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及探索

2018-06-26 09:20于光敬然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民办高校

于光 敬然

摘要:民办高校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结构,有效的促进高校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本科教育已经成为民办高校的重点教育内容,为了全面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民办高校纷纷引入导师制,但是民办高校的导师制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导师制度,需要结合自身的特征来确定合理的导师制度。由此可见,民办高校的导师制还在实践与探索阶段,本文就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及探索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课题:1.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2017年度立项课题民办院校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7D313)成果;2.长春财经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民办院校本科生科研导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

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也缓解了高等院校的教学压力,给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可以让一些高考成绩未能达到本科分数线的学生继续接受大学教育,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内容,增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在民办高校引入导师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得到优质的教育,掌握丰富的知识内容。导师制在民办高校的推行并没有现成的参考模版,只有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索,不断的进行试错尝试之后,总结经验方法,才可以确定科学的、适合学校特点的导师制度。

一、本科生专业导师的内涵

17世纪,“导师制”普遍被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19世纪末开始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进一步将原来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中。[1]可见,导师制对于我国而言是“舶来”文化,比起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民办高校推行导师制度更是缺乏实际的参考模版,需要在研究和探索中寻求发展。

“导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指导个体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人员。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在某一学术领域学习、研究和论文写作。[2]《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导师的服务对象局限在研究生,重在良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民办高校在本科阶段开展导师制度将导师的内涵进一步丰富,由于学生并不具备研究生水平,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并不能完全的照搬高等院校以自学为主的导师制度,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征,构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导师制度,即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全面实施,还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民办高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为此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抢占优质生源,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学校学习,各民办高校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只有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在竞争中存在一定优势,而导师制正是有效途径,为此对于导师制的研究和探索,成为民办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1.指导专业规划的需要

专业规划对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至关重要,它可以为学生勾勒蓝图,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得知通过学习可以达到何种效果,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专业指导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传统导师制的教学实践模式中,教师只对所教学科负责,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可以认为教学质量较高,对于除此以外的内容,教师并不会过多关注。传统的导师制存在着片面性,并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在教育内只能把专业学习视为科目学习,而无法给未来的专业发展构建清晰的定位,让学习处于模糊状态之中,教学效果。为此,民办本科高校开展导师制时,导师应该在新生入學时就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规划,帮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性,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和特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未来的发展方向,着眼于未来再确定在校学习的学习目标,从而让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2.实行学分制的保障

学分制是本科院校普遍采取的教育考核方式,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学习,只要修够学分就可以认为合格,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不高,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顽强的学习意志,如果单纯的以学分制作为考核标准,就会让学生缺少束缚,在学分考核中很难合格,导师制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旦学生选择了所学的专业,学校就会配置专业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可以有效的执行过程监督的职责,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获取合格学分。

3.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制类似于“师徒制”,学生自大一开始,就接受导师的专业指导,导师不仅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还会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技术操作,通过四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活动,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会形成自己的研究和学习的风格,为步入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导师制度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民办高校导师制模式的探索

1.导师制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行导师制的是研究生教育。但研究生阶段的导师是重业务学习、轻思想政治。不少教育学者已经指出: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称其为导师。[3]在民办高校的本科教学时,导师制同样不能把专业知识作为唯一教育目标,在教学时要兼顾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道德素养,实现学生全方位的综合发展。

2.导师队伍的建设

导师制的核心在于导师,导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民办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应该重视导师队伍的建设。在导师准入门槛的设置方面要严格把关,在思想品质方面选择责任心强,政治素养过硬的骨干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选择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出色的优秀教师。要定时定点对年轻的导师进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师徒帮扶”制,来不断提高年轻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民营本科学校对导师的评价应该综合考虑,把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教育教学水平、课外辅导、活动组织能力等作为参考因素融入其中,在考核方式上不仅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面对面的谈话,还要进行网络测评,让学生给导师打分,最终对导师给出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

3.导师的工作职责

(1)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三观”体系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再通过外界教育进行改变难度就会明显增加,甚至无法达到二次教育的目的,所以导师的首要工作职责并不是帮助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三观”体系,这是开展专业教育的前提,只有“三观”正确,才可以确保学生在未来从事的行业内恪守规定,具备基本的职业操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对工作负责。

(2)引导学生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

民办本科学校的导师要在大一期间,就引导学生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在现阶段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合理的进行自我定位,让学生对学习和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专业教学,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模糊的状态,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的对待专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陪伴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

当学生踏入民办本科校园,选择专业之后,导师对于学生的陪伴与守候就开始步入正轨,导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的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身心发展情况,同时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学生学习节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教育,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以后,依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总结

我国的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度还在发展的路途之上,比起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民办高校要建立科学的导师制度,尽管没有现成的参考模式,可是仍然可以依据学校的风格、学生的特点,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导师管理制度,在实行该项制度时,要勇于发现错误、积极改正错误,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形成成熟的导师管理制度而付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勇,李晓光,张德江,李文国.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6(13):13+18.

[2]杨成群,陈振.民办高校本科教育推行导师制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03):170-171.

[3]潘劲.民办高校导师制的特殊性研究——以北京吉利大學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03):7-9.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民办高校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