一定要得到它;

你喜欢风,也不一定要让它停下来;

但如果你喜欢上美食,那就一定要吃进嘴里!

鳅鳅妹就是这种类型的主持人,在她眼里,只有真实地去感受吃进嘴里的食物让味蕾变成什么样子,才能描述出渗入心底的美好。

初见鳅鳅妹也颇有些意外,跟节目中语速快、思维快、闹喳喳的形象不同,私下的鳅鳅妹话不多、安静得有些让人恍惚,“这真的是鳅鳅妹吗?”但当她一出声,瞬即打消了疑惑,没错,这的确是她!

谈起性格,鳅鳅妹坦诚地说自己有些“人格分裂”。“因为听节目和本人,大部分人觉得对不上号。先听到节目、后见到我的人肯定会觉得我很装、很高冷、不说话;先认识我、再听我的节目,觉得我肯定是疯了。”

鳅鳅妹似乎有些无奈,可这都是真实的她。

她“疯癫”,是因为对工作有着满满的热忱,用无限的激情去点燃没有图像,只有声音的美食;

她“高冷”,是因为节目用光她所有的力气,只想安安静静躲在角落酝酿下一次激情澎湃的讲述。

在中国的人情世故里,谁也不愿意接纳“两面派”的人,一面“热情”、一面“冷漠”,似乎稍有触及,就会让人心生不满。可她没有装,她只是真实地表达着自己,她有自己的态度与温度,她有作为一名美食主持人该有的专业与敬业。

截断退路寻梦想

鳅鳅妹长着一张能让人记住的脸,标志性的“幸福痣”就在嘴角。鳅鳅妹原本叫秋秋,后来做了节目后才有了如今的名字。

2003年,非典袭击全国各地,秋秋毕了业。可面对非典的肆虐,找工作成了难题。为了糊口,秋秋开始做起了广告推广,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专业:播音主持。“非典期间跑广告,别人都拒绝我,但那段经历却帮助到我怎么去与人交流。”

随着业务的熟悉,秋秋的业绩也越来越好。同年,她看到广播台要开辟一个新频道招聘主持人,毫不意外——她直接报了名。

与此同时,因无法赞同彼时老板的“压榨”政策,在并没有把握进入主持人行列的情况下,秋秋毫不犹豫选择辞职。

无退路跳出来固然有风险,但她性格如此,也不甘于做一名小小的广告推广员。

老板询问她为何离职,秋秋回答说:“我觉得这个单位没有人情味,每天都是业绩业绩,每天开会都是今天完成多少。”

她很讨厌这样,临走末了,秋秋还单刀直入,“胆大包天”地给老板讲起道理来,“一个企业应该有人情味,传统的节日都只会说今天要完成多少,让员工寒心,而且还是在非典期间,我觉得很没有意思……”似乎这个时候,“鳅鳅妹”这个有点“泼辣”的人物形象就已初具雏形。

听完此番话,老板转身盯着秋秋问道:“你是找到下家了吗?”“ 我 真的确实没有找到,只是单纯不喜欢这里的氛围。”此时,或许老板心里也翻着白眼嘲笑着这样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姑娘。

前后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秋秋开始准备口试、笔试、面试、培训。完成最后一项考核内容时,她自己都觉得没多大可能性,直到最后一通电话打来,才有了后来的“鳅鳅妹”。

来到电台分配节目时,年龄最小的秋秋被分到方言美食栏目《吃在重庆》,与年长她十多岁的“盅盅哥”搭档。这是一档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栏目,“美食怎么说,看都看不到,闻也闻不了。播音专业学出来去说方言,任何人都可以说方言,哪里需要找一个专业的,大家都不愿意。”秋秋自己也并不看好。

明知前路迷雾重重,秋秋仍旧一往无前地吸收着邻城——成都优秀的美食节目血液,在异地学习中进行自我消化。

说来也奇怪,可能是山城人民独爱美食的基因存在,“口说美食”的节目一开播,意外地火了起来,听众的参与度特别高。“听众不知道我的名字到底是哪个字,听见qiu,就觉得理应与吃的有关,所以大家就开始叫我‘鳅鳅妹’。”秋秋这才有了沿用数年的名字。

意外走红也没能彻底消除鳅鳅妹心底的疑惑,一个播音专业出身的主开始走访重庆市各大美食街,去发掘真实美味的店铺,再通过节目介绍给听众。“大学刚毕业,也不太爱在外吃饭的我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好吃的地方,这一切都全靠走访收集,还有不停地吃吃吃。”鳅鳅妹笑着说,似乎已经忘记了那时候炎热的天气、疲惫的身躯、难受的脾胃。

“我不喝酒不抽烟,听节目的人以为我什么都会,听起我很江湖,其实我什么都不会。”十几年前,重庆的夜生活并不如现在多姿多彩,为了扩大节目的深度,在领导的要求下,鳅鳅妹甚至开始过起了夜生活。

同时,领导建议鳅鳅妹在外面寻找比她大十多岁的陌生人聊天:“听他们私下里在谈论哪些内容,去学他们讲什么,不然你永远都长不大,永远是个小妹。”领导如是说。

于是,并不江湖的鳅鳅妹开始走入江湖,感受着当时的夜生活。

三个月下来,鳅鳅妹的“阅历”渐长,不同年龄层的听众不断融入,她这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爱上了方言,爱上了这档节目。

2004年的平安夜,鳅鳅妹在节目中预告了在北滨路渝风堂的平安夜活动。那时的信息不像互联网时代这么发达,鳅鳅妹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前来参加活动。

让鳅鳅妹完全想不到的是,活动当晚听众“包围”了整栋楼。他们全是自己打电话订座,只是为了见见她长什么模样。“满座到什么地步,用当天老板的话说:‘周边生意全部都很好,是因为定不到渝风堂,就定的隔壁,但是都会跑过来看你们,因为隔得近。’”鳅鳅妹陷入了那天晚上的情境,与听众一起看烟花、为听众进行求婚策划……

崩溃边缘遇救赎

《吃在重庆》很俗,但不是低俗,是通俗,鳅鳅妹也在掌握着自己的度。随着节目知名度越来越大,鳅鳅妹也越来越红,正所谓“人红是非多”,鳅鳅妹也没能逃过这一“劫”。

慢慢地,网络上开始出现谩骂鳅鳅妹的帖子,连同她的父母一起骂。

鳅鳅妹推荐的美食,没有打折,她被骂;鳅鳅妹的口味偏向与自己的不一样,她被骂;不是鳅鳅妹说的观点,扣在她身上,她被骂;因为情绪出现问题,碰巧听见她闹腾的节目,她被骂;为了成功引起鳅鳅妹对自己的关注,她被骂……

就连亲朋好友为她介绍的相亲对象一听是鳅鳅妹,没有一个选择见面了解,“他们觉得我嘴皮翻得快,吵架肯定都吵不赢我。”鳅鳅妹笑着说,似乎在说着别人的笑话。

那段时间,鳅鳅妹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压力大到都快出现抑郁症。“很多时候,上节目的前一秒我都在哭,但开了话筒我必须笑,不能把情绪带到工作上。”鳅鳅妹想到了辞职。

后来,一些铁杆粉丝还是听出了鳅鳅妹的情绪出现了问题,开始用各种方式安慰着她。

“因为我没车,他们打来电话说,来接送我们上班。”

“听出我有些感冒,他们打来电话凶巴巴地对我说:‘你说的啥子嘛,听都听不清楚,赶紧回去休息,好了再说。’”

“我在节目中随口说了一句想吃鱼香肉丝了,真的有听众自己炒好送来了。”

“说了一句想吃麻花了,一位大爷就买来了40斤麻花送到电台楼下。”

“我也心疼他们,在以后我都不敢在节目中说想吃什么了。”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有些听众不知从哪里知道了,都来陪着我通宵守大夜。”

“感恩陪伴我身边的三个男人,节目搭档,盅盅哥、莽娃、陈八斤。”

……

说起这些,鳅鳅妹发自内心地感激着他们。或许在听众身上,她得到的比失去的多了太多。随着心态的转变,鳅鳅妹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很多东西,她原本脆弱的心开始有了一层保护色,让她继续前行,无坚不摧。

猜你喜欢
秋秋听众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宠物狗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