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旸(天津市体操运动管理中心 天津301617)
身体的健康水平有助于机体适应周围的环境,且在日常身体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生活质量、学习和工作效率以及体力活动有明显影响。身体的健康水平课分为两类:与运动成绩相关的,与健康相关的。事实上,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身体的健康水平,但是环境因素,如体育锻炼水平、社会经济状况、看电视时间长短、身体形态等在后天对它的影响也比较大。由于健康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强烈建议日常生活中增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降低体脂。此外,持续的体育锻炼与肥胖程度的下降有关。体育锻炼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均可有效改善有氧能力,肌肉力量、无氧能力、跳跃能力和局部肌肉耐力。小型的蹦床运动需要较高水平的下肢肌肉力量。Heitkamp等人指出,小型蹦床运动不仅改善了机体的平衡能力和力量素质,而且还使下肢两侧的肌肉力量更加均衡。还有学者对久坐不动的女性进行11周的蹦床运动研究,结果发现,其身体成分没有明显变化。那么,蹦床运动到底对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蹦床运动干预对11-14岁男生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从天津市普通初中随机选取40名健康学龄男生。根据性别、有无蹦床运动经验等因素,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学生。对照组有6名学生因为有蹦床运动经历而被排除,试验组的5名学生因为没有持续参加蹦床运动也被排除。所有参与者及其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
(1)测试法:受试者的测试过程由同一研究人员在2天内进行。第一天进行身体形态测量,第二天进行运动能力测试。测试时间分别在20周蹦床运动干预之前和之后。采用韩国产Inbody520测试其身体成分,采用常规测试方法测试其身高、体重、大腿围、小腿围、垂直纵跳及立定跳远。其中,所有受试者在短时间的热身后,测试垂直纵跳及立定跳远。每项运动能力测试采取三次测试中的最佳值;
(2)试验法:试验组进行为期20周的蹦床运动。每周练习4次,每次1.5小时,间歇10分钟。试验组要求睁眼做各种运动,包括单脚和两脚跳跃,不同方向的旋转跳跃,在空中手、脚互触,以及交替的坐姿和站立运动。最后,试验组在训练过程中需将上述动作结合在一起并作为常规练习。对照组仅参加学校的常规体育课,每周2次,每次45分钟。
(3)数理统计法: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所有变量是否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显着性水平为P≦0.05。
蹦床运动前测试试验对象的身高、体重,并根据公式体重(kg)/身高2(m2)计算体质指数BMI(表1)。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
试验前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进行测试(表2)。身体脂肪、提高无氧运动能力有较好效果。
表2 受试者试验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比较
经配对T检验发现,试验组经过20周蹦床练习后,体脂百分比(p<0.01)、大腿围(p<0.05)、小腿围(p<0.05)、立定跳远(p<0.05)、垂直纵跳(p<0.05)均优于试验前;对照组20周后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20周后试验组各指标亦优于对照组。
体育运动可以增加新陈代谢,但是由于健康水平随着衰老而下降,因此我们建议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在日常中多参与体育锻炼。本研究考察了11-14岁青少年男生的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是否因蹦床运动而改变。
经过20周蹦床运动后我们发现,试验组的体脂百分比明显减少。这与E di n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蹦床基本上不属于有氧运动,但较长时间的蹦床练习使试验组的体脂百分比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与蹦床练习的运动强度近似高强度间歇性强度有关。同时,试验组下肢肌肉维度的改变,这与冯本余的研究结果一致,即长期从事蹦床运动的运动员具有大腿和小腿的围度相对较粗等特点。提示其跳跃能力显著提高。这种改善可归因于与其他形式的活动(如跑步)相比,蹦床的生物力学刺激量更高。此外,蹦床运动可刺激本体感觉,可以促进运动表现并防止由于身体重心突然下降而导致的肌肉及骨骼损伤。
11-14岁的学生进行为期20周,每周4次的蹦床运动,对减少
[1]Telford RM,Telford RD,Cochrane T,et al.The influence of sport club participa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fitness and body fat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The LOOK Longitudinal Study[J].JSciMed Sport,2016,19(5).
[2]Basterfield L,Reilly JK,Pearce MS,et al.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ports participation,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J].JSciMed Sport,2015,18.
[3]Baquet G,Berthoin S,Dupont SG,et al.Effectsof high intensity interm ittent training on peak VO 2 max in prepubertal children[J].Int J SportsMed,2002.
[4]Diallo O,Dore E,Duche P,et al.Effectsof plyometric training followed by a reduced training programme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prepubescent soccer players,JSportsMed Phys Fitness,2001,41.
[5]Faigenbaum AD,Loud RL,O’Connell J,et al.Effectsof different resistance training protocols on upper-body strength and enduranc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J].JStrength Cond Res,2001,15.
[6]Crow ther RG,SpinksW L,Leicht AS,et al.Kinematic responses to plyometric exercises conducted on compliant and noncompliant surfaces[J].JStrength Cond Res,2007.
[7]Heitkamp HC,Horstmann T,Mayer F,et al.Gain in strength andmuscular balance after balance training[J].Int JSportsMed,2001,22.
[8]Edin JB,Gerberich SG,Leon AS,t al.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effects ofm initrampoline rebounding on physical fitness,body composition,and blood lipids[J].JCardiopulm Rehabil Prev,1990,10.
[9]冯本余.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