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CT与MRI诊断结果比较

2018-06-25 10:05潘慧丽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CT诊断

潘慧丽

【摘要】 目的: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64例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经过手术和病理诊断均确诊为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患者分别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位置和临床症状,并查看CT和MRI诊断的影像学特点,对比CT和MRI诊断的准确率,查看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软组织在CT和MRI诊断上的表现。结果:经过对比研究发现,CT和MRI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周围骨质侵犯上比CT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周围软组织侵犯上比CT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两种诊断方式具有相近的准确率,但是MRI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周围骨质、软组织侵犯上比CT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因此临床诊断中应进行综合考量。

【关键词】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 CT诊断; MRI诊断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6-0065-02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是源自颅内脑膜的一种肿瘤,并从颅底解剖孔道或者间隙向外颅相邻结构向外扩展生长[1]。患者在初期阶段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待病情持续发展,病变范围持续扩大,患者才会有相应的临床反应,经检查后才可发现[2]。这一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是目前来说仍具有较大的诊治难度。因此通过手术前的肿瘤定位,可以帮助术者准确地评估手术入路的位置[3]。本次研究中,针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采用了CT诊断和MRI诊断的方式,并对两种诊断方式进行了对比探讨,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64例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经过手术和病理诊断均确诊为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其中男23例,女41例,患者年龄26~74岁,平均(43.84±7.98)岁;患者病程4 ~13个月,平均(7.56±2.19)个月。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视力下降、眼球外突等,同时伴有鼻出血、分泌物增多、头痛等症状。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CT扫描和MRI扫描。CT机和MRI机均采购于PHILIPS公司,CT机所使用的造影剂为碘比醇,MRI机在进行增强扫描时所使用的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在进行CT扫描时,让患者仰卧在平台上,并将头部两侧进行对称固定,随后对患者进行横断面的扫描。在进行MRI扫描时,让患者线仰卧在平台上,随后设置好扫描参数,选择头颅正交线圈,随后对患者进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位置和临床症状,并查看CT和MRI诊断的影像学特点,对比CT和MRI诊断的准确率,并查看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软组织在CT和MRI诊断上的表现。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症状对比

64例患者中共有45例颅眶沟通性脑膜瘤、13例颅鼻沟通性脑膜瘤、6例颅颈沟通性脑膜瘤。

45例颅眶沟通性脑膜瘤患者中,男17例,女28例,其中表现出头痛、眼球外突的患者共有27例,表现出视野出现变化、视神经水肿的患者共有5例,表现出眶周疼痛的患者共有7例,表现出眼球活动受限的患者共有4例,表现出额叶基底部综合征的患者共有2例。

13例颅鼻沟通性脑膜瘤患者中,男7例,女6例,患者表现出的主要症状包括分泌物增多、鼻部出现阻塞、眼球明显突出等。

6例颅颈沟通性脑膜瘤患者均为女性,患者表现出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昏、头痛、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

2.2 患者肿瘤位置情况对比

所有患者的肿瘤位置处于患者的颅底处内外沟通,其中45例颅眶沟通性脑膜瘤患者表现出颅眶部相互沟通,13例颅鼻沟通性脑膜瘤患者表现出颅鼻部相互沟通,6例颅颈沟通性脑膜瘤患者表现出颅颈部相互沟通。

2.3 患者CT影像和MRI影像特点对比

64例患者的影像图中显示出明显的占位征象,并且通过图像可以看到颅内存在白质塌陷的征象,同时脑池和脑沟若紧挨着肿瘤部位,则有明显的扩大征兆,其中有47例患者的肿瘤广基底连接着脑硬膜,并形成了一个钝角角度。其中共有27例患者的眶上裂变形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有16例患者的视神经扩表现出扩大的趋势,有25例患者的眼外肌因为受压出现变形或移位的情况,另有23例患者的视神经出现移位或者被包绕的情况。另外,有3例患者的颈髓受到压迫,有2例患者的鼻咽部腔出现狭窄,甚至变形的情况,还有2例患者的枕骨大孔出现开大的情况。

根据图像显示,共有52例患者的肿瘤部位和颅内脑组织存在明显的界限划分,同时有57例患者的肿瘤和颅外结构的界限划分并不明确。

通过CT进行扫描检查时,患者的肿瘤一般表现出高密度或者等密度,一般情况下密度较为均匀。在进行MRI扫描时,患者的肿块反馈出稍长信号或者等信号,并且有5例患者在扫描中出现了囊性坏死灶,但范围较小,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灶的情况。

2.4 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对比

经过对比研究发现,CT和MRI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种方法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软组织的诊断符合程度对比

经过对比研究发现,MRI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周围骨质侵犯上比CT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周围软组织侵犯上比CT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虽然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患者患病后,早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等到患者意识到时,肿瘤已经持续发展,并扩展到较多的区域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损伤,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4]。患者在发病后,肿瘤会持续发展,跨越颅内外并持续生长,从而对相邻的颅神经和血管造成不良影响[5]。由于颅内结构复杂,解剖较难,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判断出患者肿瘤的性质、大小和位置,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6]。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手术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确定好手术的入路位置。因此通过手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师准确定位患者的肿瘤位置。在传统的检查中,一般采用X线片或者超声检测的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整地显示出患者病变的全部状态[7]。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CT检查和MRI检查逐渐取代了传统检测方式,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这两种诊断方式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并且操作简便,因此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8]。CT诊断和MRI诊断可以通过多角度扫描显示出完整的高分辨率的影像,有利于医师准确地定位患者的肿瘤位置,从而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肿瘤一般会沿着颅底解剖孔道发展和生长,由于受到孔道形状的限制,因此肿瘤形状也大多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哑铃状[9-12]。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通过CT进行扫描检查时,患者的肿瘤一般表现出高密度或者等密度,一般情况下密度较为均匀。在进行MRI扫描时,患者的肿块反馈出稍长信号或者等信号,并且有5例患者在扫描中出现了囊性坏死灶,但范围较小,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灶的情况。患者在不同的影像学诊断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又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可依照上述特征进行评估和判断。

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进行CT诊断时,可以在图像中清晰地看到患者的眶上裂、视神经管、筛孔等部位,并且可以很清晰地看见病灶内较小的斑片状钙化,与MRI诊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医师评估肿瘤性质时可参考病灶内的特征性变化。但是CT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伪影的存在,会干扰诊断的准确性,尤其是软组织肿块的显影效果不如MRI诊断。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到,MRI诊断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周围骨质、软组织的侵犯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可通过两种结合完善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但是MRI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周围骨质、软组织侵犯上比CT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可根據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程劲松,韩雪立,刘东.CT和MRI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2):213-215.

[2]程劲松.CT及MRI检查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诊断的价值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牛永超,路慧彬,李振玉,等.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CT与MRI诊断结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3):33-35.

[4]翟建春,石安斌,杨秋云,等.颅底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CT、MRI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1):15-17.

[5]张希军,李敬三,赵剑明,等.颅骨穿透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及诊断价值比较[J].大家健康旬刊,2015,9(12):59.

[6]张海峰.脑膜瘤CT与MRI的诊断对比[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9):1703-1704.

[7]陈琪,李国强,李惊涛.MRI对颅内脑膜瘤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4):23-26.

[8]邢保玲.非典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鉴别优点比较[J].临床医学,2017,37(3):99-100.

[9]孙丽娟,李成业,温生宝,等.20例非典型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1):142-143.

[10]娄纪祥,沈江潮,鲁君敏,等.不典型脑膜瘤影像诊断与误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6,21(1):131-133.

[11]刘浏,潘轲.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术前评估颅底脑膜瘤的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8):3-4.

[12]肖顺武,张学军,代垠,等.3D-CTA在大型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2016,36(2):356-358.

(收稿日期:2017-08-17)

猜你喜欢
CT诊断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价值观察
低场磁共振和CT诊断脊柱创伤的初步对比探究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临床分析
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及鉴别
探讨胰腺癌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与CT鉴别诊断
肺部癌性空洞与其他空洞的CT诊断价值分析
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