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建始县中医医院检验科,湖北建始 445300
近年来,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和设备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水平也显著提高,血常规等基本检验项目得到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中,大大提升了医学检验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检验人员工作负担,但是其检测准确性尚存在争议,进而较多文献研究提出应联合应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两种检测手段[1-2]。为此,该次研究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在该院行血常规检查的260例患者,评估分析了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的应用与意义,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行血常规检查的260例患者,患者均一次性抽取2份血样,分别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和血细胞形态镜检。260例患者中,男154例,女106例,年龄 18~75 岁,平均年龄(46.72±28.56)岁。 260 例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本组患者在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2个真空抗凝管采血(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管),各2 mL,充分摇匀,所有血样均在2 h内完成检验。
1.2.1 血细胞形态观察(镜检)采用BX31型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奥林巴斯)进行血涂片细胞形态观察。血样制成血涂片后,采用瑞氏染剂进行染色处理,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3],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进行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白细胞分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相关质量控制标准进行。镜检显示红细胞形态中度以上变化、存在异性淋巴细胞、血液寄生虫、血小板/原始细胞凝聚、细胞核左移等异常状况,需在5 d内复检。
1.2.2 血细胞分析仪 采用Sysmecxs-1000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西门子)及厂家配套试剂完成检测。检测前,选择合格、新开封的质控品、标准品进行仪器及系统校准,保持仪器运行正常。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有报警提示、WBC分类异常、计数异常且直方图异常等样本应进行血涂片镜检复检,复检需在血样采集后5 d内完成。
收集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和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分别统计两种检测方式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的检测结果。同时,以实验室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检测方法对各指标的检验准确率,并计算两者联合检测准确性。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结果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显著低于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分析仪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与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血细胞分析仪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指标检验准确性显著低于血细胞形态观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细胞形态观察对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指标检验准确性显著低于血细胞分析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检测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血细胞分析仪或血细胞形态观察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血细胞形态观察是一种相对血涂片镜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较多。近年来检验设备和仪器不断优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开始广泛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大大提升了检验效率和操作难度,故在临床检验中应用较多[4-5]。但是血细胞分析仪采用电学与光学原理检测,对细胞形态识别功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故其检测准确性争议较多[6-7]。该次研究也发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结果中淋巴细胞 [(22.08±5.26)%(0.2~0.4)×10/L]、单核细胞[(8.17±2.03)%(0.08~0.8)×10/L]、嗜酸粒细胞[(2.60±4.98)%(0.05~0.5)×10/L]、嗜碱粒细胞[(0.52±0.13)%(0~0.1)×10/L]显著低于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26.45±7.02)%(0.2~0.4)×10/L、(10.91±2.57)%(0.08~0.8)×10/L、(3.32±4.06)%(0.05~0.5)×10/L、(0.91±0.23)%(0~0.1)×10/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与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准确性不理想,与血细胞形态观察存在一定差异,需提高检测准确性。
关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临床检验相关文献报道,虽然该检验手段检测准确性不理想,但是作为筛选方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有助于检测异常或可疑标本,再采取血细胞形态观察方式进一步检查,从而提高检测准确性,故可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方式,两者结合后检验准确性可提升10%以上[8-10]。该次研究评估两种方法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检验准确率发现,血细胞分析仪对淋巴细胞(64.62%)、单核细胞(61.15%)、中性粒细胞(68.08%)指标检验准确性显著低于血细胞形态观察 (72.31%、69.62%、73.85%),但血细胞形态观察对嗜碱粒细胞(68.85%)、嗜酸粒细胞(70.77%)指标检验准确性显著低于血细胞分析仪(73.08%、75.00%),但两者联合检测对淋巴细胞(91.92%)、单核细胞(86.15%)、中性粒细胞(93.08%)、嗜碱粒细胞(90.38%)、嗜酸粒细胞(88.08%)检测准确性均显著高于两者单独检测,可知两者联合检测最大限度提升了检测准确性,有利于降低漏检、误诊风险。
表1 两种检验方式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两种检验方式检测结果比较(±s)
检验方法血细胞分析仪(n=260)血细胞形态观察(n=260)t值P值淋巴细胞[%(0.2~0.4)×10/L]22.08±5.26 26.45±7.02 12.025 0.022单核细胞[%(0.08~0.8)×10/L]8.17±2.03 10.91±2.57 13.415 0.021中性粒细胞[%(2~7)×10/L]59.08±7.25 61.26±5.02 4.258 0.352嗜酸粒细胞[%(0.05~0.5)×10/L]2.60±4.98 3.32±4.06 13.924 0.018嗜碱粒细胞[%(0~0.1)×10/L]0.52±0.13 0.91±0.23 15.204 0.016
表2 不同检验方法检测准确性比较[n(%)]
综上所述,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可进一步提高血常规检测准确性,可根据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需求灵活选择检验手段,但检测异常或可疑标本应采取联合检测方法,避免导致误差形成。
[1]陈刚,江明,曲建华,等.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筛查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价值研究[J].河北医药,2017,39(8):1212-1214.
[2]薛赢俊,邵华卿,陈文欣,等.自动血细胞形态预分类系统的性能验证方法的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A2):163-166.
[3]李卫芳.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发热患者进行血涂片人工镜检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2):290-291.
[4]孙晓冰,黄晓春,徐健,等.Celldiff BCM-2血细胞形态分析系统白细胞分类能力的初步验证和临床应用评价[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30(5):28-31.
[5]陈荣发,余玲玲,陈小青,等.CellaVisionDM96血细胞形态分析系统与显微镜镜检分类比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9):1387-1388.
[6]王黎,张丽霞,王宏,等.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方式应规范化——《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的解读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7,35(6):459-460.
[7]覃平良.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联合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9):180-181.
[8]肖叙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15):37-38.
[9]徐珍珍.分析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在临床诊断中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2):170-171.
[10]甘连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