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医学生就业服务模式探索
——基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的实践

2018-06-14 10:55贾慧群胡刘宏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就业率科学院医学教育

贾慧群,宋 超,胡刘宏,冯 蕾

(1.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重庆 400012;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 杭州 310058;3.深圳大学总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2004年以后,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增加显著,部分院校招生年均增加20-30%,招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新的矛盾——就业难[1]。而近年,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简称“儿科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逆势上扬,招生及毕业人数在全国儿科领域遥遥领先,儿科专业建设令人瞩目[2]。本文基于儿科学院的实践探索,就“2+1+3”医学生就业服务模式进行探讨。“2+1+3”,即摸清社会、学生二类需求,建立一支高效就业辅导队伍,实施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开展宣传推荐三项举措。该模式分为准备、实施和评估三个阶段(见附图)。

附图 “2+1+3”医学生就业服务模式图

一、准备阶段

(一)摸清二类需求。

1.社会需求。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近年儿科发展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但儿科医生不足的问题却未得到根本改变。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儿科专业停止招生,造成儿科医生严重短缺[3]。据统计,美国每千名儿童有1.36名儿科医生,我国仅有0.25名,按照美国标准,我国目前至少短缺20万名儿科医生,而因儿科专业停招,导致十多年来儿科医生仅增加不到1万[4]。刚性的社会需求是儿科学院高就业率的重要前提。

2.学生需求。医学生入学时被动选择专业、择业时转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但使人们对医学生的生源质量与职业精神产生疑虑,而且对医学人才的供给产生不利影响[5]。了解学生就业需求,掌握其动态,可部分弥补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不足,也为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可能,更好地权衡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儿科学院在大学不同阶段多次开展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总结近年我院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儿科是我院学生的主要就业选择,也有部分学生希望进入综合性医院从事非儿科专业医疗工作;在就业地域上,相对发达城市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在就业时,学生不仅注重工资待遇,更在乎发展空间及人才政策[6]。

(二)建立一支就业辅导队伍。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研究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服务,已成为医学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7]。就业辅导关乎学院发展和学生切身利益。儿科学院成立了以分管院领导牵头的就业工作小组,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决策,并配备三名专职辅导员,分别具有医学、护理及心理学背景,负责不同年级、层次学生的就业工作。

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的就业辅导队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识就业重要性;其次,有宽广的视野,科学系统培养学生择业能力;再次,有一定的医学背景,理解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准确把握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最后,有团队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善于与上级领导、用人单位沟通。儿科学院就业辅导团队是儿科学院与用人单位沟通的“窗口”,其高度责任感与优质服务是学院软实力的缩影,并成为部分用人单位多次前往招人的原因。

二、实施阶段

(一)转变就业观念。

儿科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在临近学生毕业才开始实施,自其入学开始就开设职业规划、儿科学导论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总体形势,特别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战略,熟悉相关就业政策及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儿科医学、社会及自我,发展适应职业需求的兴趣,明确自身定位,为就业作前期准备。

考虑到基层医院儿科人才不足,儿科学院坚持鼓励毕业生前往儿科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地区,建议“先就业,后择业”,鼓励毕业生学习学院老一辈专家献身儿科事业的优良传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二)增强就业能力。

医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业能力的强弱常折射出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此,儿科学院在学生毕业前一年,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开展系统培训,包括心理调试、面试注意事项、简历制作等,邀请心理学专家从择业压力的来源、择业过程及社会角色的转变、面试的心理策略等对毕业生进行辅导,以增强其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教授社交礼仪帮助毕业生在求职时做到得体有度,提升交流能力。

在市级、校级双选招聘会前夕,儿科学院还组织“模拟双选招聘会”活动,由知名专家、人事部门负责人、就业辅导员等专业人士扮演面试考官,对选手的现场表现点评打分,以提升毕业生面试时的现场应变能力。

(三)开展宣传推荐。

儿科学院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宣传手段,如借助友好医院、兄弟医院、网络指导医院、“医联体”等院际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学生就业宣传推荐工作;动员学院老师、学生借助个人人际关系网络积极提供招聘信息;专人搜集学校就业网、各医疗人才招聘网等互联网平台的就业信息。不定期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特别是运用互联网工具(如年级QQ群、微信平台等)发布“就业资讯”。

近年儿科学院学生管理部门着手建立用人单位档案资料库,随时更新,并创新招聘形式,将毕业生零散前往医疗单位应聘转变为邀请医疗单位来院举办专场招聘会,辅导员全程参与,提高签约率。同时,辅导员根据不同学生对地域、医院级别等方面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个体化的就业服务,如老师前往相关用人单位或者通过致电、致函等方式主动宣传学院,推荐学生。每年5-6月份,儿科学院会为未就业毕业生举办规培宣讲会,帮助提供工作机会。

三、效果评估阶段

主要是对准备和实施阶段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亮点,正面不足,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按照“2+1+3”的顺序回溯,逐步分析,就学生就业意向与实际签约情况的对比,签约单位的地域分布及级别、对学生应聘表现的评价等进行全面评估。既注重对就业率等数据的搜集,又注重对质性资料的整理,结果分析以定量为主,过程分析以定性为主。

儿科学院本科招生人数自2004年的近50人到2015年已增加至近200人。据统计,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自2011年至2015年波动在86%左右。而儿科学院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可见儿科学院就业率明显占优势(见附表)。各用人单位对儿科学院学生科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8%,对我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高达95%。而我院毕业生对所签工作也基本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施行了“2+1+3”举措。这一举措很好地兼顾了用人单位及医学毕业生的各自需求,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岗位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一致认可。

附表 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重医儿院就业率比较(%)

做好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医学院校、医疗单位及毕业生共同努力。儿科学院依靠优秀的就业辅导队伍,从实际出发,大处着眼,细节入手,积极鼓励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转变医学生择业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初步形成适合儿科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2+1+3”模式。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培养及就业模式也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在实践中调整完善“2+1+3”医学生就业服务模式以适应变革的步伐,仍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 晨,朱俊勇,许 斌.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29-132.

[2]顾 硕,黄 钢.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31-37.

[3]沈晓明.教育学中的儿科医学问题——一个教育界和医学界应该共同关注的研究方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8,14(13):1-4.

[4]沈晓明.儿科医学中的伦理学问题[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7):82-84.

[5]侯建林,蔡景一,董 哲,等.6129名医学本科生生源及择业意愿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6):826-830.

[6]贾慧群,张永莉,王建辉,等.由医学生就业调查分析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77-380.

[7]周 烁.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3):100-101.

猜你喜欢
就业率科学院医学教育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