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威
在急危重症中,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是十分高发的一种, 属于肝硬化并发症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起病急且进展迅速[1], 止血难度大, 若病情严重且难以控制, 会引发休克等严重后果, 具有很高的死亡率[2,3]。垂体后叶素、奥美拉唑、奥曲肽等都是常用于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西药[4,5]。本文为了分析观察奥曲肽和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的效果, 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38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展开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38例。纳入标准:①通过生化检验、B超检查以及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等综合因素确诊为肝硬化;②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导致的出血;③存在收缩压降低、头昏、脸色苍白、心率加速、黑便、呕血等症状。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②肝肾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③存在内窥镜治疗史以及手术治疗史的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先就诊患者)和观察组(后就诊患者),每组119例。观察组中男68例, 女51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45.24±9.64)岁;肝硬化类型:65例酒精性肝硬化, 54例肝炎后肝硬化。对照组中男70例, 女49例;年龄28~63岁, 平均年龄(45.32±9.25)岁;肝硬化类型:67例酒精性肝硬化, 52例肝炎后肝硬化。本次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 包括保肝治疗、补液治疗、止血等。
1.2.1 对照组的治疗方案 予以患者奥曲肽治疗, 第1次用药:静脉推注0.1 mg奥曲肽与20 ml生理盐水的混合溶液,之后, 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25 g/h, 连续用药72 h。
1.2.2 观察组的治疗方案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静脉滴注40 mg奥美拉唑与100 ml生理盐水的混合液, 2次/d,疗程为3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出血指标(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血清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②统计并对比两组的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3项临床指标。止血成功的标准只需符合以下3项中的1项即可:a.胃管抽取液为澄清状态;b.经胃镜检查确定出血停止;c.潜血试验阴性、大便转黄、呕血症状消失[6]。③结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恢复状况判定治疗效果。显效:各体征恢复至正常且24 h内止血成功;有效:脉搏趋于稳定、血压平稳、24~72 h内止血成功;无效:脉搏、血压起伏较大且各症状无好转迹象甚至加重[7]。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④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各种表现,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血清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血清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 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用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出血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出血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脾静脉血流量(ml/min) 门静脉血流量(ml/min) 血清一氧化氮(μmol/L) 胰高血糖素(ng/L)观察组 119 治疗前 380.54±57.15 826.25±112.34 130.24±19.54 226.35±34.15治疗后 265.15±41.24ab 521.26±46.34ab 94.15±14.21ab 151.26±4.59ab对照组 119 治疗前 381.54±56.98 825.41±112.12 131.56±19.35 226.12±34.23治疗后 312.10±55.46a 672.15±64.23a 116.56±15.31a 186.54±29.64a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输血量(U) 血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 119 1.49±0.36a 17.58±4.13a 5.10±1.27a对照组 119 2.80±0.64 35.81±5.17 8.22±1.36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肝硬化是比较严重的一种肝脏疾病, 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 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所有并发症中病情最为严重且治疗难度最大的一种, 主要因肝功能受损影响了凝血功能所致,死亡率较高, 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8],门静脉压升高, 会造成食管胃静脉曲张而破裂[9], 导致出血,确诊之后需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消除出血症状, 控制病情发展。
奥曲肽和奥美拉唑都是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药物。奥曲肽(生长抑素类似物)以环形八肽存在[10-12], 能够抑制胆汁、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多种物质的分泌量, 改善凝血功能, 奥曲肽可抑制胃肠过度蠕动, 有利于内脏血管的收缩, 降低肝脏及门静脉血流量[13], 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具有抑制效应, 可使门静脉压力降低, 该药还有利于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 奥曲肽还能够增加胃肠道黏液的分泌量, 保护胃黏膜,避免再出血, 但奥曲肽的抑酸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还需要选择一种抑酸性较强的药物联合治疗。
奥美拉唑(质子泵抑制剂)具有很强的抑酸作用, 其在酸性环境中可快速聚集, 在胃黏膜壁细胞质子泵上发挥作用,对胃黏膜壁细胞分泌小管的H+-K+-ATP酶活性进行抑制, 使胃酸分泌最终步骤无法完成, 除此之外, 本品还能够缓解胃黏膜血管痉挛, 保护胃黏膜。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 可发挥很好的止血效果和抑酸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血清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血清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 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用奥美拉唑不会过度增加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总之,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疾病, 此次研究证实, 治疗时联合应用奥曲肽与奥美拉唑可快速止血,改善出血指标, 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轻微, 值得采用。
[1] 梁少旭.不同剂量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 48(11):1363-1364.
[2] 邵立明.联合应用头孢曲松钠、奥曲肽与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12):31-32.
[3] 易董, 李海成, 潘俊泰.头孢曲松钠联合奥曲肽、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3):4.
[4] 于明辉.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16):3038-3039.
[5] 陈先华, 张宏涛.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7):50-51.
[6] 吕玉凤.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31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11):95-95.
[7] 李国珍, 周锦霞.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对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9):49-51.
[8] 罗青梅.奥美拉唑与奥曲肽联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7):81-82.
[9] 王芳, 陈随才, 曹娜娅.醋酸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的影响.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 8(9):133-136.
[10] 苏湘珍.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基层医学论坛, 2015, 27(20):912-913.
[11] 张晓刚.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评价.临床医学, 2014, 27(5):36-37.
[12] 吴建红.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5):90-91.
[13] 李素平.观察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