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2018-06-23 08:52陶刚李晓燕潘琳李家丛
系统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特发性紫癜难治性

陶刚 ,李晓燕 ,潘琳 ,李家丛

1.云南省保山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云南保山 678000;2.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云南保山 6780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近几年来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是血液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人群以成人较多。青年人患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成人治疗以往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脾脏大者,给予切脾脏治疗。但近些年来发现其复发率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应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药物。该实验为了分析探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特选取了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该科室确诊并决定接受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科室确诊并决定接受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经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等检查均符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排除妊娠,有其他血栓性疾病,不愿意接受试验的患者。按照病历号的不同,单号为观察组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加达那唑治疗。双号为对照组只给予达那唑治疗。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 28~63 岁之间,平均年龄(32.24±4.38)岁。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25~66岁之间,平均年龄(33.23±2.65)岁。使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者及其家属对该次治疗方案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实验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在该科室接受治疗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输液,降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国家准字S20050049)7 500 U/mL,每公斤体重每天给予300 mL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皮下进行注射,连续给予药物2周。并给予达那唑胶囊(国药准字H33022461),塑瓶包装,30粒/瓶。首次给予200 mg,一般一日给予该药物2~3次,症状较严重者可以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依据情况加减。对照组患者给予达那唑胶囊 (国药准字H33022461),有明显出血倾向者予输注血小板悬液。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出院后随访(分别在出院后的3个月,6个月,9个月,1个月观察出院者药物的使用后血小板数量及造血功能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体的方案如下:治疗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类。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完全恢复。无出血倾向。症状明显好转。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30×109/L,但<100×109/L。出血较少。无效:血小板计数<30×109/L,或者有出血的表现治疗的有效率=(显效的人数+有效人数)/实验的总人数×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人数/实验的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结果,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 (62.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经两种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经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加达那唑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低于只给予达那唑治疗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经两种方法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n(%)]

2.3 随访结果

对出院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主要复查血象,骨髓象。了解患者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及患者有无不适症状。观察组患者只有2例,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造血功能异常。对照组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病情复发。3例病情较之前加重。

3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科常见的疾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预后较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人群成年病人多见,我们过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比较局限,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是血液循环中存在着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发生了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当时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原则是首选糖皮质激素,无效给予切除脾脏治疗。都无效成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其次有时也通过对机体脾进行切除来治疗,同时配合使用免疫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但改治疗手段术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由于患者在治疗时长时间处于蹙额小班水平较低的状况下,因此出血的概率非常的高。患有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人由于巨核细胞会明显增加并处于半成熟状态,所以使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生成素明显不足。选择行之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十分重要。而促进血小板生成的关键因素就是血小板生成素。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血小板生成素通过促进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生成而使血小板的数量增加。

近年来有关研究指出,大多数患者骨髓穿刺结果显示巨核细胞的计数明显升高并有发育成熟障碍[10]。导致血小板数目正常或增高,但是具有造血功能的血小板的数目明显减少由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生成素的量减少,因此目前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多采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主要是通过作用巨噬细胞,促进巨噬细胞分化成熟。噬细胞分化的各个阶段均具有作用主要通过加快巨噬细胞分化的进程,从而使血小板的数量增加。重组血小板生成素时通过基因技术合成的一种为人体提供造血功能的因子,通过对造血肝细胞的刺激使巨核细胞分化生长,从而释放血小板。

另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是由仓鼠卵巢细胞表达,通过基因工程的基因重组技术,经仓鼠细胞内提纯而成的,与机体内血小板生成素的相识度较高,治疗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达那唑也具有升高血小板的功能,但效果较差,不良反应较多。联合应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升高血小板的能力更强。

该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62.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两种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经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加达那唑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低于经达那唑治疗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出院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主要复查血象,骨髓象。了解患者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及患者有无不适症状。观察组患者只有2例,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造血功能异常。对照组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病情复发。3例病情较之前加重。李艳[14]的相似研究结果中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2%和65%;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4.6%和10%;这与该文的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这说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减轻难治性特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小板数量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且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也比较低,与达那唑联合用药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是广大难治性特性紫癜患者的福音。而单独使用达那唑虽然也有一定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对难治性特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但达不到二者联合应用的效果。这和多数相关实验的结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该文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患者恢复情况较好,提倡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1]张小雯.升血小板胶囊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0):4218-4219.

[2]刘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207-209.

[3]李文婷,杨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与床,2013,13(5):621-623.

[4]何红珍,党芸芝,魏文婷,等.裴正学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21-23.

[5]寻治泉.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6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5):71,74.

[6]苏懿,马明远.当代医家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规律探讨[J].北方药学,2016,13(6):148-150.

[7]董新娇,崔中光,赵春亭,等.升血小板胶囊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 [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3):74-75.

[8]杨继翔.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4):1683-1684.

[9]李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3):313-317.

猜你喜欢
特发性紫癜难治性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特发性腹痛一例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