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设计研究与创新

2018-06-22 01:09董岳李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腰间银饰装饰

董岳 李刚

1.引言

银饰佩戴的各种规矩和风俗能反映不同社会的制度文化,到今天,银饰依然是一种备受青睐的身体饰物,甚至是一些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标识物。[1]云南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设计是银饰佩戴中最鲜明、最具特征的设计,也是最能彰显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和标志。可以说,不了解德昂族文化就不可能了解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设计内涵和民族文化。

2.云南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设计分析

2.1 胸饰设计佩戴

云南德昂族女性胸前银饰的设计搭配不仅展现民俗文化和审美特性,而且在佩戴上也充分考虑到当地女性身体的比例结构特征。其胸前银饰与颈部、腰间的银饰完美结合,形成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图1)

根据中国六区域(西南区)身高来看(1988年国家标准GB10000-88),云南成年女性身高均值为154.6厘米,胸围80.9厘米,较其它地区偏矮。如图2,应用黄金分割比将德昂族女性胸前银饰的佩戴比例做分析,德昂女性穿鞋后的平均身高在155厘米左后,应用1:1.618法(为华罗庚所推广的优选法中的0.618法),将女性身体所作的配饰按此方式计算,155*0.618=96cm,计算后发现此段长度恰好在德昂女性的腰部以上。[2]接着将腰部以上的长度再做分割59*0.618=36,图中可以看出腰部以上的黄金尺区域(自上向下)为德昂女性颈饰的挂坠部分,胸前银牌扣、银泡、银穗以及装饰的彩色线球区域。在实际佩戴中,由于胸前凸出,并且实际佩戴会缩短,所以长度不及腰间。此分析表明,这部分佩戴装饰面积最广、视觉冲击力最强。但下垂的穗片、线球又与腰饰相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与腰间银饰相呼应搭配,又能将胸部饰品与腰间装饰有所区分。

图1 云南德昂族胸前银饰(摄于德昂族博物馆)

图2 胸饰设计中的比例分析图(笔者绘制)

从审美角度来看,将胸前佩饰做平面化分析,以银排扣为中心,银泡为边框,线球、服饰的各部分元素之间都具有一定组合规则,整体的排列分割也有设计构成的韵味。如图3,胸前最突出的是银排扣与银泡,其周围都以色彩鲜艳的线球做饰,使得周围或底层的图案虚化,注意力集中在银排扣上。为了与胸前排扣呼应,在肩部下垂的红色绒球下也缀有银穗,骨架形式分别为直线式和散点式。从胸前的色彩搭配上看,以黑底色为主,搭配银、红、黄、蓝、绿等色,冷暖对比强烈。中上部数量较多的彩色线球,也将胸前视线向上引导,冷暖对比强烈的同时又相互衬托,其构成形式与色彩搭配方式也更具装饰韵味。

2.2 腰饰设计佩戴

德昂族妇女都有佩戴颈饰和腰饰的习俗。[3]这与德昂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并且以佩戴腰箍为荣。

云南德昂族银腰箍,德昂语称“农染”。图4为錾花实心条形银腰箍,直接通过银条或银片锻造打制而成,宽三到四厘米。表面錾刻不同的动植物、几何等连续装饰纹样。腰箍有的佩戴在小腹前端,银片下坠遮住一部分,或用银皮、银丝缠绕一部分,附上银链做装饰。(图5)

如今,德昂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多佩戴较为轻便的腰箍。有的将竹篾和锡片(代替银材质)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缠绕在一起。单根藤篾径长在0.2-0.3 厘米左右,三种材料结合,使腰箍的设计制作独具装饰性和民族性。(图6)有的会直接在竹腰箍上用青色颜料绘制图案。(图7)随着时代的变迁,使用材料和制作方式在更新,但制作和佩戴腰箍的传统表达了云南德昂人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绪年间《永昌府志》卷五十七顺宁府载,‘崩龙(德昂族)女以尖布套头,以藤蔑圈缠腰,漆齿纹身’。如今其他民族的以藤蔑圈缠腰的习俗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德昂族的这一习俗延续至今。”[4]德昂族女性腰间的一道道腰箍装饰,在常人看来会造成不便,繁琐而又增加负重,但德昂妇女们佩戴时却十分自然。印度安达曼人的腰间装饰中也会系有八条之多的腰箍,用竹子和藤制成,并挂着一串串用贝壳或枝叶等物件制成的装饰穗,如同一条围裙。这与德昂族妇女佩戴腰箍的形式也极为类似。

纵观古今,人类逾万年创造实践中形成的生产行为,不仅孕育着技术世界的形成,而且在孕育着设计经验的现实。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设计传统,是人对于材质对象的直接的视觉、触觉经验基础。正是这种设计经验在物质利用与精神需求之间持守最基本的制约平衡和最原始、完整的有益性。[5]概而言之,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佩戴和发展植根于整个民族的精神与思想,是民族历史发展中的物质产物、精神产物、文化产物,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装饰,具有丰富的视觉特征,并且加强了德昂人本民族的认同感。

图3.胸前佩饰结构及色相分析(笔者绘制)

图4 錾刻银腰箍(丁菊英.《德昂族的传统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6:110)

图5 银腰箍正面装饰图(赵善纯.《德昂迷踪》,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7:75)

3.云南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文化性分析

3.1 尊崇祖先

云南德昂族银饰佩戴流露着本民族历史信仰和神话传说的遗痕,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神话的、宗教的、历史的、民俗的、审美的等诸多要素。

“昂”在德昂族语言里有“岩洞”或“山崖”的含义,“德”作为尊称附加语,加在“昂”字之前包含了对其祖先居住岩洞的历史尊崇,称自己是岩洞出来的民族。[6]讲到德昂族女性的胸前配饰,要从族源说起。史书中的一种记载是德昂先民源于岩洞中的青龙。相传许久前,地上有个大园子,园中有高山,山中住有一位龙女。龙女习惯每隔三年化为美人,走出山洞晒太阳。一位仙人的后裔得知这一习惯后,便趁她出来晒太阳的机会与她攀谈。后来龙女与他结为夫妻,生育了德昂先民。因此,在德昂族一直流传着青龙母亲的传说,并将青龙与太阳结合成德昂族的图腾。(图8)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祖先青龙,便在胸前佩戴银饰,以模仿青龙肚皮上的鳞片。同时,龙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物,表明了德昂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

此外,史书中的另一种记载则是,德昂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葫芦里出来的人无法辨别男女,之后神仙将男人的相貌区分出来,女性却漫天飞舞,后来一位神仙教男子用藤篾制成腰箍,套住漫天飞舞的女性。从此女性便都带着腰箍,与男子一起生活。”[7]此描述即成为德昂族女性在生活中会配戴腰箍的原因,也是德昂妇女一种守道持家的品质体现。(图 9、10)

3.2 尊崇女性

母系氏族社会下的德昂族,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无保障,氏族的强弱与生育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女性繁衍后代便成为增强氏族力量和弥补死亡的唯一方法,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古代女性的形体特征也被看作为人神之间的一种联系物,受到崇拜和信仰。所以,女性的地位和装扮在德昂族也格外重视。

德昂族“祭谷娘”这一民族祭拜仪式,在称呼上就能直观地体现出对女性的重视。远古时期的德昂族,在掌管权力的大小问题上谷娘与佛祖发生争执,“谷娘”便在族人做供时生气离去,导致德昂族子民之后没有粮种,无法耕种。后来释迦佛祖到处找寻才将“谷娘”请回人间。“谷娘”所到之处,万物皆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之景,因此至今仍保留着对谷娘的全寨性祭祀和各家各户的单独祭祀活动。据此不难看出,这一信仰和习俗也体现出德昂子民对女性的尊崇和寻求神灵保佑的渴望。在配饰中为了更加凸显德昂族女性的形体美感,尤其强调其颈部、胸前、腰间等部位的装饰与点缀,以传达和体现女性在民族中的地位。

图6 德昂族竹篾绕线腰箍(摄于德昂族博物馆)

图7 德昂族竹绘腰箍(摄于德昂族博物馆)

图8 德昂族图腾(笔者绘制)

图9 佩戴腰箍的德昂女性

图10 佩戴腰箍的德昂女性(摄于德昂族博物馆)

上文提到,德昂族祖先传说是源于葫芦。闻氏《伏羲考》指出“由于瓜类多子,为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故取以相比拟”。[8]且葫芦隆起的形态和多籽的特点,与女性身体特征处的形态装饰亦相类似,其胸前腰间做装饰的原因亦是如此。特别在重大传统节日或女子婚嫁时会穿戴盛装,女性也会将银饰佩戴更多。如胸前的银泡数增多,银链及银穗更为繁密,垂至腰间,与腰间配饰、色彩相呼应,装扮格外鲜艳,显得富贵隆重。

3.3 民族符号

将佩戴银排扣作为模仿青龙母亲鳞片的象征,以葫芦祖先传说作为女性佩戴腰箍的缘由,可以表明德昂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这两种佩戴方式和行为也都体现出了民族银饰佩戴的符号美感。

符号的开始形成可能会有任意性,是具象或纯粹的。但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佩戴具有深层次意义,此意义源于民族信仰或意识形态层面。(图11)后来随着历史形态的发展和民族审美的变化,符号象征的形态结构、呈现方式以及色彩搭配又有了新的改变,如银穗、银泡、纹样装饰及彩色线球的搭配等等,但这些改变始终与一开始建立起来的符号意义、象征性密不可分。

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被族人赋予了认知、心智、感情,从审美性质、识别层面、民俗内涵、祈福或避邪等角度去佩戴使用,又利用形、色、意等方式赋予它们某种特殊的本族内涵。而且胸饰中符号性元素的获取及相应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如胸前银牌上所錾刻的动物、植物、几何纹样,甚至搭配的彩色线球等等,既可以传递出装饰性符号,又可以看作德昂族人热爱生活、传递民族文化的方式。

文化是生活的整体,德昂族女性胸前腰间银饰的佩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表现。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民族惯例,达到民族的共识性和心理慰藉,也获取对应的象征意义、文化意义。田野考察得知,古代德昂族早年信仰文身,特别在强盛时期,会将龙图刺于身上,祈祷平安顺利、风调雨顺,也以此来祭拜青龙母亲。后来德昂人又取其鳞片这一标志性元素在银饰上做装饰,在部分胸前银牌扣和腰箍的图案装饰中亦可得到印证。其看似简单的图案实则由青龙鳞片元素演变而来。(图12)同时,“德昂族银饰中的许多几何纹或花纹图案是由动物或其它物品的图案演化而来。”[9]有的也将葫芦中的瓜丝纹应用在银饰设计中。以上记载表明,胸前腰间的银饰佩戴都与历史文化、民族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图11 设计符号体现分析图(笔者绘制)

图12 德昂族银牌扣上的龙鳞纹样及龙鳞扣使用(摄于德昂族出冬瓜村寨)

图13.文化象征分析图

4.云南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创新设计

对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形态、色彩、纹样或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其佩戴的文化内含。将特征符号作为转化基础,进行创新性设计,强调配饰中形象的识别度。(图13)基于上文对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设计佩戴及文化分析,笔者将从形制分析、元素提炼、材料搭配、功能拓展等方面入手,结合不同材料和表现形式来探索民族传统设计创新,同时适应现代人群首饰佩戴的审美要求。下文将对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在现代首饰中的创新设计实践进行探索性论述,并描绘四件草图。

如图14,一是概念性手镯的设计,思路来源于德昂族银饰中的瓜丝纹纹样造型。手镯形态延伸张扬,可张合变形,前期运用德昂族传统的花丝工艺将双股银丝缠拧后焊接,后将花丝好的银丝进行二次盘拧、焊接、固定,并在部分接口处焊接大小不等的嵌有宝石(红、蓝、绿、黑四色)的银泡。二是胸针设计,一枚为银片嵌镶玉石(或琉璃片),并在其表面錾刻或雕刻传统纹样,如龙纹、蔓草纹、花蝶纹等,概念出于胸前银牌的形制特征;另一枚将德昂族的茶叶元素(德昂族起源有茶的子孙传说)与胸前银泡结合,并在一侧坠彩色线球;两枚胸针都试图通过材料、工艺的创新设计,将独具德昂文化的民族标志和元素色彩应用其中,增强民族识别性,佩带时亦可配挂彩色线球。三是戒指设计,分别为对戒和单件戒指。单件戒指设计是将德昂族传统的平面化的龙鳞纹样立体化,解构组合后进行再设计。在色彩搭配上借鉴德昂族的传统色彩,戒臂又与爪镶的彩色宝石呼应。对戒设计理念来源于胸前银牌结构功能的组合,两枚戒指的造型寓意着结合、补充,并在戒面上錾刻胸前腰间银饰表面中的代表纹样。笔者试图通过探索性设计对德昂传统银饰的传承和创新有所帮助,草图中设计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同时,也以此希望引起更多专家学者、设计师对民族传统银饰及手工艺品的关注和设计。

图14.依次为手镯、胸针、戒指设计草图(笔者设计)

5.结语

文化是民族历史的沉淀,是信仰、是审美、是价值观,也是生活态度,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和,民族符号。云南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设计,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符号表现,而且具有明确的影响与价值。胸前腰间银饰除了基本的形式、色彩、材质等,还包含深层意义。此含义源自于历史源流、心理寄托和意识形态层面。同时,民族设计也如生物演化般不断累积与进展,并随着时代发展推陈出新。

注释:

[1]闫玉.文化遗产关键词:银饰[J].民族艺术,2017(1):54—61

[2]董岳.云南德昂族银饰设计研究[D]:[硕士论文].江苏:江苏大学,2016

[3]李进增,陈永耕.云岭飞歌:云南少数民族文物辑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26-27

[4]王铁志.德昂族生活习俗的变迁——德昂族经济和社会研究报告之三[J].西北民族研究,2005(4):116-130

[5]许平.生产中的解域与重归情境[J].艺术设计研究,2014(2):69—72

[6]周灿,赵志刚,钟小勇.德昂族民间文化概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9

[7]德昂族简史编写组.德昂族简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5

[8]闻一多.伏羲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1

[9]同6

注:以上图片均笔者绘制和拍摄

猜你喜欢
腰间银饰装饰
高浮雕银饰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背起你的“行李箱”
忆儿时《地道战》观后
银饰
潇洒流苏
DIY节日装饰家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