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职教协同发展:现状、原则与对策

2018-06-16 02:55高兵唐一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3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京津冀职业教育

高兵 唐一鹏

摘 要 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办学水平、财政经费、专业结构三个方面考察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存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低、经费投入差距大、职业教育结构与行业需求协调度低等问题。未来京津冀三地应该坚持差异化发展、协调产业布局、协调人口结构等原则,重点在经费投入、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和办学管理等方面加强三地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为实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3-0056-06

京津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三地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也给三地的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如何以新型产业分工为基础,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区域产业一体化格局成为当务之急,也是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1][2]。

一、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中等职业教育校均规模大、配置水平低

办学水平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最基本的应该包括规模和配置两个方面。此处,主要选取“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和“校均规模”两个规模指标,以及“生师比”这一配置指标。为便于比较分析,本研究不仅计算了三地中等职业教育在各项指标上的数值,还计算了普通高中的情况,见表1。

从规模指标上来看,无论是北京、天津还是河北,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中的普通高中生数都要远远高于中职生数,这从两者的比值就可以看出。从校均规模来看,北京和天津中职学校的校均规模要远高于普高,而河北普高的校均规模超大。这主要是由于河北以衡水二中为代表的超级中学所带来的规模效应[3]。结合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和校均规模这两个指标,不难发现,对于北京和天津来说,普高在校生数多、学校多,而中职在校生数虽然相对较少,但学校数更少,导致了校均规模偏大,容易让人产生质量偏低的隐忧。

从配置指标上来看,京津冀三地普通高中的生师比都普遍低于中职学校,特别是北京尤其明显,普高的生师比仅为8∶1,而中职的生师比却高达14∶1,联系北京普高校均规模仅为中职50%这一事实,不难发现,相比于普高来说,中职学校的师资配备极为不合理。相比于北京,天津和河北普高和中职之间在生师比上的差距要略小,但也十分明显。实际上,从中职教育的特点来看,中职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师资配备的要求应该是更高的,但是事实却刚好相反。

(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大

职业教育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支持,由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政府的财力差距(特别是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差距),导致三地职业教育在财政资源上的明显差异。图1和图2呈现了近5年来全国和京津冀三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生均经费情况。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全国中职生均经费为分界线,北京和天津远在全国水平之上,而河北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如此,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扩大。2011年北京中职学校的生均事业经费为18674元,是全国均值的3.0倍,是天津的1.4倍,与河北的差距更是高达3.8倍。到2015年,北京中职学校的生均事业经费已经高达34433元,分别是天津和河北的1.3倍和2.9倍,表明三地的差距仍然存在,并且北京与河北中职生均事业费差距从2011年的13775元扩大到22426元。从生均事业经费的年均增幅上来看,河北最高,为25.8%,北京和天津则分别为16.6%和19.8%,说明河北增幅较快,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生均公用经费的变动趋势与生均事业经费稍有不同。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1年除北京的生均公用经费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天津接近全国均值,河北低于全国均值。从2012年开始,天津生均公用经费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而且增幅较快;河北生均经费则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而且增幅较慢。2011年,北京中职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为9097元,是天津3.0倍,是河北的7.4倍多,到2015年,北京的生均公用经费已经达到14946元,是天津的1.8倍,河北的3.4倍。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河北的生均公用经费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相比于北京的中职学校,天津和河北的中职学校获得的公用经费较为有限,特别是河北,虽然在2011-2015年间达到了18%的增幅,但与北京的绝对值差距仍然没有丝毫减少。

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依然在扩大。以全国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水平为分界线,近年来北京、天津远在全国水平之上,河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如此,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扩大。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平均13459元,北京高职高专学校的生均经费支出为34922元,是天津的1.9倍,是河北的3.1倍。2014年,全国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平均17435元,北京高职高专学校的生均经费支出为54116元,分别是天津和河北的2.2倍和3.7倍。2014年,河北高职高专学校的生均经费还出现负增长,从2013年的14019元下降到13305元。從生均经费支出的年均增幅上来看,2010年至2014年,北京增长幅度为33.3%,天津和河北分别为23.0%和19%,说明三地虽然投入持续增加,但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差距仍持续扩大。

(三)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与行业需求协调度低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其发达程度对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的发达程度不仅取决于其办学规模,更取决于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与经济结构、行业需求相协调。从区域科学的角度来看,协调是测度两种或两种以上子系统间是否匹配适当、形成良性循环。部分教育研究者将区域科学的相关方法引入教育领域,并使用欧式距离来衡量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程度[4]。欧式距离是一种测度区域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距离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度量在某区域中,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偏差。具体到本文中,则可以用欧式距离来度量京津冀的高职专业结构和行业人员结构之间的距离,并据此来测度两者之间的协调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在上式中,edui 表示第i种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比例,indi表示第i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比例,表示高职毕业生比例和行业从业人员比例之间的欧式距离,也即高职专业结构和行业人员结构之间的比例。K是一个取值为正整数的常数,也被称为协调系数,在教育相关研究中,k的取值一般为4。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得到欧式距离协调度C,其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1则表示协调度越高。

计算高职专业结构与行业结构协调系数,需要用到京津冀各地高职院校毕业学生数、京津冀各地分行业从业人员数这两个重要数据。我们依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按照专业大类进行区分。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得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分行业从业人员数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我国经济行业分类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归并,并且剔除了一些无法直接与专业目录进行匹配的行业。

表2呈现了京津冀三地各行业的高职毕业生比例、从业人员比例以及协调度。从该表中的最后一行可以看出,北京的协调度在三地中居首(0.535),其次是河北(0.480),最后是天津(0.428),但总体来看,各地的协调度并不高,说明高职毕业生的结构与本地行业人员结构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北京,顺差(即毕业生比例超过从业者比例)最大的行业是金融业,高达20.8%,这与北京各大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财经类专业有关,较高的专业重复率导致了毕业生扎堆的现象,与北京的经济结构和行业需求不协调。在北京,逆差(即从业者比例超过毕业生比例)最大的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这两个行业目前的劳动力缺口最大。天津与北京类似,顺差最大的是金融业,高达20.1%;逆差最大的则是制造业(-24.7%)。河北与北京、天津则有较大的差别,虽然金融业的顺差依然较大(17%),但逆差最大的则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3.8%),紧随其后的是教育(-11.5%)。这说明,河北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非常不足,而且作为人口大省,其教师队伍的保障有待加强。如果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发现,各行业的顺差和逆差都有所缓和,顺差最大的依然是金融(17.3%),逆差最大的是制造业(-9.7%),而此时整体协调度上升到了0.547,明显超过各地的协调度。这说明,通过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的互动,能够有效缓解地区之间职业教育的结构性不足,为各行业输送更为合适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的三大原则

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一定要基于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并且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精神要求。协同发展不可能走同质化的老路,而是站在各自的起点上,因地制宜、和谐互动地发展职业教育。

(一)坚持求同存异,以差异化发展推动协同进程

在“十三五”期间,北京要“深入贯彻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切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北京的城市功能战略定位决定北京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方向将突出高端化、服务化、聚集化、融合化、低碳化,致力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素质培养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的专业要撤并,对限制性发展产业所涉及的专业要撤销;在业已形成的财经类、电子信息类、制造类、文化教育类、公共事业类为主导的五大专业格局下,重点支持面向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优势高端服务业的专业发展;重点加强一批紧缺人才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比如养老、社区服务等专业[5]。

天津职业教育在“十三五”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实施职业教育领先发展计划,到2020年,建立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于天津城市发展定位的,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普职相互沟通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国际化的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在行业办学方面,天津走在前列,因此需要继续深化探索的方向包括: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加强产教与企业、行业发展的融合;高标准建立职业教育园区;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在京津冀一体化都市圈的筹建中,采取“一轴两翼多中心网络式”的空间开发战略,而河北省将主动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培育产业集群[7]。不同于北京受到招生人数规模下降的限制,河北省具有极大的人口红利优势,中等职业教育在三地之间,河北规模最大,因此河北也面临职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创新发展的问题。

(二)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布局相协调

区域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是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主要体现[8]。根据京津冀未来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区域职业教育将围绕区域产业带,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集群[9]。北京应该充分发挥首都在金融、高端商务服务、科研服务与高新产业孵化上的绝对优势;天津则应该借力滨海新区的发展,依托深水良港条件,打造航运港口职业教育集群;河北应该积极做好京津转移产业的承接工作,擴大相应专业的招生规模。

表3中呈现了京津冀地区高职院校招生结构与三产匹配程度的数据。从该表中可以看出,相比于第三产业,涉及第一、二产业的高职专业开设比例较低,表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各地产业的实际需求并不十分匹配,难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有研究表明,部分社会急需的专业发展十分缓慢,比如北京高职医药卫生大类的专业招生绝大多数集中在护理专业,无法满足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10]。

(三)坚持职业教育与人口结构相协调

京津冀三地人口结构在城乡分布和年龄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京津两地以城镇人口为主,而河北乡村人口尚占多数。2013年,全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54%,北京和天津两市城镇人口比例分别为86%和82%,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北省城镇人口比例仅为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如此,京津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而河北人口结构更为年轻。据估算,京津两大城市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时间最早、老龄化程度最大的地区,而河北的老龄化进程比北京和天津要晚至少10年[11]。

人口结构差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不同要求。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看,京津应该更多发展与老龄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并强化职业教育专业与城镇产业相对接。京津两市快速进入老龄化阶段,职业教育应该加强医疗、护理等老年专业。而河北则应加强农村相关专业的发展,并注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例如,对城镇化过程中凸显的城乡建设、景观规划、现代化农业等专业要优先发展;同时,河北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在教育、娱乐等专业方面应侧重发展。

人口结构差异对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有不同影响。北京和天津两市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在职业教育招生方面存在困难;同时河北人口基数大,而人口年龄结构又相对年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生源。所以,为进一步优化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招生上的结构与布局,必须打通三地职业院校招生上的壁垒,促使职业院校三地招生和人才培养上的均衡与优化。同时,由于三地人口结构上的差异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上的同质性,必须保障三地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上的同等对待。特别是保障河北生源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在京津两市同等就业,既能促进河北的进一步城镇化,又能解决京津两市老齡化带来的年轻劳动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体制的建设尤为重要。只有三地之间统筹规划,协同建立长远有效的发展体制,才能够保证三地职业教育优化发展。其中,经费投入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管理体制尤为重要。

(一)拓展经费筹措渠道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对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设备的要求更高。然而从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比较来看,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都低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仅要政府负责,还要积极引入企业等社会资金。灵活的税收调控政策将推动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兴趣,极大改善三地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问题。因此,要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到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中来,通过税收政策宏观调控职业教育的社会资本引入。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对职业教育进行经费投资和实物投资,鼓励京津发达地区的企业与河北薄弱地区职业院校合作,共建职业院校与企业联盟。由中央统筹协调,设立京津冀职业教育专门资金,实施区域内均等化拨款制度,制定京津冀区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的最低拨款标准,确保区域间、学校间获得大体相当的教育经费,做到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缩小区域间因教育经费分配而产生的地区差距、校际差距,保证京津冀区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的顺利实施。这不仅可以为职业教育薄弱地区带来经费投入,还可以引导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师资、技术、组织等资源向薄弱地区引进。

(二)打破招生就业壁垒

建立三地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所谓的招生就业壁垒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源地域固化的壁垒,二是生源年龄固化的壁垒,三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或社会需求脱节的壁垒。前两者导致生源覆盖面狭窄,三地生源逐年下降,职业教育后劲不强;后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育与三地实际需求不符。三地人口结构在城乡分布和年龄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京津两地以城镇人口为主,人口呈现老龄化态势,在职业教育招生方面存在困难;而河北乡村人口尚占多数,人口结构更为年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生源。不同的人口结构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打破地区招生壁垒、扩大招生口径,满足各类人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从三地职业教育学生总数来看,2015年北京高职学校招生数为2.7万人,天津为5.7万人,河北为16.2万人;北京中职招生数为2.7万人,天津为3.8万人,河北为24.3万人。河北是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地区,天津市次之。然而,从招生专业与地区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来看,三地职业学校尚需根据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各专业招生比例,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培训服务体系,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所以,为进一步优化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招生上的结构与布局,必须打通三地职业院校招生上的壁垒,促使职业院校三地招生和人才培养上的均衡与优化。同时,由于三地人口结构上的差异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上的同质性,必须保障三地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上的同等对待。特别是,保障河北生源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在京津两市同等就业,一方面促进河北的进一步城镇化,另一方面,解决京津两市老龄化带来的年轻劳动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三)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各地职业院校应明确学科建设层次、重点和方向,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地方政府重点扶持与本地区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人才需求相契合的学科专业。在三地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统一标准,为教师和学生流动创造制度化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在统一课程设置和标准基础上,三地实行学分互认计划,促进教师、学生在京津冀区域内的专业院校、实习企业间自由流动,形成区域内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化,提升京津冀区域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优先向薄弱地区学校开放先进的实训车间和实训设备,进一步提高车间和设备的利用率。在薄弱地区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进行职业技术实践培养。共同建立三地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引入本校、合作校、实习企业等多方评价机制,提升京津冀区域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四)创新办学管理体制

办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转变,即由政府到市场。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教育序列中与市场关系最密切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市场培育职业技术人才,而人才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以及人才的标准和规范都由市场决定。政府主导办学,缺少市场的灵活性,也无法及时满足市场的变化与调整。办学主体由政府变为市场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目标和特点决定的。要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企业对市场变化的灵敏性。京津冀三地政府应该切实推行区域职普融通的办学模式,改变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所处的弱势地位,打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流动渠道,探索多元教育模式,使高中阶段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定职业技能为目标,引导学校从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校园文化、考试评价等多个维度开展多样化探索,允许学生适时选择,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转[12]。

参 考 文 献

[1]朱德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滬渝的实证调查[J].教育研究,2013(8):70-82.

[2]王伟哲,闫志利.京津冀职业教育合作:动因、模式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30):8-12.

[3]田汉族,王东,蒋建华.“超级中学”现象演化的制度逻辑——以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黄冈中学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6(5):3-11.

[4]杨林,陈书全,韩科技.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45-51.

[5]柳燕君,吕良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高职学院专业设置结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48-52.

[6]杨延.实施领先发展计划 高标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5):18-20.

[7]郝瑛,王玉.职业教育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对策探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2-14.

[8]朱德全.和谐与互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8-143.

[9]包红霞.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3):41-42.

[10]李雯.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6):16-18.

[11]樊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高兵,唐一鹏.实施免费高中阶段教育: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1-128.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Status, Principle and Policie

Gao Bing, Tang Yipeng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pgrading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ordina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school level, educational finance and major structur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nd found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great gaps i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and low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demand. In the future,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different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in industrial layout and coordination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in educational funding,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student cultivation and school management, so as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uthor Gao Bing, research associate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Beijing 100045); Tang Yipeng, lecturer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高兵(1983- ),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规划(北京,100045);唐一鹏(1984- ),男,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优先关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与资源共享机制研究”(AAA14001),主持人:高兵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京津冀职业教育
京津冀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