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8-06-15 16:56胡春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疗效

胡春

【摘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1月~12月,心血管内科救治187例急性心绞痛对象,进行对症治疗,住院时间2~11日,出院带药,主要为针对高血压等原发病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31例对象在第1~12个月转科接受支架植入手术治疗。结果 院内疼痛控制时间(2.7±1.1)h,疼痛缓解时间(24.1±11.6)min。住院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11例。56例完成完整的ACT检查,ACT均受到控制,较住院时明显下降,157例患治疗后CK-MB阴性132例明显下降,24例进行了动态心动图复查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治疗后低于入院首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检查达标95.7%(179/187),心电图正常81.8%(153/187)。结论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整体疗效尚可,但治疗的方法也较多,应重视远期的疾病管理、院内严重并发症的防治,院外随访评估、调整治疗策略。

【关键词】急性心绞痛;心血管内科;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8..01

急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缺血相关的症状表现,多见于冠心病患者。在我国,心绞痛发生率快速上升。心血管内科发生的急性心绞痛并不少见,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有助于减轻心肌损伤,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1]。目前尚无规范的急性心绞痛治疗策略,总结经验非常必要。2017年1月~12月,医院心血管内科共救治187例急性心绞痛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救治急性心绞痛187例,其中男110例、女77例,年龄62.6±11.5岁。初次发病14例,有心绞痛住院史16例,有介入治疗史4例。经冠脉CT、血管造影检查均诊断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其中明确诊断为冠心病140例,其余诊断为狭窄伴有血栓形成。

1.2 方法

门诊入院101例,急诊入院86例,患者均经心电图、心动超声、心肌酶谱等检查初步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相关心绞痛,在急诊科、门诊,接受对症治疗。转科后继续治疗,其中105例仍然间断应用硝酸甘油,65例联合硝酸山梨醇酯。74例病情比较严重进行动态心电监护。所有对象都积极寻找危险因素,43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15例联合镇定剂控制应激。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待病情控制后改为低剂量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46例给予丹红多酚酸盐注射液,静脉滴注,以减轻心肌缺血。116例合并高血压对象,同时给予ACEI、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76例血脂代谢紊乱(以高脂血症为主),其中70例给予他汀类药物,其中瑞舒伐他汀12例,40 mg/日、其他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日,6例给予考来烯胺调脂。住院期间,重视卧床休息,营养管理,并发症防控。住院时间2~11日,出院带药,主要为针对高血压等原发病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早期4周复查1次,病情稳定后,间隔3个月复查1次。31例对象,在第1~12个月,转科接受支架植入手术。

1.3 观察指标

部分患者實验室指标、心电图指标监测结果,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学分析,实验室指标、心电图指标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ean±SD)(x±s)表示,不同时间比较采用F检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率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87例对象,疼痛控制时间(2.7±1.1)h,疼痛缓解时间(24.1±11.6)min。住院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11例,其中房颤2例、恶性心律失常6例、电风暴2例、猝死2例。56例完成完整的ACT检查,其中出现出血并发症4例,均为轻微出现,ACT均受到控制,末次随访(354.1±125.6)s较住院时(405.8±114.3)s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7例患治疗前CK-MB(146.4±51.6)U/L,48h后复查(102.5±19.5)U/L,末次随访(56.3±21.4)U/L,阴性1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检查达标95.7%(179/187),心电图正常81.8%(153/187),24例进行了动态心动图复查,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315.5±46.9)mm·min低于入院(789.4±152.4)m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绞痛治疗方法较多,在明确诊断基础上,急性期选择抗缺氧缺血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能够有效防治心肌损伤,降低致死性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猝死风险,缓解心绞痛[1]。除对症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控制病因,包括血脂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失常、高血压等,常用药物包括一线抗高血压药物、胰岛素、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针对并发症,还常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2]。需要注意的是,除西药外,临床上还常使用丹红注射液等中成药治疗心绞痛,发挥中药多靶点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 振,费立博,张 炜,等.急诊胸痛患者心理状态及临床特征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4,15(3):132-134.

[2] 吾休江司马义.探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1):81-82.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心血管内科临床疗效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胺碘酮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