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玲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主动应用各种课程资源,而教材中的插图则正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通过对插图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學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这双隐形翅膀的帮助下,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插图;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插图是指与文字相配合,起到解释和说明作业的小图版绘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不仅数量丰富、类型多样,而且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变成一个个鲜活的视觉印象,提高兴趣,加深理解,获得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以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几篇课文为例,就如何利用好这些精挑细选、精心绘制的插图进行了分析。
一、运用插图提升学习兴趣
与白纸黑字相比,显然是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插图更具有吸引力。当学生翻开一篇新的课文时,首先会将视线投向插图。因此教师应找到一个切入点,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迅速进入到新课学习状态。以《一分钟》为例,打开这篇课文后,不用教师要求,学生就会先观看插图,并自言自语道:“这是谁啊?他在干吗?”“公交车已经开走,他没赶上。”教师再顺势提问:“公交车就在面前,可就是没有上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去课文中找答案吧。 ”以插图为基础,再辅以教师语言的引导,学生一探究竟的积极性会得到有效的激发,既充分发挥出了插图的作用,也为后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将图片作为导入方式是切实可行的,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看图是学生通过画面去感知客观事物,阅读则是理解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描写画面的,所以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看图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对文字描述的感受也就越全面、越深刻。以对《回乡偶书》的学习为例,插图中涵盖的信息较为丰富,人物、景物、事物一应俱全,当教师要求学生先说说插图上画了些什么时,学生一开始的回答是比较杂乱的,看到哪里就说哪里。这时教师则可以给学生提供几条线索,如按照画面中人物的大小顺序、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等进行描述。有的学生说是一个大人正在与小孩子交谈,大人身后还有一匹马。有的学生说从远及近分别是天空、山坡、草木、骏马和人物。经过简单的引导,学生的观察就变得有序。这时候再引入古诗,将每一句诗歌的含义分别与插图相对应,作者自幼离家,年老了才回来,当牵着马走到村口时,因为村里的小孩子不认识自己,所以笑着问作者是从哪里来的。通过插图,教给了学生如何有序观察,学生也自然学会了如何有条理地表述。
三、运用插图培养想象力
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笔不周而意周”的说法,意思是说虽然笔墨有限,但是表现出的意蕴却是无限的。教材中的插图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绘制的,所以不但有着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而且还有着丰富的留白空间,可以让学生拿起想象的画笔尽情描摹,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我们成功了》一课,文章主要描绘的是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时国人欢庆的场景。文中写道:“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课文中插图正是对这一激动场景的描绘。但是插图毕竟是静态的,是瞬间影像的记录,要想更加真实地还原当时激动的场景,还需要借助图片展开想象,先看图,再读文字,在脑海中勾勒出街头上人们奔走相告的热闹场景,由此也引导学生对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当怀揣着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再学习课文时,每一个文字在情感的映衬下就变得有声有色,熠熠生辉。
四、运用插图培养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心智发育和阅历有限,所以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而在对该能力的训练中,插图仍然是一个好帮手,借助插图,可以让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均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如《一株紫丁香》,教师可以在学生看图后提出以下问题:画面中主要人物的表情和体态是怎样的?她们为什么要透过窗口争先恐后往里观望?她们在等什么,看什么?先让学生表述,然后再回到课文中,学生会自觉对比个人叙述和课文描写的差别,由此也会对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有时学生会抱怨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就是看得少、说得少,而通过声情并茂的插图,则可以引导学生乐于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说,由此获得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材中呈现在师生面前的一幅幅插图,绝不是随意编配或可有可无的,而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分起到连接和润滑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将插图视为教学的得力助手,乐于和善于利用插图,将其作为一双隐形的翅膀送给学生,而学生也会借助这双翅膀,在语文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张光.论插图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5).
[2]沈雪芳.低年级语文插图应用的五个统一[J].学周刊,2015(1).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