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涛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思维性、逻辑性、复杂性的学科。小学数学课程涉及了一些如工程、图形拼接等复杂的数学问题,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不易从繁杂的条件中清晰、正确的找出数量关系,所以影响了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灵活、合理应用画图策略,从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趋势,有效培养其解题能力,拓展其思维空间,提升其综合素养与水平。
新课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画图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画图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其数学学习水平与综合能力。
比如:在“圆形的认知 ”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圆形图形,然后引导学生试着将这些圆形物体的外轮廓画出来,同时鼓励学生观察与思考:从圆形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呢?在圆形的绘画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扇形的性质,促使其能够自我完成画图过程。期间,教师可以适当提出问题:圆形有圆心吗?在哪里?从而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画图意识基本比较薄弱,遇到问题不会寻找方法,反而选择逃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数学能力与水平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画图需求,体验画图策略的直观形象,促使其结合已有经验、采用比较熟悉的方式,找出数量关系间的对应性,进而真正感受到画图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以这样一道工程问题为例:一条高速公路长2000米,第一天工人铺了500米,第二天铺了600米,那么还有多少米能够铺完?其实这道题并不复杂,但因条件较多,所以解题中学生容易混淆,无法清洗梳理数量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画图策略,将问题更加直观、想象地展现给学生,如图1所示:
图1
这样的画图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并促使其从清晰的线段图中更快找到画图、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作用,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有效解决问题,提升自身数学学习水平与能力。
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本质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以学生思维的拓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呈现个性化的解题路径。比如:一支12名同学的队伍,小红的位置是前面数第三位,小明的位置是前面数第十位,那么小红与小明之间有几个人?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个性化的画图。这时,有的学生甚至就以简单的圆圈为图例进行画图与分析,并开展独立的思考,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与探索的空间,极大地提升其数学创新与探究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画图能力与习惯、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画图意识需要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其中需要教师整体审视、把握教材,实现整体渗透,并在引导、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整理画图策略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画图习惯。比如:小朋友们每个人可以浇4盆花,那么3个小朋友能浇多少盆花呢?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学生的画图意识,以取代摆小棒的传统方法,从而直观、简便地呈现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数量关系,得出答案。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兴趣是其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源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善于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画图兴趣与热情,不断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比如:在“圆柱与圆锥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之前的正方体、长方体知识,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圆锥的学习之中;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圆锥物体,在学生获得一定的直观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想一想见过那些类似的物体形状,并亲自动手画一画,从而激发学生的画图兴趣,提升画图教学的质量。
再比如: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图像的放大与缩小过程呈现给学生,在其有了直观认识之后,鼓励其尝试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引导其掌握比例画图方法,在提升其画图能力的同时灵活地将其应用于数学问题的解析之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于教学内容与目标,积极应用画图教学策略,善于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灵活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学生的画图兴趣与热情,培养其良好的画图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最终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