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辉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神,璀璨夺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因此,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应用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好家风为视角,通过好家风的路径建设来发扬其现代价值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 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90-02
一、好家风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好的环境是一个良性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全社会都在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强大的文化育人氛围显得尤其重要。好的家风将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润滑剂作用。
二、好家风实现路径探索
好的家风形成需要一定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更需要好的环境的塑造。在好家风形成的途径上单一的途径在现代多变的社会中显然已不适应,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加强好家风的形成,其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好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学校的教育。
(一)学校要在学生健康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学校要做的工作很多,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成为推选优秀经典家训范文和书籍的把关人和引路人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风、家训文化对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推荐、把关、养成接受家训文化过程中成为关键核心作用。大力推荐经典家风、家训文化书籍让学生阅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比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王国维家事》《农民家书》《兄弟家书》等等。
2.教育理念的转变
各级学校都要转变唯分数论的思想,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的人格。有的老师觉得学生成绩好啥都好,严重误读了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价值。不要搞分数的排名,那是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愚蠢行为。在各门课程的育人过程中不可忘记核心价值观和家风、家训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有益滋养,不能仅就知识而知识讲解,也不能就技术而技术传授,要把育人的理念潜化在学生的价值观中,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美丽的心灵。
3.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家训文化的认知活动
知行合一是教育的重要方法原则。马克思认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时间力量,才是可能的。”再多的理论和认识没有实践都将是缺乏效果的,也是不能转化为现实劳动力的。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要利用好实践活动这个平台,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加深对家风、家训文化的接受和认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来开展实际活动,比如通过参观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家训家庭事物,开展阅读经典活动,开展家训文化方面的写作大赛,绘画古代家训经典人物图展,讲故事,为父母诵读经典等等一些活动。
(二)社会要形成好家风氛围
新时代是一个“后喻文化时代”。随着中国工业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离开传统的家园到外面的世界创业成为常态,再加上网络技术的普及化,现代家庭和传统家庭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被核心家庭所替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现实情况,传承家教家风存在一定的難度且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在我国社会现代管理的过程中,为家庭教育提供传统家训、家风发展和传承的路径有必要进行转变。以往的社会结构是家族群居的宗族自治管理方式,人员之间也为熟人社会也是亲戚、族人的关系,因此,家训文化可以内在地、很容易地传承下去。如今,城市化、城镇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大,社会人员流动性大大超过以前,人们群聚居方式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成员之间多为陌生人,关系可以用匆匆的过客来形容。这种流动性特点决定了家风、家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必须以社区为单位以外部推进的方式来开展。要以社区、小区为时代背景,采取不同传统的适合社区、小区人群特点的新方法,开展新思路,开展家训、家风活动形式:如千家万户好家风、家训的征集评选活动、开展优秀家风、家训文体活动,诗歌朗诵,征文大赛,书画展览等等活动,开展“好邻里、好子女”等家庭良好风貌的评选活动、文艺宣传活动,建立微信群等等。
(三)主流媒体担当宣传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超乎人类的想象,传统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受到颠覆性改变。家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通过新颖的形式、生动活泼表达方式让大众通过对优秀家训文化的了解,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践行。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更要有担当和责任感,加大正面引导为主,多报道具有教育意义的对人发展有利的新闻、消息,大力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形成强大的社会认同感;适当地进行负面消息的传播,建立媒体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对负能量的理性分析、理性交流从而转负为正。宣传的内容要接地气、生活化,通过对自然的、温馨的家风家训的传播,创设可信感人的舆论氛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土壤。
(四)家庭教育发挥主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作人,则需要一辈子”,所以,一辈子的教育当然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重点。“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主要包括父亲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家书》家庭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家风、家训文化传承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有好多部分是学校学习无法完成的,家庭实际上是一个更加长久的学校,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庭的功能不外乎人口再生产和文化传承,因此,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尤其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在家庭的教育中,有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教育,有硬性的教育和隐形的教育,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资源,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好能体现潜移默化的和隐形的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应该说是最为重要的。年轻一代的模仿能力很强,父辈夸夸其谈教育年轻人可是自己做事却反其道而行,这种反面教育后果是严重的。长辈、父母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是重中之重。
总之,好家风作为家庭内部的人伦伦理文化,不仅是家庭和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好家风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建设家风、家训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好家风建设,使家庭成为梦想开始的地方,使青年一代有一个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上海:外文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束有鹏.家庭道德建设与青少年品性养成[J].南京社会科学,1997(2):98.
[6]刘霞.家风中的伦理认同与公民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15(4):115.
责任编辑: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