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十二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员中,并没有高尚全。
先于他成为起草组成员的杨启先曾告诉南方周末,起草组1984年6月初入驻北京玉泉山。作为清代的“三山五园”之一,玉泉山在1949年以后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地标,多数重要文件都起草于此。
工作两个月之后,起草组拿出了一个提纲,但没有突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定调。
中央决定用“换将”来打开局面。起草小组负责人换成了时任中央政研室副主任林涧清,新增成员包括时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高尚全,以及郑必坚、龚育之、林子力等人。
原起草小组一半以上的成员离开了,思想较为开明的杨启先,成了少数留下的人员之一。他曾告诉南方周末:“原来的起草班子力量不够强,而且思想解放得也不够。”
邓小平早就说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政治、经济的改革起了很好的作用,十二届三中全会最理想的是也搞个改革的文件。最后决定,十二届三中全会要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在“换将”之前,起草小组内反对商品经济的力量却占据了上风。起草了两个月,基本都是在原有的框框里修修补补。
这种“保守”在当时也不难理解。毕竟在此前三十多年里,商品经济一直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提倡商品经济的卓炯、呼吁价值规律的孙冶方和支持市场经济的顾准,都因自己的“过错”言论遭受过牢狱之灾。
改革开放启幕后的头几年,商品经济虽被重新提起,但依然受到打压。
1980年,原国务院体改办(体改委前身)起草了成立后的第一个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第一句用了经济学家薛暮桥的话:“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但在各省书记省长的座谈会上,文件因遭到强烈反对而“胎死腹中”。
一年后,经济学家关于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观点受到批评。到了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时,“商品经济”更是被当成了“精神污染”来对待。自那以后,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的文章销声匿迹。
风云突变发生在1984年。那一年,政界和学术界中,呼吁为商品经济正名的力量开始不断汇聚。
当年7月,在国务院领导的授意下,时任中国社科院院长马洪组织4名专家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不能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参与该文撰写的张卓元告诉南方周末。虽然没有加入起草组,但因为这篇文章,张卓元也与那次三中全会有了某种意义上的交集。
特别是在“换将”之后,十二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小组中,支持商品经济的力量也占了上风。
即便如此,有人提出要将“商品经济”写进“决定”时,起草小组内仍然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都比我官大。”高尚全说,他后来建议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名义,又召开了一次理论研讨会。与会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应该将商品经济写入“决定”,并修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因为前者是制度,后者是手段,放在一起不匹配。
“这其实是一种政治智慧。”在杨启先等人看来,提的还是计划经济,但加上了商品经济,“旧瓶里就装了新酒”。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第一次被写入了党的决议,意味着“精神污染”的帽子正式被摘除。
“但‘商品经济派最后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据杨启先回忆,在“决定”正式成文的前一天晚上,又加了一个“尾巴”:“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一切国有的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
这相当于说,商品经济仅限于生产资料领域,并不包括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