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特别强调,“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明确指出了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在区域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不少问题,如:园所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尚存在较大差异,对优质资源需求迫切;教研活动问题意识不强,欠缺制度化保证机制;园本课程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三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亟待优化,骨干教师相对缺乏,新进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等。基于这些现实的问题,我们以“问题”为切入口,落位“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职能定位,深入了解基层幼儿园保教工作现状,开展“区域问题解决式教研制度建设”研究,及时解决教师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不断推动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探索形成面向幼儿园教师的多层次、全覆盖的教研制度和体系。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制度则以问题为基础,制定出一系列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助推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式教研制度,即以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为载体,建立区域教研活动机制,帮助和引导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采取专业引导、联动助推、反思评价等实施策略,完善区域(园)教研制度建设,优化教研过程,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实践、反思的意识与能力。
本研究主要围绕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对教研机制、教研任务、教研范式进行系统思考与规划,形成一系列全员认同和遵守的教研制度。
运用“问题解决连续体”的思想,挖掘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标准引导、联动研究、督导评价等制度建设及实施路径予以有效解决,完善教研制度建设,形成问题类型(层次)体系,即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追踪问题、问题课题化、物化研究成果,逐步形成江汉区区域教研制度运行新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研制度对广大教师发展的最主要作用是“以研代培”,教研与培训相结合。因所有研究“问题”大多来源于一线,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修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提供者。通过教研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整合、互补,可激发教师学习动机,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使问题解决式的教研制度更具实效。
问题解决教研模式注重教师的独立思考,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注重团队的合作互助。它结合幼儿园教研及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以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集教、学、研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师反思与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1.基于实际问题,建构区域问题解决教研推进框架
(1)构建“1+5”区域教研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区域优质教研智慧与资源,构建“1+5”区域教研管理运行机制,组建由区学前教育教研员牵头,两支队伍(7位区课程研究员、6位片区保教督学)、三个工作室(陈莉首席教师工作室、丁杨班主任工作室、菲比寻常创意工作室)组成的区域课程建设指导团队,抱团策划,智慧引领。
“1+5”区域教研管理运行机制
(2)探索区域教研制度运行新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研模式
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依托“1+5”区域教研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并建构了“问题解决”教研新模式,其基本框架为“五环节+五流程”。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强调解决“小问题、真问题”,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困惑”和“质疑”;第二环节:筛选问题,对所有问题从其真实性、重要性、可解决的程度等角度作“思考和论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出最真实、最重要、操作性最强的小问题确定为“研究对象”;第三环节:设计方案,小组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寻找解决的对策,初步形成“解决方案”,在名师的指导下去粗取精、筛选提炼并形成“研究方案”;第四环节:实践研究,深入进行“落地”实践研究,不断验证并调整“问题”研究的方案,反思问题出现的症结,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等;第五环节:展示成果,请专家指导把关,使问题解决策略更合理、更优化。然后把集体智慧之成果以展示、经验分享、编印成果集等方式进行共享。
2.基于问题解决,健全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制度建设
影响“问题解决式”教研制度建设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从区域教研员“指导职责”和“定向性”研究内容两个方面不断探索健全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制度建设的有效策略。
(1)制定“问题解决式”教研指导职责。依据区域幼儿园教研及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设置《问题解决式教研指导工作职责》,对“1+5”类教研指导人员的指导任务(解决问题)、指导对象、指导周期、指导形式、指导成果进行系统规划,即区学前教育教研员全面主持区域教研工作;区课程研究员结合个人专长选择一个领域,蹲点一个片区引领专项研究;片区保教督学以自己所在园所为教研主阵地,引领片内园所开展常规保教研究;将陈莉首席教师工作室作为种子教师培训基地,丁杨班主任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培训基地,菲比寻常创意工作室作为特长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各类教师的针对性培训。
【案例1】片区保教督学教研指导职责
指导任务:解决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指导对象:片区内公办园、民办园。
指导周期:以学期为时间单位。
指导形式:制定《片区保教工作指导计划》,规划本学期片区发展共同体保教工作重点内容和指导方式。
成立片区保教工作指导小组,由片区保教督学任组长,各园业务园长为组员,负责片区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指导。
建立片区保教研究问题库,每学期对片区内普遍的、突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排查、整理、筛选,确定解决问题。
组织教研现场调研,指导小组每学期至少下到各个幼儿园1次,观摩园本教研现场,结合研讨主题或主要问题进行现场诊断。
组织片区保教工作展示会,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员参与性的工作展示会,问题解决式课例教研、园本教研成果交流等形式分享经验成果。
指导成果:结合片区学期工作主题用课例、活动反思、经验总结等形式将各类教研资料汇编成册。
(2)设置“定向性”研究内容。设置课程资源建设研究,逐步形成“幸福课程规范化、养成区域课程特色化、园本课程多元化”的区域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评价研究,逐步形成“标准导向、策略引行、现场督导”的课程评价体系;设置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模式研究,逐步形成“青年教师基础研究、骨干教师项目研究”的阶段性研修体系。
(3)形成“层次化”评价方式。一是制定《江汉区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视访制度》,区学前教育科对“1+5”类教研指导人员的指导过程及效果进行考察、评价,从第三方角度找出问题,不断提升教研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水平。二是出台《江汉区幼儿园常规视导评价标准》,教研员按标准蹲班进行“望、问、闻”跟踪调研,带领园长、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班级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园本专题教研现场,“诊断”实践问题,结合视导情况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专项评估。三是完善《江汉区幼儿园星级教研组评比标准》,以片区为单位交互查看教研资料,观摩教研现场,评定教研等级,推评区级“五星教研组”。四是出台《江汉区幼儿园幼儿素质发展水平评估方案》,对区属幼儿园幼儿发展状况进行随机抽评,对幼儿五大领域学习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其结果列入学期末教育教学综合考核指标。
【案例2】《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幼儿素质发展水平评估方案》
解决问题:全面了解全区教办幼儿园幼儿学习与发展水平,发现、分析教师常规保教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增强幼儿园教育适宜性与有效性。
评估范围:全区教办园本园。
评估任务:组建八个评估组,分别由1名教办园业务园长和1名公办园骨干教师组成,每组评估一所教办园。评估分为组织互动、观察评估,骨干教师负责组织评估现场的师幼互动环节,业务园长观察幼儿表现进行具体评价。
评估方法:每个小班按30%比例均随机抽取8名幼儿作为评估对象,到评估室进行评估。评估以同一素材为师幼互动载体,以《江汉区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幼儿素质发展水平评价表》五大领域目标为评价工具,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相应评价。
评价分值:分值总分10分,五大领域各2分。每个领域均含2项具体评价指标并设有相应分值,细化为3个评价等次,各等次进行了权重分配。
评估反馈:区学前教育科对全区教办园的幼儿素质发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反馈,对幼儿园下一步的保教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3.基于问题保障,建立区域联动教研模式长效机制。为了保障区域问题解决式教研制度的有效开展,实施“多元化”推进策略,针对“定向性”研究内容的特质,整体设计实施的路径,采用“项目制”“诊断式”“研修式”等多元策略予以长效推进。
(1)建设课程超市,提供支持按需组合的资源库。一是以教研员为核心,带领课程研究员开展区域特色养成课程研究,编制《幼儿园养成教育指导手册·一日活动我真棒》,建设以“健康、快乐、聪明、能干”为核心的好习惯目标体系,设计48个主题单元,从“生活、学习、户外、游戏、家园共育”五个方面提供养成教育活动实施策略。二是以片区发展共同体为单位组建“五大领域+游戏”教学联盟,每位课程研究员牵头一个教学联盟,以《武汉市新世纪主题探究课程》为载体,带领教师立足一线教学实践和反思,整合《江汉区幼儿园幸福课程资源包》,提供750余个教学活动、168个游戏活动及相关课件资源上传“江汉区幸福课程资源”平台。三是片区保教督学到各园指导园本课程建设,引领各园立足传承、着眼创新,开发出“体育大循环”“科学小实验”“笔记大自然”“创意美术”“快乐直笛”“感恩教育”等个性化课程。
(2)量化评价标准,敦促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质量。一是编制《五星班级管理指导手册》,完善《江汉区五星班级评比标准》,提炼区域“五星”班级管理理念,将班级工作中最核心、最基础的要求组成35项目标体系,成为幼儿园、教师班级建设的“思想纲领”;以丁杨班主任工作室为主阵地,以工作室成员所在单位为实验单位,着眼于“规范的流程、基础的要求、全面的指导”,逐条提供对应的工作步骤、组织策略、实施表格、参考案例,成为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幼儿园督导班级建设的“行动指南”。二是编制《江汉区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细则》,立足于区域园所一日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四个环节(生活、学习、游戏、户外)的整体要求分解细化到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列举出一日活动的具体时段,分别对教师和保育员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规范的实施要求。
【案例3】《江汉区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推进策略
解决问题:指导幼儿园规范执行一日活动作息制度、幼儿园课程实施及管理制度、教师及保育员岗位工作职责,保障一日活动科学、规范、有质量地进行。
编制思路:细化各年龄段保教人员在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可操作的原则和方法。
推进策略:成立《细则》编制小组。
顾问:省、市专家,监控《细则》质量。
组长:曾瑛(教研员),全面主持编制工作。
组员:具体编写工作。
保教督学:刘莉(游戏活动);夏文莉(生活活动);胡华(学习活动)。
首席教师:陈莉(游戏活动)。
组织实施:以“江汉区学前教育宣传月”为契机,组织“《细则》学习讲坛”活动,四位编写人员针对一日活动中生活、学习、游戏、户外四大环节进行组织与实施要求的解读;拍摄专题片“幼儿园的一天”,将幼儿园一天的活动用视频的形式为广大教师进行规范性展示;借助区域“童书童梦”网站开设《细则》栏目,上传学习讲坛视频,向家长、社会进行宣讲;幼儿园开展“研用《细则》”的园本教研,帮助保教人员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细则》内涵,对学习过程、实施效果定期检查,并将结果纳入保教人员量化考评体系;教研员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将《细则》落实情况列入幼儿园保教质量专项考评。
(3)规划培训模式,构建教师专业成长阶段性研修体系。以“陈莉首席教师工作室”为培训基地,开设“江汉区种子教师培训班”,研究设置“初级基础研学班”“高级项目研修班”课程框架与课程资源,以灵活多元的培训形式,吸引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展开实践研究,主动积累教育经验;探索“两期法”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研修运行模式,最终形成“滚动实施”的研修体系,帮助一批批“潜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区域骨干教师”,打造区域幼教优质后备人才,传递教育智慧。
【案例4】“江汉区幼儿园种子教师”“两期”培训法实施规划
培训单位:陈莉首席教师工作室。
研修目的:解决“班级管理优化,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
研修对象: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
研修策略:集中授课+自主研修;结对帮扶+社团研讨;任务驱动+项目管理。
研修周期:2015-2017年两学年。
研修过程:制定《种子教师培训班实施方案》,拟定详实的课程计划、研修制度。
以学年为周期,2015-2016年的第一学年初级研学班立足集中授课、结对帮扶、自主研修,以研学为主,提升教师理论层面专业经验。
任务驱动,帮助教师在“学”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思考梳理有益经验,同时发挥经验型骨干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2016-2017年的第二学年的高级研修班立足社团研讨、项目管理,在初级研学班基础之上,以不同主题建立子项目研究小组,侧重实践中的践行思考。
每学年中期与期末展示交流。对于研究中聚焦问题进行探讨、梳理、提炼。
研修成果:初级研学班成果白皮书(教育随笔、研究案例、学习心得、个人感悟);高级研修班项目成果集(子项目研究方案、微研究报告、案例汇编)。
1.收获。教师对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与调整等专业能力明显增强;园本教研更加关注教研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促进教师的深度体验,重视研究成果的提炼及再运用;区域教研更能把脉园本教研问题,研究成果有效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及保教管理,研修体系更加适宜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区域幼小衔接成果《区域联动,助力孩子幼小衔接》专题片在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四期联播;区域班级建设经验论文刊发在《成才》杂志;区域编制的《幼儿园养成教育指导手册》已上市发行。
2.展望。深入推进“区域问题解决式教研制度”建设,打破园际壁垒,构建以区域联动、园际合作、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的“大园本”教研工作模式;研发“江汉区幼儿园教研指导计划”,提供“基础指导”“专业发展指导”“支持服务指导”“螺旋上升式”指导板块,针对性解决园本教研瓶颈问题;集结“江汉区幼儿园问题解决式教研制度运行机制”,从实施方案到工作职责,从工作流程到工作机制,从督导内容到结果评价,从队伍建设到考核机制作出明确规划,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层次、全覆盖的教研管理体系,整体提升区域园所保教质量,营造幼儿园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快乐成长的幸福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