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亮 腾兆丽
鼓励、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近期张家港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对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就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56家。合作社共有各类农机具3 550台,土地经营面积6.85 khm2,总资产1.85亿元。合作社成员有1 262人,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的占比84.4%,高中以上文化的占比57%。相比2013年,成员数量明显减少,但是成员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1.2.1 人才队伍逐渐稳定
近年来,张家港市农机合作社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人员流动较快。2013年全市共有农机合作社108家,成员1 751名。经过5年的优胜劣汰,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机合作社总量减少至56家,成员减少至1 262名,人员流动量逐渐减少,人才队伍逐渐趋于稳定。
1.2.2 人才结构不断改善
(1)年龄结构不断改善。经过5年的发展,合作社中一批年龄超过60岁的成员逐渐脱离农业生产,80后90后的年轻人成为合作社新生力量。到2017年底,合作社成员中,18~25岁人员的比例提高到13%,26~45岁人员比例达到了52%,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队伍。
(2)文化程度不断提升。新加入合作社的90后年轻人,大部分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部分成员甚至具有本科学历。
(3)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原先合作社技术人员大都以各类“土专家”为主,他们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或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成为合作社的主要技术力量。随着合作社快速发展,近两年一些经过正规院校系统培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的新生代农机人才,不断充实进合作社人才队伍,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后,已开始崭露头角。
1.2.3 人才培训力度不断加强
该市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不断加强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1)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培养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专精人才。
(2)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等培训,将培训内容由原来相对单一的技术培训,延伸到合作社经理人培训、服务经纪人培训和农产品营销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推动了合作社整体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乐余镇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联社成立于2015年,由永乐、双桥、红星、红闸、东林五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而成,由镇政府统一管理。合作联社能够满足全镇粮食生产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环节的作业需求以及60%以上的烘干作业需求。联社共有成员150名,其中管理人员5名、财务人员2名、农机维修人员2名、农机操作人员87名。成员中拥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占比达到了64.7%,其中拥有高级证书的有1人。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联社现有机具情况见表1。
表1 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联社现有机具情况
2.1.1 优势
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联社由政府牵头,人才配备比较齐全,在作业和管理方面形成了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配置内部资源。
2.1.2 劣势
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联社的机具数量明显多于成员数量,在机具配套和劳动力配备上不够合理,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农机操作人员人数虽多,但技能范围不广,技能水平不高,缺少一专多能的操作人员。
塘桥镇金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目前,合作社种植面积为82 hm2,服务周边农户330 hm2。合作社共有固定成员15名,其中管理人员4名、财务人员1名、农机维修人员2名、农机操作人员8名。有临时工作人员15名。固定成员全部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其中拥有高级证书的有3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现有机具情况见表2。
表2 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现有机具情况
2.2.1 优势
合作社成员在加入合作社之前大都从事农机行业工作,在经营管理、操作技能、维修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业务技能水平较高。
2.2.2 劣势
合作社成员人数总体偏少,内部管理粗放,规范化水平不高,对于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吸引力不强。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张家港市农机合作社成员共有1 262名,仅占乡村农机从业人员的26.5%,比例偏低。最为紧缺的是农机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农村经纪人。
从年龄结构看,合作社成员中青年人较少,有接近40%的合作社成员年纪在45岁以上。从受教育程度看,大部分成员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且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从知识结构看,大部分合作社成员只拥有初级职业技能证书,只有少量成员拥有中级以上证书,且工种比较单一,具有合作社经理人、服务经纪人等经营管理类技能证书的人才严重不足。高技能、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不同镇区之间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差距也较大。
虽然市农机部门在实用人才培训上下了一些功夫,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多数培训都停留在实用技术的培训上,合作社规范化经营管理和建设等方面培训力度还不够,很多管理人员对合作社管理力不从心。另外,部分合作社带头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相对较慢,不能很好地应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制约合作社自我发展的瓶颈。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了农机合作社识才、用才、育才。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影响,社会上一些人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对人才价值的评价常常以职务高低和收入多少来衡量,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一些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宁可改行,也要一门心思跳出农门,这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都比较重视,宣传力度也很大,但对于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宣传不够,在先进典型人物的培养和示范引领方面还需要加强。
目前农机合作社人员培训主要采取集中授课的单一形式,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合作社人才的实际需要
5.1.1 更新观念
要提高对农机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更新人才观念,选拔人才时,既要看学历和职称,又要看农业生产方面的实践经验,要积极发掘本地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机行业。
5.1.2 完善人才开发和保障制度
要完善人才开发制度。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对口职业技术学校、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入社工作。同时,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引导合作社积极创造条件,优化发展环境,用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好势头留住人才。
应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弘扬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宣传农机专业合作社人才建设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宣传农机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3.1 整合培训资源
要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推广单位等培训机构的作用,定期对合作社成员进行集中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与各农机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培训水平,强化培训效果。
5.3.2 实施分级培训
根据不同的受众,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如:以农机操作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要突出农机实用操作技术、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以年轻技术骨干成员为对象,培训内容要突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知识;以合作社理事长、监理人为对象,培训内容要突出合作社经营管理、规范化建设知识。
5.3.3 创新培训方式
结合农机科技入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等培训项目,积极拓宽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如:加大力度,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由科技示范户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周围农户;组织技术专家进村入户,开展现场示范培训,及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选派技术人员到农机合作社担任驻点专家,负责合作社的培训任务;减少课堂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把课堂办到基层,把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合作社成员走出家门,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