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中惠
诗友挟一摞诗稿前来,让我提点意见与建议。并说,之前请教过几位诗界前辈,都很热情但提的意见不一样,有些观点甚至大相径庭。此诗友像是问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听谁的好呢?
是啊,听谁的呢?听李白的当然好但不现实,更何况李白写了那么些好诗,却少有关于作诗的宏论。听杜甫的稍靠谱,《戏为六绝句》专门谈诗:“凌云健笔意纵横”“转益多师是汝师”,都对。可是怎么才能“意纵横”呢?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无疑是真理,可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诗内的问题。听赵翼的有好处,胆子大,“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初学诗词写作,未达到“传”却侈言新鲜不新鲜,似乎是孩子说大人话。
这些人的意见肯定听不着了,只能向身边的贤能请教。得来的意见不一样是正常的,他们可能比你懂一些,但未必比你懂更多。而且“诗无达诂”,你的作品如果让钱钟书看是一个答案,让梁中书看一定是另一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对于一件具体作品,即便意见都是正确的,也未必能改出好作品,桃谷六仙都给你输真气,你的身体却受不了,真气与真气也干仗,因为真气之“真”是相对存在的。
所以说,可以求教但不宜过多,可以多学但要心中有数。自己心里要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比如喜欢什么样的风格,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美质……诗词写作所谓成功者的成功是相对的,不可能每一种写法都娴熟无比。就像书法学习,人家行书写得好,你非要请教隶书;人家印章刻得好,你非要请教硬笔,结果是可能赢得个谦虚的名声,但艺术上未必取到真经。师择弟子,弟子也要择师,要听别人的,但不能尽听别人的。
“写啥不写啥,主意自己拿。”听别人的更要听自己的,雕塑自己的那个人最后还是自己。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称之为写诗作画的不刊之论。对于传统诗词的学习与写作来说,“外师造化”可能很玄虚,“中得心源”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是诗人心灵的奔跑,是诗人与世界的交谈,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自己的感悟更是不能小觑。文学作品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啥样自己最清楚。这些,与诗人的暗于自见并不矛盾,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并不等于别人的刀就百分之百能削好你的把儿。
听别人的,没错;听自己的,也没错。二者都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