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
在四川的画坛上,油画、国画能左右开弓者为数不多,但张国平是其中之一,而且得心应手,颇有建树和影响。
国平从事油画学习、创作达半个世纪,探索之深、发力之勤、用心之苦、创作之丰、发表之多、参展之广、获奖之频、赞誉之隆、名播之远十分裕如,使其艺术简历赫奕: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一级美术创作,等等。
国平的国画创作,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时,他就读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于此完成了人物白描、工笔花卉、山水写意等基本训练。2010年伊始,他的国画山水探索和创作便进入井喷期,或参加大展,或获大奖,或被购藏,一发不可收,名播于四面八方。他于2017年底出版的《张国平山水画集》,收集的大多是这个时段的代表性作品,表达了对山水画创作的艺术主张及表现技法,具有鉴赏和讨论的意义。
品读画集中的这些山水画,可游、可居、可圈可点,让我顿生愉悦感,因为它传递了国平所强调的创作理念和表现能力的一系列信息。在山水画创作的领域中,不少画家格外注重临摹,甚至认为临摹是“读书”,总在“像”乃至“是”中兜圈子,所描绘的是十分具体的山山水水。国平却不然,他有自己的“林泉高致”观,即摈弃临摹,主张自出胸臆、自出机杼,强调创作执行力具有不雷同、求变化、富于创新的特殊表现,让创作的思绪放飞而更接近天马行空,以打破概念化的“山水八股”。他的画,属于一种更趋向于印象或曾经走游过的山山水水的记忆符号——无论是山峦峰壑,还是流泉飞瀑,乃至行云游雾以及峡江、扁舟等物象,均属于个性化的感悟画境,让读者的审美体验不至于驻留在某某具体的山水物象层面上,而获得一种大情景、大视野、大气度。由此而论,国平的山水画创作具有万千气象,不乏格调高、品质佳及创新价值,从而像其油画创作一样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整体上看,国平山水画所表现的景观客体是属于南方的。其传递的信息,主要是南方山水“秀”“润”的绿色生态本质特征,而非北方山水的苍凉劲莽。他在构图上,随心所欲地调动了油画的表现技法、技巧并将其国画化,即在透视、设色、素描等方面构建油画与国画表现的“立交桥”,传达出属于“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现代人审美的普遍认同性。至于在具体的表现上,他巧妙娴熟地凭借“叉笔”即表现工具的特性來锁定山水细节的不可复制性,从而形成山水构成的特点。在色彩表现上,他注重适度地收敛,一般不做形成巨大反差的对比,使“墨分五色,以墨为主”的国画具有浓郁的自我的语境。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岚雾锁映》《峡江烟云》这两幅用焦墨即枯笔竭墨表现的作品,堪称中西交融的尝试。尤其是《岚雾锁映》,呈现出静态的雄壮山势被流动云雾“锁映”的动态之美,具有明显的油画素描痕迹;同时其笔墨浓淡相宜,格外强调了皴、擦技法所传达的自我表现的“画语权”。其艺术语言的表达,既与画史上的“张仃焦墨”注重纯黑而简略皴擦走着不同的路子,又与黄宾虹焦墨山水画的重笔墨深沉而轻皴擦表现有明显的区别,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学效果,传递出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意义的令人欣喜的艺术主张。当然,国平山水国画的表现带有油画的痕迹,体现油画在表现国画上的“反哺”性。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国平国画山水的着眼点在于通过对国画创作的探索,构建他在油画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现体系,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时代意义的路子。无疑,国平的油画、国画双修,努力促进中西方文明艺术形式的互补、融合是具有探索意义的,值得点赞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平心中涌动的为艺术而上下求索的澎湃情怀和构建人类美术共同体的积极思考。
基于上述解读,我以为国平不仅是一个在油画、国画界“双打”乃至“混合双打”的角儿,而且是一个极具理想、极具追求、极具表现力的角儿。对于他新近推出的这本画集中的作品,如果确要分类的话,那么《布朗山寨春来早》《江路春风夹岸华》《丹霞散彩》《秋色清华》《罗马尼亚庄园之春》等可以视为典型的油画构成,或者说是油画的表现手法在主其事,特别是《丹霞散彩》《秋色清华》这两幅作品,黑白灰关系的浓郁及受光部分的强调,均突出了油画的特质。至于《朝云》《渔歌得意扣舷归》《湖树清夏》《清江扬州》《丹壑晨辉》《澄江平远》《曲江春望》《清溪归客》《春水留香》等,则以国画元素为浓墨重彩,描绘出典型的中国语境,特别是《渔歌得意扣舷归》《清溪归客》《湖树清夏》等作品或在设色、或在对比、或在求变化等方面,均凸显出国画的重要特征以及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解读一个成熟的画家颇为不易,破译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画家的密码更难。国平便是这样的画家,更何况他在油画、国画界的“跨界”探索,解析的难度无疑更大。正是因为对这种“难度”的敬畏,我才不揣谫陋,写了这些文字。
作者:一级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