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艳华,田鑫,任军保
晋城市人民医院体检部,山西晋城 048026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超重与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而超重和肥胖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防治超重和肥胖已成为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点。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诊断超重与肥胖最常用、最简便的临床指标,因此,该研究欲探索晋城市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1 058名研究对象BMI水平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影响,为超重和肥胖人群慢性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随机从晋城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人群中抽取研究对象,剔除正在服用降压、降脂、降糖药物者,最终共调查1 058人。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与研究对象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①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②身体测量:包括身高和体重测量,并计算BMI,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18.5 kg/m2≤BMI<24 kg/m2为体重正常,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③血压测量:测量时要求调查对象先静坐休息5 min,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调查对象坐位右上臂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常规测量两次,间隔不少于30 s。若两次测量相差≥6 mmHg,应测量第3次,取平均值,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服用降压药物者,亦诊断为高血压;④血脂测量: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清TG≥2.26 mmol/L、TC≥6.22 mmol/L、HDL-C<1.04mmol/L、LDLC≥4.14 mmol/L为该项血脂异常,4项中任意一项异常即为血脂异常;⑤空腹血糖测量: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即为高血糖,检测过程均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人双边录入数据并导出到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P25,P75),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统计推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以血压、血脂、血糖作为因变量,调整年龄、性别后分析以BMI作为自变量对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的影响。规定检验水准α=0.05。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见表1。调查的1 058名研究对象中,男性715名,占67.6%,女性343名,占32.4%;年龄 13~90 岁,平均年龄(42.06±12.62)岁,年龄段以40~49岁组所占比例最高为29.1%,见表1。
表1 晋城市体检人群1 058名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为13.1%,高血脂患病率为43.0%,高血糖患病率为9.1%。调查对象超重率为39.3%,肥胖率为 17.5%。 高血压(P<0.001)、高血脂(P=0.003)、高血糖(P<0.001)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男性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8),男性高血脂(P<0.001)和高血糖(P=0.021)患病率均高于女性。见表2。
表2 晋城市体检人群1 058名调查对象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BMI的性别年龄分布[n(%)]
高血压(P<0.001)、高血脂(P<0.001)、高血糖(P=0.002)在不同BMI组中的患病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三者的患病率均随BMI的升高而升高(高血压趋势 χ2=49.720,P<0.001;高血脂趋势 χ2=84.052,P<0.001;高血糖趋势 χ2=14.850,P<0.001)。 见表 3。
表3 晋城市体检人群1 058名调查对象不同BMI水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病率比较[n(%)]
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病风险在体重减轻组和体重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组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830倍,患高血脂的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2.699倍,患高血糖的风险与体重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组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7.482倍,患高血脂的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3.854倍,患高血糖的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2.807倍。见表4、表5、表6。
表4 晋城市体检人群1058名调查对象BMI与高血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5 晋城市体检人群1058名调查对象BMI与高血脂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6 晋城市体检人群1058名调查对象BMI与高血糖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居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患病率急剧上升,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1-2]。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密切相关,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聚集性,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4]。
该研究调查对象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 13.1%、43.0%、9.1%。调查对象超重率为39.3%,肥胖率为17.5%,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BMI超过正常水平。饶华祥等人[5]在2007年对山西省9个地、市的抽样调查显示山西省城乡居民超重率为26.8%,肥胖率为4.3%,比该研究结果低。而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山西省超重率为37.6%,肥胖率为18.6%,该研究结果与之相近[6]。
经过趋势χ2检验分析发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患病率均随BMI的升高而升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超重组患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组的1.830倍和2.699倍,肥胖组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组的7.482倍、3.854倍、2.807倍,即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朱治省等[7]、孙丹等[8]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与BMI正常组相比,超重组与肥胖组空腹血糖、血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0]。
综上所述,BMI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间有密切的关系。控制超重与肥胖的发生发展,加强宣传教育与健康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超重、肥胖人群BMI至正常范围,对于预防慢性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王洪国,陈红敏,钱军程,等.我国慢性病流行趋势及应对[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5):390-39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著.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53-68,97-129.
[3] Katzmarzyk PT.The Canadian obesity epidemic:all historical perspective[J].Obes Res,2002,10(7):666-674.
[4]赵文华,翟屹屹,胡建平,等.中国超重和肥胖造成相关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55-559.
[5]饶华祥,侯玉英,赵淑芳,等.山西省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08-109.
[6]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朱治省,金辉华.健康体检人群体质量指数与血压、血脂及血糖关系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7):936-937.
[8]孙丹,闫芳芳,孟雨姗,等.中年人体质指数对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0):1693-1695.
[9]苏健,向全永,吕淑荣,等.成年人体质指数、腰围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7):696-700.
[10]赵婷婷,刘宇超,张荣蓉,等.人体测量指数、血压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