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友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癌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与CT鉴别诊断差异。方法 31例胰腺癌患者设为胰腺癌组, 42例反复发作性胰腺炎患者设为胰腺炎组, 均采用常规血清淀粉酶检测及CT检测, 探讨两种疾病临床指标与CT征象差异。结果 两组入院时及入院24 h后血清淀粉酶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检测征象中扩张胰管贯通区病变率、胰腺增大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用CT与血清淀粉酶联合检测诊断胰腺癌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患者诊断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关键词】 胰腺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CT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43
随着我国经济、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增加, 人们饮食结构也越发趋于高脂、高蛋白及高热量物质, 造成国内胰腺炎与后期癌性病变患者发病率不断增长[1]。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腺肿瘤, 是一种恶性程度高, 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约90%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5年生存率<1%, 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癌早期的确诊率不高, 手术死亡率较高, 而治愈率很低, 本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1.5~2.0∶1, 男性患者较绝经前的妇女多见, 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与男性相仿。而胰腺炎与胰腺癌在临床症状表现中有着较高的相似性, 患者均伴有食欲不振、腹部疼痛或消化不良现象[2, 3], 导致目前国内临床诊断两种病症存在一定的误诊, 致使患者在后期治疗方案中出现差异影响治疗结果, 严重者甚至延误治疗时机致死[4]。因此临床中如何有效鉴别诊断反复发作性胰腺炎与胰腺癌, 降低误诊率成为当前学者较为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胰腺癌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 采取常规血清淀粉酶检测及CT检测分析探讨二者间差异,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胰腺癌患者设为胰腺癌组, 男17例, 女14例, 年龄41~67岁, 平均年龄(52.7±4.9)岁;同期42例反复发作性胰腺炎患者设为胰腺炎组, 男23例, 女19例, 年龄40~69岁, 平均年龄(53.1±5.4)岁。本次研究内容均已告知患者,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且病情均较为稳定, 能够有效确保本次研究完全配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均采用常规血清淀粉酶检测及CT检测。①常
规血清淀粉酶检测:患者均在入院时及入院24 h后晨间采血行血清淀粉酶检测。②CT检查: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16螺旋CT, 螺旋扫描患者膈顶至肾下极, 螺距0.8, 层厚5 mm, 扫描参数130 mAs, 140 kV, FOV 300 mm。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 注射剂量2~3 ml/kg, 流速2~3 ml/s。先采取平行扫描, 再行增强扫描, 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分别延时30、50、100 s。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检测结果比较 胰腺炎组入院时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500 U/L)23例(54.76%)、稍升高或正常(<500 U/L)19例(45.24%), 入院24 h后分别为25例(59.52%)、17例(40.48%);胰腺癌组入院时分别为17例(54.84%)、14例(45.16%), 入院24 h后分别为19例(61.29%)、12例(38.71%);两组入院时及入院24 h后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胰腺CT检查结果比较 胰腺癌组CT检查征象中扩张胰管贯通区病变2例(6.45%), 胰腺炎组14例(33.33%),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胰腺癌组胰腺增大弥漫性3例(9.68%)、局限性28例(90.32%), 胰腺炎组分别为21例(50.00%)、21例(50.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几年国内胰腺癌发病率不断增长, 成为当前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恶性肿瘤疾病。由于胰腺癌病理因素可造成患者机体内胰腺导管阻塞, 造成胰液排除不畅, 从而引发继发性胰腺炎, 当腺泡细胞遭受损害后, 可出现酶释放入血, 造成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升高现象[5, 6]。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则是由于炎症引发了胰蛋白酶自体消化造成患者本身胰腺导管及血运发生异常, 出现胰液外漏, 故而影响血清淀粉酶水平的增高[7, 8]。因此仅仅依靠常规血清淀粉酶的检测难以有效鉴别两种病症差异;同时两种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均可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疼痛等不典型症状, 增加了疾病的诊断难度[9, 10]。而采用CT检测方式观察分析患者胰腺形态、密度情况对比胰腺强化特点则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病症。本组研究中均通过CT检测, 其中胰腺癌患者CT征象多表现为胰腺局限性增大, 同时扩张胰管贯通区均伴有病变现象, 呈肿块或结节状持续性弱强化表现, 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CT征象多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 呈非肿块型不均匀性强化表现。
综上所述, 采用CT与血清淀粉酶检测联合应用诊断胰腺癌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患者诊断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军, 邓克学, 刘志远, 等. CT能谱成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4):268-272.
[2] 梁秀梅. 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鉴别诊断. 重庆医学, 2011, 40(28):2833-2835.
[3] 周刚. CT追踪观察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3, 11(1):101.
[4] 石亮. 16例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鉴别诊断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11):6313.
[5] 彭剑敏, 鲍柏林, 张雅利, 等. 胰腺单发转移瘤与胰腺癌的CT鉴别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10):1472-1474.
[6] 陈欣, 赵建农, 张小明. 胰腺癌合并慢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CT鉴别诊断探讨.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3(10):1153-1157.
[7] 杨娴, 张荣胜, 左鹏, 等. 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影像鉴别诊断.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4):411-413.
[8] 易潮方, 方永华, 陈柱. 胰腺癌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与CT鉴别诊断研究.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9):66-67.
[9] 丁勇生, 李敏, 陆蓉, 等. ROC曲线分析高场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侵犯血管的诊断价值. 交通医学, 2010, 24(6):705-708.
[10] 陆玉华, 王志伟, 朱铭岩, 等. 胰体尾癌86例诊治与预后分析. 交通医学, 2011, 25(5):493-494.
[收稿日期: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