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奔马图》看徐悲鸿美术创作的时代性

2018-06-21 16:26张晓丽
艺术评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时代性徐悲鸿

张晓丽

摘要:本文通过对徐悲鸿的个案分析研究,通过作品、图片分析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美术史,由此来正确理解看待美术史大师上他们作品的价值,并正确鉴赏分析他们的作品。本文从视觉构成、形象渊源、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来研究《奔马图》,由此来分析徐悲鸿美术创作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奔马图》 徐悲鸿 美术创作 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25-02

战国末期之后,马被赋予了很多拟人化的意义和道德精神,所谓“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很多画马大家,著名的有唐代的画圣吴道子、曹霸,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任仁发等。以画马著名的大家徐悲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画国画、油画和素描,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他的代表作《奔马图》。要研究《奔马图》,需要立足于广阔的学科背景和学术研究背景中,确立“从《奔马图》看徐悲鸿美术创作的时代性”这样的选题,从视觉构成、形象渊源、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一、从造型元素看视觉构成

从分析《奔马图》的视觉造型元素,徐悲鸿的马自由驰骋,没有缰绳,马鞍的束缚,高高的个子,细长的腿。徐悲鸿在西方留学的时候,学习过解剖学和透视学,所以在他所画的奔马形象上,重点突出表现马的解构和大块肌肉的描画,利用水墨的浓淡来巧妙处理马的轮廓和块面的关系,使马的形象显得亲切朴实而又不僵硬呆板更加富有精气神。徐悲鸿的绘画创作中不仅能够做到“以书入画”,还能从作品中发现虽然是一幅水墨作品,但又具有西方的影子。从笔墨表现上看,是水墨宣纸材料,用笔雄健得体,设色空灵得体。徐悲鸿借助油画的色彩和技巧,按照透视原理,解剖规律,块面明暗塑造,运用冷暖关系对比产生空间感,以大块的色彩来概括形,由此可见徐悲鸿是一位立足于中国传统,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的中西合璧的画家。

二、从徐悲鸿《奔马图》与林风眠《仕女图》的对比看形象渊源

徐悲鸿和林风眠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徐悲鸿仅仅比徐悲鸿大五岁,徐悲鸿的代表作品《奔马图》与林风眠的《仕女图》有着一定的联系,林风眠的画在19世纪80年代很“火”,而徐悲鸿的画却在19世纪30-40年代很“热”,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历史地、辨证地、全面地考察。徐悲鸿主张中国的写实性,学习西方写实主义,30-40年代又是一个国破家亡的时代,奔马的形象代表了一种力量的符号;而林风眠主张写意性,学习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80年代又是思想解放的,主张个性自由的年代,所以仕女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情绪和自由的表达。所以徐悲鸿和林风眠的风格不同,形象各异,追求其渊源也各不相同。

任何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我们可以从中国和西方两个传统来分析,中国几千年的美术史,创造了无数马的形象,但是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朝、西汉、北魏、盛唐、清代、徐悲鸿。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秦朝的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马给我们的印象的规矩、秩序、整齐。西汉的具有代表性的是《马踏飞燕》,还有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马踏匈奴》,马踏匈奴中马把匈奴踏在足下,藐视一切。而马踏飞燕,身体轻盈矫健,体现出漢代的自由、浪漫,同时非常的博大有力,所以汉代的马是有力、自由、独立。北魏是马背上的民族,北魏《嘉峪关墓砖狩猎图》,人马合一,体现的是张扬、神速、尚武。唐代的马,《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牧马图》上截取的马。唐代的马很肥,想到的唐代的以肥为美的杨贵妃,唐代的国立很雄厚,不需要马来干活,它是用来玩的,就类似现在有钱人养的藏獒,它不是为了看家护院的,而是一种炫富,所以唐代的马是雍容、富贵、安详。清代的马,《十骏马图》《百骏图》很超脱、很安静、很听话,所以清代的马体现的是静谧、安详、温和。徐悲鸿的马是奔腾的、张扬的、有力的,它的形象塑造和西汉时期的马最为接近,徐悲鸿的马造型几乎是一样的,自由、无畏、有力,与西汉的精神相契合。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也曾经出现了许多仕女的形象,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清代时期和近现代,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以仕女为题材的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顾恺之《洛神赋图》中,表现古代贤妇,神话传说中的妇女,形象清秀、纤丽、轻盈。唐代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中,这个以肥为美的时代,代表人物杨贵妃,将肥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表现宫苑仕女嬉戏玩耍,形象圆润、丰腴、高贵。宋代的《仕女图》,除了表现宫廷贵妇、神话外,还表现生活最低层的贫寒女子,如王居正的《纺车图》,妇女的形象平实、朴素、无华。元代周朗《杜秋图》,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寻找表现题材,继承唐代遗风,形象丰腴、圆润、超脱。明代,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形象唯美、端庄、恬静。清代的仕女,焦秉贞《仕女图》,有种风露清愁、小家碧玉的感觉,形象娇气、惆怅。而近现代的林风眠的《仕女图》中,仕女的形象单纯、质朴、优雅,与唐代的仕女的线条接近,与唐代精神相契合。林风眠不是单纯的借鉴中国传统,还借鉴西方近代传统,他的画力求把印象派的光色、表现派甚至立体派的结构方法运用到绘画当中,尤其是马蒂斯和莫迪里阿尼式的姿致,表现出青春生命的娇鲜与渴望,继承了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这是马蒂斯的女肖像画和莫迪里阿尼的女肖像画,这些丰满的肌体、圆润的曲线的女性的形象,发现他的确学习运用了到他的画。从中我们发现林风眠的仕女是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创造一种水墨表现。得出结论,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新的艺术。

由此可见,徐悲鸿的《奔马图》和林风眠的《仕女图》在形象渊源上有着重要的联系,二者都是将中西方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融合中西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两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①,徐悲鸿不是单纯的借鉴中国传统,还借鉴西方近代传统,提倡写实主义,他在西方留学时候,大量临摹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学习鲁本斯的色彩表现,继承了西方的写实绘画。这些马的形象是借鉴了他们绘画的精神,但是徐悲鸿的马是水墨的马,从中我们可以从得出结论,立足中国传统,借鉴西方的形式。

三、从社会背景看《奔马图》的时代性特点

徐悲鸿大量创作奔马图主要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尤其1937年918事变后,中国灾难沉重,国破家亡,激起了爱国人士愤怒,但又无可奈何。如爱国诗人闻一多的文章《死水》中提到“绝望的死水”,把中国比喻成死水;臧克家的文章《老马》,把中华民族比喻成老马,面对皮鞭,忍辱负重,有泪往肚子里咽;爱国主义诗人艾青写道“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眼看着自己的土地受到帝国主义的践踏,眼里常含泪水,这样无力的诗句。诗人们面对亡国,虽然愤怒、迷茫,但又无助,中华民族有可能在沉默中灭亡。中国需要在沉默中爆发,这时候出现了艺术大师冼星海和徐悲鸿,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怒吼吧黄河,这就是在呐喊。画家徐悲鸿《奔马图》也在用他的画笔进行无聲的呐喊,他创作的很多《奔马图》,徐悲鸿在他的多幅《奔马图》上题跋“秋风万里频回头,认识当年旧战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一洗万里凡马空”“万里可横行”。徐悲鸿笔下的马是战马,用它来隐喻民族危亡时刻中华儿女的英勇奋发,他借马来托物言志,希望中国人能够像战马一样英勇抗敌,是独立的自由的烈马,像奋发的勇士,形成一个符号,是奋发向上的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不可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马是他铮铮傲骨的象征,具有非凡的精神品质,同时也体现出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的思想,这正是时代所需要的,是中国历史发展所需要的。

四、结语

徐悲鸿《奔马图》时代特征归纳。从视觉构成上来看,《奔马图》是立足于中国绘画传统,借鉴西方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从形象渊源上来看,《奔马图》吸取了中国造型传统中雄健有力、自由独立的艺术精神;从社会背景上来看,《奔马图》是在沉默中呐喊的勇士,欺辱中力量的爆发,炮火中冲锋的先锋。总之,《奔马图》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这种载体是一种象征的符号,它是基于对历史传统和人类文明成果的全面继承,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徐悲鸿这位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大师,是历史需要的。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时代。中国的近代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徐悲鸿以美术创作直接参与了时代发展的进程,也是时代的巨人,正是无数个徐悲鸿缔造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

注释:

①徐悲鸿:《徐悲鸿讲艺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时代性徐悲鸿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墨猪图》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