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2018-06-27 10:13胡静波
报刊荟萃(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挑战

摘 要: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呈现网络化发展趋势。大学生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愈加觉醒,同时也容易引发他们思想行为出现问题,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本篇文章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力图发现网络坏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继而对其做出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两种内涵:一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以及高校和教育部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有效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而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诚信意识以及甄选信息的能力,积极主动地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和隐蔽性。网络各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的反映,以及西方国家的意识渗透,需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意识性、价值性和政治性。教育者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对其进行引导式教育。教育环境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动态发展性。虚拟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最本质特征。网络作为一个完全开放自由的世界,促使教育环境的开放性。建立在网络环境和校园环境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动态发展的,与网络技术发展保持着动态更新。教育信息的数字化和丰富性。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又被称为数字信息。数字化使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还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储空间得到扩展。教育效果的广泛性和及时性。网络的快捷性为教育效果的及时性实现提供了可能。以光速传播的教育信息,使得教育效果的广泛性得以实现。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信息多元化冲击大学生思想观念

一是网络无政府状态蔓延。网络可以跨越国界,不同国家的思想意识都可以在网上传递。大学生本身好奇心较强,独立自主意识日渐发展,同时网络信息发表具有隐蔽性,这也使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完全释放天性,随心所欲,挣脱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随意的发表各种言论。这种做法对国家的政治权威造成了冲击,是无政府状态的体现。二是民族国家意识淡薄。网络跨越国界,一方面,促进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本土意识、国家意识会被淡化,给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极其大的挑战。三是意识形态的西化趋势。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运用其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对我们实行其自身的文化渗透,对我国的青年进行思想观念的同化,从而使其意识形态西化。

(二)网络的开放性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网络使人处于虚拟社会中,这就给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被人机对话所代替提供了可能,这种情况必然会淡化人的情感,使个人走向孤闭,引起大学生交往异化。网络上汇集着各种繁杂多样的信息,许多不健康信息也集聚于此,类似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过度追求娱乐化,忽视内在美。各种暴力信息和画面会在潜移默化中助长他们无视法律的意识与行为,并不利于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对于人格而言,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为人格中的“黑暗”或是“恶”给予了发挥空间,多重性、封闭性以及平面化人格障碍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

(三)负面舆论弱化教育效果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稳定的教学环境被各种外来的文化、思想、观念所打破,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舆论发展变得不可控。在网络上,无论是国家的监管还是法律的约束都变得更加困难,主要依靠的是我们自觉的舆论意识,这就使校园舆论的控管更加艰难,很容易脱离正轨,甚至是失控,教育环境趋向不确定、不可控。网络舆论负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都会对辨别力不强、自控力不足的大学生产生不良作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受到威胁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更多的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拥有了自主选择权,其受制性下降,相对的拥有一定决定权并且主体性增强。在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会从多元化的角度看问题不在拘泥于传统教育者单一的思维方向;对于各种问题的探索思考也更加积极主动,自我管理、学习和教育能力上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上升扩大趋势,相应的老师则遇到主体被弱化的困境。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快捷性、共享性,使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方式被师生之间平等互动、自由选择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这就使教师的主体权威和“话语权”遭到更为严酷的挑战。

(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念和方式方法受到冲击

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愈加丰富多元,更具择决性,其内容形态也由二维向三维、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学生使用互联网就能够获取大量教育信息,传统的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灌输法也受到了冲击,这种建立在教师具有较高威信和绝对信息权威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看来未必还能行之有效。受到校内外网络的影响,面对面的师生交流会受到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而相对减少。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也使学生思想教育观念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思想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策研究

(一)加快网络技术革新,建立网络监管新规范

学习创新网络技术。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人才,结合高校本身的教学特色,加快校园网络建设,及时普及最新的网络技术,加大网络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加强网络监控力度。运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信息过滤、筛选来实现信息监管,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在网络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方法和机制。“線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将网上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日常课程中加入网络教育来加强约束力管理,从而增强大学生网络规范意识,学会自我分辨与管理。

(二)完善网络教育各方面体制机制

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和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网络心理教育网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平等交互性使其乐于接受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及时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宣传,规范学生的网络意识和行为,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加开设相关课程,加强道德自律意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明辨力、学会进行正确的辨别。把握网络道德,培育学生的选择、判断和辨别能力。建设大学生网络法制观念。建设网络规章制度,高校需不断加大对学生的上网管理力度,减少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加大网络法制宣传,通过微博、微信、qq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载体来进行法制宣传和法制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风气,树立大学生网络守法新风尚,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三)提高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创新教育观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进网络环境中人的观念发展为目标,良好的政治、品德、知识和心理素养是对教育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同时关于计算机的使用、网络语言技能的掌握、网络信息搜集处理和网络教学组织也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就主体观而言,老师和学生是平等互动的。对于教学对象而言,老师需针对个体因材施教,同时找到共同点,发现教育普遍规律。就教学任务而言,要善于开发学生潜能推动其主动创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转变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现代化

网络安全、网络文化和网络德育、心理、法制教育都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内容。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复杂化要求教育必须突出价值性、意识性和趣味性,拓展其影响面。同时还需有针对性,从客观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不良思想和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利用网络创新教育方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教育时间与地点,增强其灵活度和自由化。

参考文献:

[1]张瑜.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学术探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2(12):14-15.

[2]张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发展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4-183.

[3]方文,黄荣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51-53.

[4]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31.

[5]曾昭皓,李卫东,陈静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理论与实务[M].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13,20-24.

作者简介:胡静波,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挑战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