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在草莽中的红色“国际特科”

2018-06-24 10:31
文萃报·周二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特科日寇共产国际

加入人员难以计数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保卫红色苏维埃政权,共产国际决定在各国共产党中抽调优秀分子组织“国际特科”。1932年冬,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满洲军委负责人王东周和共青团满洲省委代理秘书长杨奠坤转向“国际”,做国际情报工作,与中共脱钩。

特科小组首要任务是扩大组织、发展成员,掌握日军布防和动态。

新加入的成员像张逸仙,本是生意人,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毁家纾难,和一批爱国志士组织了“抗日救国第十一路军”。军事斗争失败后,去关内找过当时的国民政府,失望而归,在与杨奠坤联系以后,铁心抗日。

类似的,还有张琴玲、王东周、陈鸿钧、张学彦、李丙五、张之伦等一批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他们陆续参加国际情报组织。此后,经过一番努力,特科小组在哈尔滨建立起多处秘密联络点,一个系统的情报网络初步形成。

1934年春天,杨奠坤与张逸仙、阎荆璞等5人秘密去苏联,到莫斯科郊外一所秘密学校学习。学校教官大都是苏军现役军官,学习课程包括军用化学、汽车驾驶、爆破、射击等等。

共产国际所属的“国际特科”究竟有多少批人、多少组织,由于特殊的原因,目前还是难以计数。不过,仅日寇掌握的情报,除东北全境以外,北京、天津、济南、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都有行动小组,有的组织还向朝鲜、日本境内延伸……

大连成为“国际特科”工作重点

当时,大连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桥头堡,东北大量的木材、煤炭、粮食通过这里运往日本;日本又把无数枪炮弹药运到这里,送到疯狂屠杀中国军民的日军手中。因此,大连也自然成为“国际特科”工作的重点。根据共产国际情报部指示,破坏日军战略物资是“国际特科”的重要任务。

为此,“国际特科”在大连、天津、青岛等地神出鬼没,仅烧仓库、炸铁路就有78次,使日寇战略物资受到严重损失。

不过,频繁的爆炸与损失,也让日寇恼羞成怒。不久,日寇发现了特科战士放火的秘密,他们用手绢包着发火装置:眼药瓶里装上硫酸,用两层橡皮膏封住瓶口,周围裹满了氯酸钾。两个小时左右,硫酸逐渐腐蚀橡皮膏,流出瓶外,与氯酸钾起化学反应燃烧起火,这一过程需要两三个小时,成为定时燃烧。日寇这才明白,为什么起火现场往往没有一个人影,没有一点线索,着火为什么往往是在周末或者星期天没人上班的时候……

因此,日寇对仓库、码头的防范更加严密,每一个进入工地的中国人,无论男女,都必须脱衣检查,这为特科战士下一步行动增加了很大难度。

怎么办?国际特科的王有佐一天中午吃饭时,忽然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计划产生了!

第二天午后,上班的汽笛响了,王有佐才慌慌张张赶往周水子军用仓库,落在工友们的最后,到了大门岗哨,他一手提着解开的裤子接受检查,一手攥着咬过几口的煎饼,满脸惶恐地看着日本哨兵。守门的日军看到迟到的王有佐,一脸怒气,刺鼻的大葱气味又难以忍受,于是稍作检查,就让他进去了。

当晚,周水子军用仓库火焰冲天,5万套军服和大量压缩饼干化为灰烬……当时,为了彻底弄清这个组织,1940年,日寇把重点放在使用暗探上,最终在一个铆子工嘴里得知了王有佐是地下工作者的消息。此后,日寇陆续抓获王有佐等一大批爱国志士,大连被捕者达100多人。

日寇对被捕“国际特科”人员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毒刑,但革命志士在狱中视死如归、坚贞不屈,连日伪人员都慨叹不已。

(摘自《文史精华》 谭敦民/文)

猜你喜欢
特科日寇共产国际
唐学咏早期抗日救亡歌曲《去灭日寇》回顾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二回 曲焕章研制百宝丹 六十军携药杀日寇
中央特科的三种营救方式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俄副总理辞任世界杯组委会主席
穆特科:俄罗斯体坛的操盘手
俄体育部长晋升副总理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