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宗晖
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拓宽融资方式、打造大湾区影视中心、举办国际电影节和创建“互联网+”平台是大湾区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大湾区电影产业有助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大湾区 电影产业 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168-02
粤港澳大湾区由珠江入海口附近的海湾区域构成,主要包括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江门、惠州、肇庆9座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政策、产业、区位、交通物流和文化等优势,当前已经进入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阶段。电影产业是一个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现代产业,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电影市场突破500亿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大湾区电影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构建具有粤港澳特色与优势的电影产业发展之路,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一、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国外没有直接研究粤港澳电影产业合作的文献,但对创意产业的经济效应、好莱坞模式与亚洲电影产业合作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提出以下主要观点:在全球范围内,电影产业带动了演艺业、旅游业、网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在地塑造或改变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莱坞的全球战略,以及韩国、日本、印度、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产业模式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能够成功转移到中国,主要是建立一种好莱坞-亚洲连线模式。国内对内地与港澳电影产业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首先,政府层面的策略研究:香港电影业充当华语电影融资市场的桥梁,推动华南影视区的发展;其次,粤港澳合作基础及路径研究:澳门有其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优势,与广东在地理、语言和文化上有相近优势,能够在中国电影“引进去”和“走出去”的战略进程中发挥平台作用。从内容上看,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于两地电影产业合作的可能性,相对缺乏从系统层面深入研究粤港澳电影产业从政府决策到民间融资,以电影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全局观。
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影响,港澳经济持续下行,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充足的资源能够为振兴港澳经济提供助力。粤港澳电影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带动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带动文化业、旅游业、“互联网+”等其它产业共同发展。受不同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内地与香港在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粤港澳文化产业广泛深入的融合发展,不仅能成为中国及港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也是深入推进“一国两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影资源流通和市场开放,以及在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關系的安排》(CEPA)和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政策引导下,两岸三地合拍片繁荣发展,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从本土电影的低谷中复苏。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岭南文化的亲缘关系,粤港澳很早就实现电影项目合作,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比如,澳门电影《大辫子的诱惑》(蔡元元,1996)由蔡氏兄弟(澳门)影视公司、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香港电影《花样年华》(王家卫,2000)里古旧的街道、室内景在澳门取景完成,《一代宗师》(王家卫,2013)在开平赤坎古镇的骑楼群取景等。但联合摄制、取景仅仅是较为浅层的合作,尚不足以形成电影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在全球经济开放新格局背景下,构建粤港澳电影产业平台,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粤港澳深化互利合作的重要之举。
广东是全国经济大省,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加工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不足。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电影业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效应。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圈,在地理、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十分接近,广东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人文环境、紧邻港澳的开放性地理位置,为三地的电影产业合作提供充足的经济和物质基础。香港是国际性贸易和经济中心,拥有发展了将近一百年的电影产业,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影制度,各种类型电影发展成熟,能给华语电影及广东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澳门博彩旅游业一支独大,适度发展产业多元化是重中之重。澳门电影起步较晚,虽然资源和人才较为缺乏,但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与广东、香港合作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三、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拓宽融资方式。电影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明星片酬上涨、拍摄成本大、高科技制作技术攀升、宣传成本加大等,使电影制作资金不断上升。尽管目前中国内地票房节节上升,但能够进入电影流通环节的电影在电影制作总量中占比偏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对电影产业予以政策引导,积极扶持三地电影合作项目,除了设立专项影视发展基金保障政府投入外,还制定了相应政策开拓海内外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电影版权、广告等方面的税收。除了政府直接或间接投入资金外,还利用大湾区的利好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向电影投资方贷款、鼓励股权融资、网络融资,引进国际化基金与风险投资等,优化电影融资结构。
(二)打造大湾区影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有佛山南海影视城、开平赤坎影视城、中山影视城、西樵山国艺影视城等,不少知名影视作品如《少年包青天》(胡明凯,2000)、《碧血剑》(李添胜,2000)、《醉拳苏乞儿》(叶镇华,2003)、《走向共和》(张黎,2003)、《风雨西关》(徐耿,2005)、《让子弹飞》(姜文,2010)、《叶问:终极一战》(邱礼涛,2013)等都在这里拍摄。影视城是影视基地的一部分,应加强这些影视城的联合,因地制宜引导扶持,打造集融资、策划、导演/编剧/演员培训、策划、后期制作为一体的电影制作产业链,发挥影视基地的产业价值和文化价值。首先,在影视基地的基础上,深入推动电影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创立粤港澳影视培训中心,建立完善的电影拍摄体制,大力扶持电影后期加工技术等,联合打造大湾区影视中心。其次,引入高科技,打造高科技摄影棚,重点发展特效影视制作,满足电影市场的需求。最后,电影产业是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创意人才实现产业创新。依托粤港澳人才优势,吸收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地方高校的人才,建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各地创意人才的智慧,实现电影产业融合发展和创新。
(三)举办国际电影节。作为一种文化性的会展活动,电影节集电影展映、评比、交易、创投为一体,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香港国际电影节(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简称HKIFF),始创于1977年,由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主办,是香港最大型的电影界盛事,亚洲一流的非竞赛类国际影展。澳门国际电影节(Macau International Movie Festival)创办于2009年,发挥澳门东西方文化汇聚的优势,集中展示全球的优秀电影,在鼓励电影(电视、动漫)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培育澳门电影、电视及动漫从业新人,搭建资本与影视项目对接的平台。利用港澳的国际优势,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电影节,在原有的香港、澳门国际电影节基础上,推出“电影要素交易平台”“项目创投交易平台”等,有效融合多方资金,打造粤港澳影视品牌,促进华语电影与世界电影的深入合作与交流。
(四)创建“互联网+”平台。随着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和国家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迫切需求,“互联网+”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创建“互联网+”平台,首先,电影制作结合互联网热点,寻找热门IP,结合观众观影大数据,将网络热门小说转化为电影。热门IP有庞大的观众流量,能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市场盈利。其次,打造线上电影发行平台,提高版权、广告等收入。最后,以“互联网+”为宣传平台,利用明星效应提高电影知名度,降低营销成本。
四、结语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电影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能有效扩大内需,吸纳剩余劳动力,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附加值高。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促进大湾区电影产业融合发展,以电影产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实现信息、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切实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单菁菁.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经济新引擎[J].环境经济,2017,(07).
[2]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London,New York:Penguin Global,2001.
[3]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与珠江三角洲的关系研究[M].香港: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2006.
[4]陈家成,王旭东,荀振英,2012广州蓝皮书·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常江,张梓轩,彭侃.中国语境下的澳门影视产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