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萍
这次县教育局为我们创造到北京学习的机会,为我们农村一线教师与名师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这次学习,使我感触很深,充分领略了名家名师的风采,学习了专家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点令我感触更深。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表现为直接的喜欢或厌烦,缺乏理性的认识。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记得有一次在上鲁迅的《社戏》中偷吃罗汉豆这个情节时,我穿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言,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同学说完了,似乎很有感触,表达对自己儿时的美好时光的留恋,因为我们这儿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例如在上《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对于“文革”那一段生活经历,学生是一片空白,所以在谈作者的感悟及文章的主题时,学生似懂非懂,很模糊,很多学生反映语文课没意思,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如何能够高效得起来?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
如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农村语文教育实践,简单的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方法,提高兴趣
语文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特别是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的议论文,还有文言文之类的文章,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并没有进入角色,把一些本来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肢解了,讲得毫无美感,学生又怎能有兴趣呢?19世纪杰出的启蒙主义者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听你所教的东西。”学生喜欢听你教的东西,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语文产生兴趣,“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点激活学生的绝招,你要有东西吸引学生。我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位语文老师朗读非常好,学生不仅爱听他朗读,也爱模仿他的朗读,一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大家迷上了语文课。可想而知,其教学效率必然是高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想要上好语文课,必须充分深入地理解教材,然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以这个点为突破口,打开兴趣的大门,从而让语文课活起来,让語文味浓起来。
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永驻。上课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讲议论文时,我让学生举办辩论会。结合辩论让学生领悟关于议论文的一些知识,体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何反驳对方的论点。学生热情很高,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初一时,学生们刚接触文言文,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教师往往是满堂灌,学生学得很累。后来我尝试让学生排课本剧,表演课文中的故事,例如《童趣》《口技》这样的文章,学生们很感兴趣,首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的欲望,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消失了,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说:兴趣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兴趣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
举个例子。不少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认为很难且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文章给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兴趣就会增加。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对方会大动肝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教师因势利导:“会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会推销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会说。同学们,你想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讲,学生对课文就比较重视了。学生认为这一课学下来,很实用,能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有了这样的动机,兴趣自然会发生,课堂的效率也高了。
三、因材施教,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我曾十分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自认为效果不错。但有一次,我在批改周记本时,看到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我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对语文课太失望了。”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我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对优等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发现问题,我及时采取了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们都有收获。课上精心设计问题,难易搭配;课下布置弹性作业(难度不同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比如为优等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向他们推荐经典作品,并要求他们写下阅读笔记。这样设计比较科学,比较人性化,也避免了早上抄作业现象的发生,学生能收获到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给予启发指点,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国内外也有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四、信任学生,提高兴趣
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有时把自己看得过“重”,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离了自己不行,必须手把手地教学生才行。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看得过“轻”,没有老师给安排任务,就会不知所从。这样学生的自制力差,老师倍感辛苦,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自制力,有自学能力。记得有一次,我让马建华同学给班上的学生上布丰的《马》。一开始他不敢,我鼓励他,要他回去找一些资料,把课文多看几遍,谁知第二天上得很好,课堂气氛很好,課文重点难点把握得很准,真的让我很吃惊。后来我给过其他同学这样的机会,他们表现得都不错,所以我认为老师要转变观念,不要以老师的权威抑制了学生的发展,要充分信任他们。有些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这样的学生不少)。这需要我们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老师的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课堂上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进来,当众给予肯定,课下再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信心,意识到“我能行”。
有人这样说:“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 于漪曾说过: “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要有节奏,要有张有弛,张弛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地一浪推一浪地组织教学内容。”可见,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兴趣浓厚,语文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要想创建高效课堂,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