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再设计

2018-06-27 06:32
关键词:通识会计专业财务会计

潘 纯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财政部制定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指引。随后,财政部出炉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论坛、峰会、研讨会在行业内陆续开展。显然,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优先位置,要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从国家层面来看,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重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视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从会计行业来看,2017年是很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里,先是德勤,这家世界四大之一的会计事务所,将第一台财务机器人引入到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中,首次使用人工智能且效率惊人,给财会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接着是金税三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财融合。BBC分析,未来最容易被机器人淘汰的职业中会计位列前三。会计界的2017,让人应接不暇,会计老师们看着一个又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回不过神来。

忧虑、恐慌、不知所措之后必须冷静思考几个现实问题:1.会计环境变了,智能财务是智能时代必然趋势。2.会计素质要求提高了,核算型会计必须向管理型会计转型。3.业务与财务融合是管理型会计的核心。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必须要改革和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核算的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据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人数接近800万。这也就意味着,其中会计专业毕业生就占80万左右。据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最多的是销售类,财会类学生就业呈下降趋势。虽然很多学校显示该专业就业率可达90%以上,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业方向可能是销售或其他,会计专业对口就业率能达到60%就算很好了。从当前国内环境来看,就业压力普遍较大,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要熟悉基本的会计核算,还要求要懂投资理财和业务处理,对业财融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突出。对于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缺乏工作经验,对口就业确实不容易。造成如今会计专业对口就业难的部分原因在于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在校生片面追求考证通过率

“课证融通”是近几年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体系中所强调的,高职院校普遍强调毕业证与会计从业证(2017年已经取消)、助理会计师证、甚至注册会计师证至少能持双证毕业,把考证视为就业的“绿色通道”,专业课程设置也尽量与这些证书的考证课程挂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极力强调会计考证的重要性,片面追求考证通过率使得高职会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许多会计毕业生在各种考试中都能够脱颖而出,但动手能力训练不足导致毕业后无法胜任工作,会计教育培养学生的量在不断增加,但很难满足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质的需求。

(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于稳定

据调查,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不仅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专业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且这些课程往往多年处于不变状态,不管是课程名称还是课程内容经常是多年不变,偶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所变化也仅是名称上作小幅调整,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甚至于讲课的老师也经常是那么固定几个。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教学质量的“稳定”不仅不能给课程建设带来竞争优势,还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不满。财政部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确定[1]。2013年国际商学院协会颁布的新版会计教育项目认证标准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新兴技术等商业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前所未有的挑战向会计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会计教育应该积极创新,发展新项目和新课程,提供适应变革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这些都说明,高校会计课程设置的稳定与现代经济发展质量要求并不相符。

(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比例过高,通识能力课程设置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多开设30余门课程,门类繁多,其中专业课程有20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占专业课程40%以上,主要包括: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实务、财务管理、纳税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以财税实务为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比例过高,会计专业课程学习大部分都是机械性学习会计分录,而通识能力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学生大脑中灌输的会计理论很多,通识能力拓展却十分有限,导致实际工作中业务应变能力较弱[2]。

(四)实践实训课程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忽视其他技能的训练

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会计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实训课程比例较高,为提高实践实训效果也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比如,建立各种会计专业相关的实训室和实践基地,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实践实训环节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会计技能大赛等等,这些措施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学生甚至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实现从学校到单位的零距离对接[3]。但所有这些都过于局限在专业技能领域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训练,一旦专业不对口或专业工作中出现突发状况或超出专业范围的事务时,往往不知所措或者无法应对。

三、智能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2016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李扣庆在“管理会计与中国制造2025”论坛上曾经强调,新一代的会计要有开扩的数据视野、擅于做整合的思考、明确的数据结果方向,要有IT能力、业务能力,有合作能力、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能力,还要坚守职业道德。共享时代,会计可以做基础财务、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所以会计要懂业务;大数据时代,会计要利用数据参与企业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即所谓的管理会计;真正全民记账的区块链来了,会计要转型,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是必然趋势。

未来的会计,是人文会计、智慧会计和管理会计。未来的会计,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懂业务会管理,交流能力、文案能力一样都不能少。人工智能、大数据、财务共享等新技术对会计教育绝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创新和改革的机遇[4]。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向深层次应用的深入发展阶段转化,是当前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趋势,面对时代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面对这一新的重大课题,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积极思考和应对。

四、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再设计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再设计的总体思路

过去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太多,课程边界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专业课过度强调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职业判断和决策后果得不到重视;会计课程等于会计分录……鉴于这些弊端必须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设计。总体设计思路为:1.界定核算类课程的边界,改革传统财务会计课程;2.压缩专业课,增加通识能力课程比例;3.增加跨界融合课程,在传统财务会计课程中融入并体现业财税合一。

(二)界定核算类的课程边界,改革传统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会计核算由人工智能取代后,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要开几门,要讲多深?笔者讨教过很多专家。比较认可这种形式:从资本流经的主体可以将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界定为企业财务会计、金融业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管理会计。考虑到循序渐进,财务会计可设置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院校可不开设高级财务会计或者将其作为选修课程,于是形成6门核心课程: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管理会计。非专业核心课程中,金融企业会计,可以与其他行业会计合并,形成“不同行业会计比较”;金融类的课程可以改为金融基础或货币金融学。

(三)压缩专业课程,强化通识教育和思维培养

鉴于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可将成本会计中料工费归集和品种法,归入财务会计;成本的分析和控制,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可以并入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剩下的内容可以与财务管理合并为成本战略管理课程;财税从来就不是分离的,可以将税务会计渗透到初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2门课程中,无需单独设置。这样会计课程就可以形成以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战略管理和审计等6门课程为核心的,以投资理财、金融基础、不同行业会计比较等为选修的课程体系。选修的,不代表不重要,而是辅助会计职能的,课程形式更加灵活,比如可作专题,可以融于其他课程。例如财务会计从业务讲起,就很容易带入内控及会计制度设计,那么内控与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就不用单独开设了。压缩专业课程,才有可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强化通识教育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通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对普遍的事物的看法以及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是通识教育课程[5]。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不包括专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大部分构成通识教育必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学生应该掌握的通识技能包括:精确而创造性地思维的能力、严密的数理分析能力、流利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所有这些能力中,特别强调的是精确并创造性地思维的能力。通识教育应培养的品格包括:好奇心、移情力、勇气、谦逊和诚信等[6]。

通识课程设置包括:经济学与管理学等战略管理类;统计学等数据分析类;法律、艺术类、文案撰写、计算机网络等通用能力类。扩大此类课程在会计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才有可能强化通识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增加跨界融合课程,在传统财务会计课程中融入并体现业财税合一

首先从初级会计和中级会计这两门核心课程入手,将其从过去重视核算和技术的纺锤型向职业判断和数据分析的两端延伸,形成平放的沙漏型。沙漏的中间,就是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部分,事实上,这部分现在就可以由程序自动完成了,而前端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及控制、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后端的数据对报表、对管理的影响,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由重核算的纺锤型向职业判断和重视数据分析的两端延伸,形成平放的沙漏型,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ERP软件操作也可以如此,由传统的重日常业务操作的纺锤型向两端延伸,重视前沿理论与后期报表分析,形成平放的沙漏型,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流程,同时很大程度锻炼了学生分析数据并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专业能力和通识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如图2。

图2

跨界融合的课程一方面要求管理与沟通、生产运作管理、会计数据分析、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等知识融合,另一方面要求课程配套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也应设计为:业务描述->内控节点->资金运动->会计信息,这样的流程才能体现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渗透管理的思想和内容,实现真正的“业、财、税”合一。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

[2]张新民,祝继高.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突围之路[J].会计研究,2015,(8):31-34.

[3]何玉润,李小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3,(4):26-31.

[4]葛敬东.会计课程设置的乱象与统整[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6):90-93.

[5]应益华.互联网时代会计目标及职能重构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探索[J].商业会计,2016,(4):45-47.

[6]曹 荣,林 研,等.新科技驱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7,(3):48-50.

猜你喜欢
通识会计专业财务会计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大智移云下财务会计人才的转型探索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ERP在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及价值探索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