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城
摘 要: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互联网+”和“一带一路”新形势下的汉字规范进行探讨。文章从最高频汉字“的”出发,对汉字使用频率及其规范标准进行解析,从而分析新形势下汉字规范的难度和对外输出汉字规范标准的必要性,最后分析强调汉字规范的建立和其对外输出的重要意义。文章站在“互联网+”和“一带一路”新国家战略的高度,紧跟时代语言问题热点,对当代语言生活问题进行探讨,强调做好语言顶层规划,是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研究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 “一带一路” 汉字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文化层面的交流,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世纪“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的国际舞台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语言的交流与互鉴重新焕发生机。为服务“互联网+”和“一带一路”,以语言互通促进“五通”的实现,就必须加强我国语言文字对外输出规范标准的建立和推广。
2016年8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将“互联网+”语言文字服务工程和语言文字筑桥工程作为重点工程加以推进,即依托“互联网+”所打造的全球中文学习网络平台,协同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字研究力量,加大涵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内的海外推广力度。
一方面,“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中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由来已久,涉及语言文字生活的各个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效。历史经验表明,国与国之间合作交流所形成的协议、声明等,最终都由文字形成特定文件,這也体现了文字与语言相比,虽居第二性却具有语言不可替代的终局作用。所以,在“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输出汉字规范具有核心地位。但是,通过整合现有汉字资源,我国对外输出汉字规范的标准可谓千头万绪。众所周知,对外输出汉字规范标准,最常用字是使用率最高的。根据《语体文应用字汇》《汉字频度表》《汉字频度统计》《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等规范文件显示,在最常用字中,“的”字具有最高字频。最高字频“的”字所代表的汉字规范,在“互联网+”和“一带一路”协调运作的新形势下,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一、汉字使用频率及其规范标准解析
(一)“的”字成为最高字频的原因分析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掀起了文字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文字”的新传播模式也由此诞生,这是对外增强语言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的”字出现频次达到“24075674”[1](P42),是最高字频用字。“的”字的规范标准在“互联网+”形势下,在“一带一路”建设交流中,具有最基础性的示范作用。有关字频问题的研究,前人在传统汉字学和现代汉字学方面成就斐然。例如,朱岩《中国古籍用字字频与分布统计分析》,桑哲《〈三国演义〉字频研究》等。“的”字在现代汉字学范畴中,成为最高字频用字,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汉语作为形态不发达的语言,语序和虚词在语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排列语序,古代汉语经常用“之”字,现代汉语替换为“的”字。虚词中,结构助词“的”成为最高字频字。
(二)“的”字形成规范标准的难度解析
1.“的”字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分析
“的”字作为结构助词,是定中结构的主要标志,即用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名词作定语
植物的花朵,帽子的颜色。
(2)动词作定语
飞驰的火车,恋爱的犀牛。
(3)形容词作定语
古老的学府,权威的学者。
(4)人称代词作定语
我的书,妈妈的称赞。
(5)数量词组作定语
一整天的工作,三个人的口粮。
2.“地”字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分析
“地”字作为结构助词,是状中结构的主要标志,即用状语修饰限定中心语,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副词作状语
格外地出色,早早地到了。
(2)形容词作状语
高兴地笑了,愉快地玩耍。
3.“得”字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分析
“得”字作为结构助词,是述补结构的主要标志,即用补语修饰限定中心语,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补语修饰动词
听得清楚,跑得快。
(2)补语修饰形容词
安静得吓人,冷得刺骨。
以上是“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较为规范的语法表述。诚然,理解起来确实需要一番功夫。
“的”字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个“小字”。似乎有没有无所谓,用不用无所谓,用对用错无所谓。但是,在业内专家的眼里,正是汉字中的这些所谓的“小字”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可谓形成了“越小越大”的对立统一。至于“的”字规范标准的确立,主要在于“的”字与“地”和“得”二字的区分。“结构助词‘的‘地‘得由往昔的合用至1956年以后分用,再到1984年以后的合用”[2](P76),这中间的是非曲折,我们已经很难追溯清楚。但有一点,“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用是汉语语法特殊性的要求,是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的。如果分用三字没有任何必要,那么这三个字一早就会被互相替代而只存一个,历经多年,“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仍然没有完全合用的现实状况就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日常书面用语中经常出现使用混淆,有时甚至会导致语义的错误理解”[3](P93)。汉语的规范语法表述让许多中国人都感到理解困难,更别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其形成汉字规范标准,而要求国外友人看得懂,用得对了。所以,在“互联网+”所打造的全球中文学习网络平台中,除了语法的规范表述外,一定要加上通俗化、大众化的正确表达,这样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交流中,这种规范才能传播开来,被沿线各国所理解和运用。
如何通俗化地表述“的”“地”“得”三个字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呢,我们可以运用提问法。当遇到类似的词组结构,要求选择“的”“地”“得”时,可以针对词组进行提问。如果可以用“谁的什么?”“什么样的什么?”这样的问题提问,则该处用“的”。如果可以用“什么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提问,则该处用“地”。如果可以用“形成了什么结果?”“达到了什么程度?”这样的问题提问,则该处用“得”。
二、新形势下对外输出汉字规范标准的必要性
(一)在“互联网+”形势下的必要性分析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4](P62),李宇明先生高屋建瓴地提出具有指導性的意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语言”的传播模式也应运而生,这将成为当今增强语言影响力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来讲,“中文已成为互联网上第二最常用语言”[5](P1)。“互联网+语言”能充分增强文字规范传播的力量,增强文字规范影响力,提升文字规范软实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文字规范发展新形态。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文字规范传播中的作用,对于增强我国文字规范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我国文字规范的标准。在信息化条件下积极构建合理并适于推广的文字规范标准体系。而“互联网+”语言文字服务工程毫无疑问地成为“十三五”期间语言文字事业的重点推进工程。
在我国对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对我国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从“的”字入手进行文字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小词”的示范作用,积极推行规范汉字。
在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开辟了新领域。
(二)在“一带一路”形势下的必要性分析
“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在于构建相互联通的国际运输通道,努力实现“五通”建设。从更为长远的战略意义考虑,“一带一路”是实体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与实体“一带一路”相呼应的,正是依托“互联网+”形成的虚拟性经济文化层面的“一带一路”,进而形成“一带一路一网”的广大格局。“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我国对外文字战略作出具体规划。该规划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不断涌现的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互联网+”新技术,汉字规范赋予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应用新的内涵。时代变革和“一带一路”的发展创新提出的迫切需求,促进汉字规范事业集中解决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大大提高国内和国外汉字规范普及程度;稳步提升汉字规范技术创新与社会应用能力;加快汉字规范的服务水平以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求;提高汉字规范应用面临网络时代新挑战的应变能力;进一步改革创新汉字规范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
协同建设“一带一路”语言文字筑桥工程,凝聚我国和沿线国家语言文字的研究力量,加强汉字规范标准的沿线培训,探索创新汉字规范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适应我国在对外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中所需要的文字规范在线服务能力,为继续建设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打下完备的基础。
三、汉字规范标准设立的重要意义
(一)对外合作交流的重大意义
在“互联网+”进程中,建立完备的汉字规范,打造权威、多方面的汉字规范信息化学习平台,其社会价值功不可没。汉字的规范标准可以积极配合我国的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适应“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等需求,加强与重点国家的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开辟多层次语言文字交流渠道。推动汉字规范标准走向世界,打造交流品牌,做好汉字规范的传播工作。
汉字规范可以促进海内外汉字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文化交流。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华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自己的简化汉字委员会,两国实行简化汉字的过程正是确立汉字规范标准的过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在确立汉字规范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向中国“取经”,两国所颁布的《简化字总表》,“所收简化字与中国完全一致”[1](P20)。同时,汉字规范的统一,有利于海峡两岸“书同文”的进程,既可以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也可以缩小分歧,求得统一。
(二)对汉字教学的重大意义
汉字规范标准的设立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符合汉字规范发展和汉语语法发展规律的。依托“互联网+”的学习平台,构建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层次分明的汉字规范宣传教育。利用大众传媒的优越性,便于向民众传达汉字规范,这在汉字规范的工作上亦是合理科学的。
近年来,语法回归中学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汉字教学和汉语语法是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在对“的”“地”“得”三个汉字进行教学时,让小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主谓宾定状补”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但是,如果按照前文提到的提问法进行汉字教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这个层面来讲,汉字规范对于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新时代的语言文字战略输出
“互联网+”和“一带一路”不仅是战略上的创新,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语言国情,面对“互联网+”形势下,语言生活瞬息万变的形势,要真正实现“五通”,“语言文字战略输出”是基础工程,这是国家语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规划和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17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特别指出要切实推进我国和沿线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等。“语言文字战略输出”的最终目的不仅可以满足“互联网+”和“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基本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我国各种战略需求,确保我国在处理国内外各类事务中都能得到语言能力的保障和支持,使语言能力成为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提升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的关键五年。实现汉字规范现代化、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进一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开创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2]田野.“的”“地”“得”的合用与分用[J].盐城
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76.
[3]苏卉,荣国庆.媒体用语中结构助词“的”“地”
“得”常见差错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4]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J].中国科技
术语,2015(6).
[5]李韶辉.中文成为互联网第二最常用语言[N].中国
改革报,2008-11-06(1).
[6]朱岩.中国古籍用字字频与分布统计分析[J].国家
图书馆学刊,2004,(3):91-93.
[7]桑哲.《三国演义》字频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郭龙生.汉字简化的得与失[J].现代语文(理论研
究版),200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