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色彩:数学课堂的润滑剂

2018-06-21 07:05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中学数学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折线例题思维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夏怀东 (邮编:230022)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与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应该说,数学课堂是渗透数学文化的主阵地、主渠道,是践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践表明,文化色彩是数学课堂的润滑剂,它能使数学课堂克服枯燥,充满生机与活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文化色彩”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 新课导入中的文化色彩

数学核心素养中的“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告诉我们,数学中抽象概念的引入既离不开直观、形象、鲜明的具体问题的支撑,又离不开数学抽象的环节.因此,新课引入时,要注意创设两种情境:情感情境与思维情境.良好的情感情境,能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很快进入课堂状态. 良好的思维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主动思考与新课有关的问题.

比如,学习指数函数概念时,我用两例引入: (1)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设取x天之后,剩下y,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2)假设你今天的数学水平是1,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增加1%,则经过x天之后,你的数学水平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

又比如, 正弦曲线的起始课教学, 从提问学生开始:

师: 如图的表格是钱塘江的潮高在相应时间内的数据,你能知道潮高的变化趋势吗?

生: 从数据上看不出来,可以画图吗?

师: 想法不错,你准备怎样作图?

生: 要建立坐标系才行,以横轴代表日期,纵轴代表潮高,描出对应的点.

师: 很好, 从这些点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 我来连连线,似乎此起彼伏,很美呀!

师: 完全正确,它就是下面的一条美丽的曲线!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正弦曲线.

“数据分析”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对应关系引入新课,表格与图象联系、数量与坐标联系、趋势与图形联系,并与前期学到的模拟函数紧密结合,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性,又让学生学会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方法.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必然增加.

2 教学新知中的文化色彩

在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单调枯燥的,数学是难的,数学是不易理解的,数学是游离于现实生活和人文科学之外的东西.为此,在数学新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举例,即多用学生熟悉的、直观的、形象的现实文化背景来解释、说明、印证过于形式化的数学定理、公式和性质等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规律、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理解与把握,又能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课堂温度.

比如,在教学数学公理“折线段长永远大于直线段长”时,这样设计:

师:在高中日常教学中,我们遵循的路径往往就是直线段——“从学习到高考”,如图所示. 直奔主题、直奔目标,活动可以不要,阅读可以不要,升旗做操可以不要,卫生可以不要,文明规范可以不要,团结合作可以不要,等等,这样下去,学生的人格会健全吗,将来怎样独立生活呢?大家思考一下,通往高考的路应该怎么走?

生:走折线吧: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折线ABCDEF的长度大于直线段AF的长度.

师:完全正确.将学习和活动相结合、学习和做人相结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学习和规范相结合、学习和感恩相结合、学习和精神相结合,能从中接受多种教育,不仅高考能取得优异成绩,而且能全方位得到锻炼和成长.因此,我们倡导通往高考的路沿折线段走.

师:数学公理告诉我们,“折线段长永远大于直线段长”.将数学运用于教育科学,既直观、形象、鲜明,又能使教育科学更加完善——数学的力量所在!

鲜活的例证,让抽象的数学结论变得直观、生动、形象.“班干值日”和“检验产品”中还蕴含着数学,同学们感受深刻,公式铭刻于心, 突破了教学难点.

3 例题讲评中的文化色彩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为此,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 例题讲评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有层次、有坡度、有力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着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般地,例题讲评有三个层次,可以用摘桃子来比喻:第一层次,基础题,只要愿意伸手就能摘到桃子,思维层次较低.第二层次,中档题,跳一下可以摘到桃子,思维层次适中.第三层次,较难题,多跳几下摘到桃子,思维层次较高.

比如,在古典概型例题讲评中,设计下列题组:

(1)设a,b∈0,1,2,3,4,求|a-b|≤1的概率.

(2)设a,b∈1,2,3,4,5,6,7,8,9,求|a-b|≤1的概率.

(3) 我们知道,“心有灵犀”一般是对人的心理活动非常融洽的一种描述,它也可以用数学来定义:甲、乙两人都在{0,1,2,3,4,5,6,7,8,9}中说一个数,甲说的数记为a,乙说的数记为b,若a-b≤1,则称甲、乙两人“心有灵犀”.求甲、乙两人“心有灵犀”的概率.

给出的三个题目,符合思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第(1)题数据少,可以尝试逐个确定基本事件总数和有利于a-b≤1的基本事件数,属于基础题.第(2)题数据增多,逐个确定比较复杂,可以借助第(1)题的经验和规律处理,属于中档题.第(3)题是将第(1)题、第(2)题整合,并加上新颖的背景,形成一道概率文化题,属于较难题.人的心理活动还能用数学来刻划, 学生感到很新鲜,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通过主动地阅读、理解、迁移新定义, 快速实现解题目标,学生意犹未尽, 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数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又比如,“导数在实际优化问题中的应用”例题讲评课,先用文化题引入:

如图,有一条河流,河宽AB=30米,武警战士在离B点60米处的C点发现河对岸A点处有人掉入水中,立即前往营救.已知武警战士在河岸上的跑步速度为6米/秒,在河水中游泳的速度为2米/秒,试问武警战士最快能用几秒赶到?

初看起来,这是一道现实生活问题,尝试数学建模处理:是最值问题,建立函数模型.

数学文化常常表现在“实际问题数学化”中——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模型处理现实生活.

引领学生探究:

第二层次思考建模,导数求解.从三种特殊情形出发,发现沿折线段CBA救人时间最短,自然联想:还有没有路径用时最短的呢?设先沿线段CB跑步到E,CE=x,再从E游泳到A,需要的时间是y,则

.

第三层次引申推广,思维升华.一般地,设CA=m,CB==p,AB=n,m、n、p满足m2=n2+p2.从A出发沿直线段CB至D、再从D至A,CD=x,所需要的时间为y,沿直线段CB的速度是v1,沿直线段DA的速度是v2,且v1>v2.

这就是一般性结论.

一个有文化色彩的例题, 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4 课堂小结中的文化色彩

有人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发现了人,把人从动物世界中解放出来;二是发现了女性,把女性从男性世界中解放出来;三是发现了儿童(学生),把儿童从成人世界中解放出来.当今社会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发现儿童就是要发现儿童的差异、发现儿童的个性、发现儿童的兴趣、发现儿童的潜能、发现儿童的创造力.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高度浓缩、提炼与概括,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核心要素,又应该是对后续学习内容的一种预见,给学生留点余地、给学生留点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又比如复合函数课这样结尾,复合函数φ(h(g(f(x))))的意义可以这样诠释:设x表示学生,f表示文化课成绩,g表示行为规范,h表示道德品质,φ表示综合素养. 则f(x)表示文化课成绩作用后的学生A,g(f(x))表示行为规范对学生A作用后的学生B,h(g(f(x)))表示道德品质对学生B作用后的学生C,φ(h(g(f(x))))表示综合素养对学生C作用后的学生D,则学生D就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人,即φ(h(g(f(x))))的结果就是合格的社会公民——基础教育的目标,基础教育的目标还可以用复合函数来表示, 学生兴趣倍增——对数学的文化价值有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一个有文化色彩的结尾,数学思维、数学应用、数学之美尽现其中, 让学生豁然开朗,充分感受数学科学的巨大魅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昭平.数学课堂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版),2011 (5)

4 李昭平.对数学建模的逆向思考——一节“数学问题实际化”教学的有益尝试[J].数学大世界(高中版), 2017 (7)

猜你喜欢
折线例题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平面分割问题的探究之旅
思维跳跳糖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折线
折线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