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结字黄金律及其科学解析(二)

2018-06-27 08:58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主笔结字点画

启功先生结字黄金律是指导初学者掌握楷书结构的一把金钥匙,最基本的原则是“左紧右松”“上紧下松”和“内紧外松”原则,简称“三紧三松”原则,其中前两项原则已经在《间架练习指导-1》一讲中介绍,这一讲介绍“内紧外松”原则。为了帮助大家深刻领会启功先生结字黄金律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教学价值,首先介绍“内紧外松”原则的文化源头。

一、“内紧外松”原则的文化源头

启功先生的“内紧外松”原则及其“黄金格”源自古人“八面拱心”的中宫说及其“九宫格”(见图1a)。相传九宫格诞生于唐代,宋人用于移摹缩放古帖,它是元代陈绎曾率先提出“九宫八面点画皆拱中心”,继后明代李淳,清代包世臣、刘熙载等书法家一直倡导笔画“四方八面,俱拱中心”中宫说的基石,主要发展路线图如下:

元代陈绎曾(1287—1351年)在《翰林要诀》中提出“九宫八面点画皆拱中心”。

明代李淳(生卒年不详)在《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提出:“约方圆于规矩,定平直于准绳,欲使四方八面,俱拱中心,勾撇点画,皆归间架,有相迎相送照应之情,无或反或背乖戾之失。虽字形有千百亿万之不同,而结构亦不出乎此法之外也。”

清代包世臣(1775—1855年)在《艺舟双楫》中说:“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

图1. 从九宫格参照系升级换代到黄金格参照系

清代刘熙载(1813—1881年)在《艺概·书概》中说:“欲明书势,须识九宫。九宫尤莫重于中宫。中宫者,字之主笔也。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着眼于此,是谓识得活中宫。”

上述四个文献的共同特点是借助“九宫格”形象,直观地描述一个字的笔画和部件从“八面”向“中宫”汇聚的程度或从“中宫”向“八面”伸展的情况。他们从“八面拱心”出发,将“中宫”分成“实画”和“虚白”,包括“形”与“势”,“物质”与“精神”两种形式。又进一步把“中宫”与主笔联系起来,认识到了有的主笔在“中宫”,有的主笔不在“中宫”,而在“四维四正”。“八面拱心”的本质是寻找九宫格与汉字结构之间的联系,探索汉字重心。

至此,我们回顾了启功结字黄金律的文化源头,自从唐、宋、元、明、清以来,历代书家从不同角度一直倡导的“八面拱心”说的共同特点都是参照“九宫格”而言的,即“九宫格”是“八面拱心”的“参照系”(见图1)。然而启功先生发现的结字黄金律及其黄金格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有了长足进步,其重大意义在于黄金格不仅包含九宫格的全部功能(定中宫、定中停、定四角等),尤其是能科学、准确地描述了汉字的重心分布规律,因此完成了从“九宫格参照系”升级换代到“黄金格参照系”历史性转变,这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启功先生发现的结字黄金律不仅是重大的书法学术创新,更是在引领中国书法发展的文化创新,势必为中国书法五千年灿烂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内紧外松”原则书写指导

启功先生提出的“内紧外松”原则,正如他在《楷书概论》中说:“所谓内紧外松是指结字时内部的笔画都安排得比较紧密,而外向的笔画则令其舒展放纵,让人看了有辐奏内聚之感。”其本质是内敛外拓,制造动感。如何用来指导书写,关键是如何在黄金格中体现“内紧外松”原则,这自然涉及到如何使用黄金格的问题。这里从黄金格的空间度量方法谈起。①

(1)空间度量

我们看一下古人用九宫格临摹时是如何做空间度量的,也就会使用黄金格了。古人是用“目测心算”的方法,也就是说书家不用尺子来量,但是要用眼睛“看”,在心中“算”,要有一个大体的安排。在心算的时候,需要“计白当黑”,即把“白”处或“虚”处由“黑”处的笔画分割或包围的空间与笔画所占的空间同等看待。

古代书家结字时的计量单位和尺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窠”“停”“分”,它是标志“占地步”多少的尺度;另一种计量方法是,以一个笔画的宽窄为计量单位。所谓“窠”,就是一格,是分配给一个字的使用空间和周边的字间距。所谓“停”“分”,就是将同一块空间进行等分,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一停”或“一分”。例如古代书论中提到的“九宫格”,其实就是将“一窠”在纵向划分为上中下“三停”, 在横向划分为左中右“三停” ,区分为“中宫”和“八面”,其中一个九宫格有两个中停:纵向中停和横向中停(图4)。按照这种方法划分出的九宫格,可以通过目测来看一个字的各个部分应该安排在左停还是右停,上停或者下停,就像“排兵布阵”“安营扎寨”一样分配兵力。在这种划分模式下,就出现了“分疆”“三匀”的说法。所谓“分疆”是指由两部分组成的字,每个组成部分占整字空间的一半。对于九宫格或黄金格来说,由于它没有竖直的中轴线和水平的中分线,在“分疆”情况下只能想象出一条分界线了。“三匀”是指由三部分组成的字(如左中右、上中下结构)每一部分各占三分之一的空间。

第二种计量方法,就是一个笔画的宽度,例如清人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解释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中的“补空”法时提到“空一”“豁二”“隔三”的概念,这里的“一”是指一画的地位,“二”是指二画的地位,“三”是指三画的地位。这就是以一个笔画的地位为计量尺度的方法。如果两个笔画之间的空处的地位恰好是留出了一画的空地,这就是“均”;如果小于一画的空地,这就是“密”;如果大于一画的空地,这就是“疏”。那么“豁二”“隔三”就更是“疏”了。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标准,是因为“分均点画”是结字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基本原则是“计白当黑”。

一个字是一个大单位,一“窠”。进一步划分是“九”,分成“九宫”,有“中宫”“八面”和上中下、左中右“三停”。再进一步划分,则是“九九八十一”,即九宫格中的每一宫再划分为一个九宫,这样就更精细了。如果我们将一个字看作“人”的物象,那么单字的首、尾、左肩、右肩、胸、脊柱、左脚和右脚各自占据的位置就好确定了。而以“一画之地步”来计量笔画的空间位置,则是提供了一种更加精细的尺度。上述两种方法是中国书法空间计量的传统法宝,并且黄金格在此基础上有了创新。

图2 黄金格参照九宫格定位——中宫、实心

图3 黄金格参照九宫格定位——中宫或虚心

图4 黄金格参照九宫格定位——纵向中停

图5 黄金格参照九宫格定位——四角或四维

(2)定中宫

要想把字写得平正,应首先确定“中心”,这个中心可以是笔画汇聚的地方,称作“实心”,也可以是没有笔画的地方,称作“虚心”,因为“计白当黑”。例如“米”字,中宫是各笔画聚集的地方,点画由中宫向四周放射(见图2),但是“门”字的中宫恰好是一个空白(见图3),点画在八面环绕,拱卫中心。在结字过程中先瞅准“中宫”,然后围绕它来布置“八面”(有聚有散、内敛外拓)就容易了。中宫是字的重心区,是字的“眼”,是整个字的精神所在,只有中宫收敛,有一种向心力,字才平稳坚实,才立得住。如果中宫不聚拢,整个字就散,毫无生气,更谈不上美感了。

(3)定中停

一个楷书字要写得端正,像盖房子一样,必须安排好纵向“立柱”(对应人的“脊柱”一定要竖直)和横向“房梁”(一定要横向平衡)。在黄金格中,就是将哪些笔画安排在纵向中停,哪些笔画安排在横向中停。在确定纵向中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字的首尾对正,明确哪些笔画是“首”,哪些笔画是“尾”,找好位置,对号入座。比如“家”字的上点与下面竖弯钩的底端要对正(见图4)。应该指出,因为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这里谈到的“竖直”不是简单的“垂直”,而是符合视觉平衡的“曲中见直”。

(4)定四角

古人看字,将每个字看作人形或建筑,因此就出现了左肩、右肩、左脚、右脚,它们就是“四角”,刘熙载将其称作“四维”,它们围绕中宫和主体,处于九宫格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部位。写字时瞅准了中宫、中停、首尾的位置,再用目测定位四角的大体位置,一个字的端正就有了基本保障(见图5)。

(5)定主笔

处理好主笔与重心区的关系涉及对启功先生“ABCD”四个汇聚点的正确理解。应当指出:四个汇聚点与主笔位置有关联,其本质是描述重心区的位置,绝不是说字的主笔一定通过重心区。实际上主笔对重心影响或作用比较大,但不能由此就认为主笔一定落在重心区或靠近重心区的某一顶点。因为一个字重心的形成除了主笔自身的视觉重量之外,还与主笔位置的力矩作用以及其它笔画的重量和位置有关。对于“实心”会聚的字,如:米、水、永、求、兴、去、女、樂、密、必、衣,主笔会经过重心区(见图2);对于“虚心”汇聚的字,如门、丁、之、八、行,主笔则不一定经过重心区(见图3)。不管怎样一个字总会有笔画(不一定是主笔)靠近或通过重心区,即使“一”“口”字也是如此(见图6)。

图6 黄金格参照九宫格定位——ABCD四个汇聚点

①刘兆彬:《古代楷书结字思想研究》,载《书法》,2015(1)

猜你喜欢
主笔结字点画
本期主笔
本期主笔
简论启功的书法教育成就
隶书“接笔”论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本期主笔
七绝·春雪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