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下热点议题,备受关注。2018年重庆市“两会”期间,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重庆市科委副主任梁震,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就“推动高质量发展”接受媒体群访,讲述了各自部门、区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最新成果及未来展望。本刊记者现将其中精彩发言整理刊出,以展现重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风采风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工业和信息产业是重庆经济发展的脊梁,推动重庆工业和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阶段的大势所趋,也是优化结构的迫切需要,更是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
2017年,重庆市经信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实现平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创新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全市规模工业增长9.6%,高于全国平均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8.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3.7%。规模工业利润增长20%左右。
具体来讲: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速。全年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增长32.6%。工业企业技改力度进一步加大,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1617亿元、增长19.6%,占工业投资比重27.5%。实施百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计划,推动康宁玻璃基板、中光电触控显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集成电路提档升级,ADC芯片设计全国领先;液晶显示基本形成玻璃基板到终端显示的全产业链;工业机器人初步形成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应用服务全产业体系。物联网基本形成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三位一体”全产业生态体系。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增长38.9%,达12.8万辆。二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进一步加强。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大力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重庆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53.8,高于全国2个点。2017年,市经信委着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投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支持22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改造升级,改造完成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7.2%、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1.8%、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2.5%、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8.4%,显示出了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良好效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2017年,全市规模企业研发投入280亿元,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5%。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企业794家,备案金额281亿元、增长41%。着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新组建7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累计7家;全市有研发活动的企业1500家,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1200家,分别占规模企业总数的21%和17%。长安汽车掌握智能互联、智能交互、智能驾驶3大类、60余项智能化技术,初步具备HA(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生产能力。中科云丛人脸识别技术全国领先。
下一步,推动工业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构想:一是全面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全国一流的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和“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二是强化创新驱动的战略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紧紧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在实施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上,当前重庆工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方向就是要围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大数据智能产业、智能化融合、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一是推动大数据等智能产业发展。力争2018年,智能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新引进智能产业企业300个。二是加快以大数据智能化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包括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升级发展、加快开发智能型产品、加快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三是全面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包括产业融合智能化、政府管理智能化、民生服务智能化、公共产品供给智能化、社会治理智能化。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上:一是推动园区产业特色发展。将各园区打造成为更具个性、更具特色的大数据智能化园区,全力构建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健全完善新兴产业配套体系。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骨干企业,完善产业上下游配套。大力建设公共研发、孵化、检测、投融资等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加快楼宇产业发展,为新兴产业初创和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三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发挥好企业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保护企业家的权益不受侵害,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四是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优化引商、安商、扶商优商等环境,着力打造产业投资洼地;重点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园区、服务区县”的“三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服务机制和服务平台;完善工作评估考核体系,着力提升服务全市经济发展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
2017年,重庆市科技创新系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治理体系,着力强化创新发展的技术、资本、创新生态三个关键支撑,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取得比较快进展。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9.1%;专利授权量达到3.4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1件,同比增长28%左右;年度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346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3家,均创历史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5.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9%。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八位、西部领先。市科委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眼于强化技术供给,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一是培育引进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技术性和高成长性企业。2017年全市累计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672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2026家,高成长性企业达到202家,成为重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二是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2017年全市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8家,累计建设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平台1425家。三是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017年,选育科技创新、科技创投、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09人,选育“双创”示范团队212个;新增“两院”院士3人和“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6人,累计达到563人。在培育引进以上创新主体的同时,更好地解决“技术供给”问题。
第二,着眼于拓宽资本来源,加快完善创投体系。一是加快完善股权投资体系。截至2017年底,3支引导基金已直接参股组建子基金72支,总规模达204亿元,引导全社会创投基金规模超过650亿元,投资项目616个,金额约105亿元。二是加快完善债权融资体系。在重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开展了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并在初步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渝北等6个区县。与此同时,依托科技风险补偿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模式政策支持。三是加快完善众筹募资体系。以知识价值为核心,以高技术性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探索开设了OTC科技创新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挂牌展示、融资路演和资本课堂等综合服务。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223家。
第三,着眼于优化创新生态,统筹搭建创新平台。一是升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实现全市研发人才在线展示与协同创新。二是升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实现全市研发人才在线展示与协同创新。三是布局科技创新园区,全市已有各类科技创新园区32家。
在搭建创新平台基础上,依托这些创新平台,全市着力完善创新政策、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创新服务,以优良的创新生态,统筹解决创新所必需的“阳光(创新政策)、空气(创新氛围)、土壤(创新平台)与水分(创新服务)”,引领和支撑全社会创新创业。
第四,着眼于激发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着眼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出产业技术创新领域的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着眼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把产业技术创新领域的科研项目管理调整为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本地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科研实力提出年度产业技术创新引领方向,支持企业或者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自主选题、自由申报,将产业技术创新的项目决定权、技术路线选择权、科研经费使用权与研发成果收益权尽量赋予企业或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二是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质,借鉴个人信用贷款原理,依托“商业大数据应用+专利软件化评估”,探索建立了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包括人才团队、研发投入、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等创新要素共同参与评价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并基于这一评价体系,在重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开展了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取得了贷款申请率、审贷通过率、企业首贷率3个50%的较好效果。三是探索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着眼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技研发的质量和效率,在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探索开展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初,由科研团队与单位之间以及科研团队内部签订协议,明确研发团队和所在单位(含合作单位)以及科研团队内部知识产权的处置办法和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方案,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研发质量和市场效益。
2018年,重庆市科技创新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及本次“两会”精神,重点围绕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等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做出科技创新系统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有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强调质量而非速度,强调发展而非增长。两江新区成立7年多以来,通过持续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可谓是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2010年到2016年,两江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翻番。全域GDP从1002亿元增长到2261亿元,年均增长17.3%;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626亿元增长到4892亿元,年均增长22.5%;固定资产投资从693亿元增长到2043亿元,年均增长23.8%;进出口总额从285亿元增长到1544亿元,年均增长49.8%。
能够代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数据还有一组:一是三次产业的变化情况。一产占比从1.7%变成0.8%,二产从52.8%变成48.5%,三产从45.5%变成50.7%;二是万元GDP的能耗由过去的每万元0.5吨左右的标煤,现在变成0.3吨;三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投入,由过去不到2%变成2017年的3.8%;四是工业劳动生产率由前几年的每人每年大概24万变为了接近36万;五是利税率也提高了两三个百分点;六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由过去很小的2%~3%,变成26.9%,今年会突破30%;七是高新技术企业由过去的67家变成现在的244家。
七年来,两江新区的GDP增速横向来看,在全国国家级新区中名列前茅,纵向自身来看,年均增速有所下降,但发展的质量在提升,比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工业平均增加值率、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经费(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代表发展质量的指标,都在提升。
这七年来,两江新区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注重带头开放、带动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深化改革、着力创新,建设长江上游创新中心。两江新区经过七年开发建设,已经具备了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支点的承载能力、吸引各类重大项目落地的承接能力、推进社会资本广泛投入的吸引能力、优化配置有效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更好促进所在区域功能发展的引领能力,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和开放创新的“排头兵”。
在高质量的发展上,两江新区这几年来围绕一个主题、瞄准两大领域、选定三大路径、抓住四大关键,对应五项标准。
一个主题开发开放;两大领域:一是产业要高质量;二是城市新开发的建设更要高质量,所以称为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大路径:第一个路径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体现在“五转”上,一是转变开发的模式,由过去盲目的引进项目,转为基地化、垂直化的整合发展和产业链的招商;二是在产业的结构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转向了高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在产品的结构上由比较低技术的附加值转为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四是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进行了转变;五是在生态环境上转为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第二个路径是优化经济结构。体现在五个方面的优化,一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两江新区强调的不是简单的“退二进三”,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以内,我们提出的是“壮二强三”,首先是要继续做大工业,在这个基础上来壮大三产。二是区域结构的优化,我们仍然坚持“一心四带”的空间布局。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由产业的末端走向附加值的高端,由硬体为主转为软硬结合的发展。四是引进外资企业为主。第三个路径是转化增长动力。传统的动力是“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两江新区按照中央的部署,在转变增长的动力上更突出消费引领加供给侧的创新。
四大关键: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高水平制造。具体来讲:在高起点谋划上,强调谋划在前、规划在后,要谋定而后动,尤其在整个产城融合的开发上,坚持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总的目标就是要使两江新区在国内有引领性、在国际有影响性。在高起点谋划上,强调谋划在前、规划在后,要谋定而后动,尤其在整个产城融合的开发上,坚持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总的目标就是要使两江新区在国内有引领性、在国际有影响性。在高起点谋划上,强调谋划在前、规划在后,要谋定而后动,尤其在整个产城融合的开发上,坚持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总的目标就是要使两江新区在国内有引领性、在国际有影响性。在高门槛准入上,首先是在产业的准入上,结合十九大精神,两江新区提出了“三率一力”的要求,投资率、产出率、贡献率,再加上一个影响力或者推动力,科技项目主要看影响力、推动力。在城市开发建设上,为了突出高质量,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各类规划设计导则,所有项目必须要在理念上、实力上、实施的方案上与两江新区有共同一致的遵循。在高水平的制造上,主要是体现在智能化为引领的前提下,来进行好深度的制造。
五项标准:主要是检验两江新区是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标准,从大的角度讲那就是围绕国务院对两江新区的五大定位——内陆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对标是否能够实现国务院赋予两江新区的这五大定位,这是检验两江新区是否取得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最大标准。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这几年来我有五点感受:第一,要有定力。在新老产业动能转化上,如何选择,如何把握,是追求增长、速度,还是追求发展质量,这需要有定力。第二,要有毅力。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每一届都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第三,要有活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怎样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是政府首先要去研究考虑的事。第四,要有引力。高质量的发展伴随的就是高新技术大量的涌现,高新技术成果需要有示范的市场、启动的市场。在一段时间以内,我们应该给予一些市场的引导。第五,要有动力。将我们的动力变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