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企业研发投资结构比较

2018-06-14 01:09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物科技强度企业

孙 莹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五分校(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上海 200237)

全球创新环境与创新格局逐渐演变,世界进入高强度研发时代,经济增长对科技发展的依赖日渐加深,“加强研发、重视创新、投资未来”已成为各国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1]。根据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17/1》(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2017/1)披露的数据,2015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088.29亿美元,全球排名稳居第二位。美国和日本分别以5028.93亿美元和1700.82亿美元排名第一和第三位。尽管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速已由21世纪初期的超过20%逐渐放缓,但近年也持续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传统研发大国。伴随着研发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攀升,从2004年的1.23%到2013年首次突破2%,直至2015年实现2.07%。尽管增长迅速,但就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而言,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韩国和日本的研发强度甚至达到4.23%和3.29%。

在中国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其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比重在2015年达到76.79%,在主要创新型国家中仅低于日本78.49%和韩国77.53%。企业是中国研发经费最大的来源部门与执行部门,然而高研发投入带来的显著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研发效率。由于企业逐利性本质,中国研发结构有所失衡,在与OECD各国的比较中,中国的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2-3]。当前中国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转型挑战突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企业又在其中具有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企业研发投入与研发投资结构调整是中国产业结构实现转型与升级的关键要素,因此,深入探析创新型国家企业研发投资现状及其结构特征,对明晰中国企业研发活动与之存在的差距,促进经济增长模式有效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多运用国家层面的研发数据,对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R&D经费投入情况展开研究。华锦阳等[4]认为,在中国R&D经费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科技投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比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陈实等[5]则以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第二阶段时期R&D经费投入规模与结构数据为参照,论证了中国R&D强度与工业化第二阶段发展特征相吻合。而学者们从活动类型视角切入对中国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典型国家R&D经费的分配情况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中国现阶段的R&D经费过分侧重于试验发展领域,投入到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比重明显偏低[6],两者主要由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承担,企业则多聚焦于试验发展[7]。陈实等认为,造成三类研发活动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研发投资不足。用于试验发展领域的经费过高,然而效率并未提升,科研立项重复性高,尤其是某些重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尽管R&D投资总量已经较高,但实际的开发能力仍然较低[4]。

此外,也有学者聚焦不同产业的研发投入情况。英英等[8]以第二次R&D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对服务业R&D投入情况展开国际比较,认为服务业自身特性和我国服务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制约了企业的R&D投入,中国服务业研发投入规模和份额相对较低,与OECD主要国家有较大差距。吕红等[9]则关注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对30个OECD成员国和中国等8个非OECD国家的制造业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R&D经费投入、R&D经费强度等评价指标上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尤其是化工类、大型机械类等细分行业创新能力薄弱。马琳等[10]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科技投入强度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试图从企业视角进行研究。崔维军等[11]聚焦全球制药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高研发投入企业,对比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印度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差异,认为中国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投资规模增长迅速,但产业覆盖率较低,同时在研发投资金额与研发投资强度上与主要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学者们多运用国家和产业层面的R&D经费投入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在揭示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创新型国家研发投资特点及各国差异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但就研究样本而言多选取宏观或中观层面数据,从企业微观视角开展的研究较少。尽管中小企业依赖其“行为优势”能够实现具有革命性突破的研发活动[12-13],但全球创新态势依旧由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引领。鉴于此,本文聚焦于世界范围内大型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关注其研发投资规模、强度、产业布局等内容,并对中国企业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的企业从不同层面展开国际比较,力图探寻提升企业研发效率的有效途径。

2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及结构特征分析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欧盟2004年首次发布《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The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区分欧盟企业与非欧盟企业的研发投资排名,其中中国仅有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家企业进入非欧盟企业研发投资500强,分别排名第147位和241位。随后记分牌不断扩充研究样本的数量,至2011年欧盟企业和非欧盟企业的入围数量均为1000家。2012年资记分牌开始将欧盟和非欧盟企业合并进行全球研发投资1500强排名,中国有56家企业入榜,其中3家企业排名进入前100位,研发投入最多的华为排在第41位。记分牌在2013年将样本数量提高到2000家,在2014年进一步增至2500家并延续至今。2500强企业2015年度对研发的资金投入达到6960亿欧元,能够代表全球企业90%的研发投资[14]。伴随着中国企业研发投资规模每年约10%的增速,入榜的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2016年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中,中国入榜企业数量已经达到327家。

本文选取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和英国作为国际比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上述六国与中国是2015年度全球研发经费投入排名前7位的国家,同时也是《2016年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研发投资2500强中入围企业最多的7个国家,入榜企业数量所占比重达到77.22%,研发投资总额占2500强总额的比重也高达74.78%,高研发投入的大型企业数据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基于历年《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与上述六国入榜企业开展国际比较。

2.2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与结构特征

本文对2016年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的中国企业从国际排名、研发投资强度、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表1列示了企业研发投资活动的基本情况(2016年记分牌为企业2015财年研发投资相关数据,其他年份记分牌数据以此类推;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排名前50位的企业),从中可见大型企业研发投资具有如下趋势性特征:

(1)中国入围世界研发投资2500强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起《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的企业样本数量扩充为2500家,当年中国上榜企业数量为199家,而2016年327家企业成功入围。中国入榜企业数量所占比重也已从2012年的3.73%提升至2016年的13.08%。相较美、德、英、日等主要创新型国家,是近5年唯一实现入榜企业数量与占比一直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327家入榜企业研发投资金额达到498.32亿欧元,占全球研发投资总额6960亿欧元的7.16%,而2014年该比例为3.78%。中国研发投入和技术能力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改变亚洲乃至全球创新格局的决定性因素[1]。

(2)除部分顶级企业外,入榜企业的国际排名普遍不高。中国仅有华为一家企业国际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同时也是世界前50强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除了华为,中兴通讯、中国石油、中国中铁、百度和中国中车也进入世界研发投资100强。在200强中,中国共有15家企业入围,500强中共有42家企业进入。327家上榜企业中,72.78%(238家)的企业排名在世界1000位之后,近55%(179家)的企业处于1500~2500名之间。

(3)中国入榜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普遍偏低。当研发投资强度超过10%时,研发活动才能够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驱动因素[14]。中国有45家企业研发投资强度超过10%,仅占入榜企业数量的13.76%,35.78%的企业研发投资强度超过5%。即使是中国研发投资规模排名前50的企业,也仅有华为、中兴通讯、百度、携程网、奇虎360等9家企业研发投资强度超过10%。中国入榜企业平均研发投资强度为2.52%,与美国837家入榜企业的平均研发投资强度5.94%有较大差距,也远低于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的均值3.8%。中国327家入榜企业中接近45%(145家)的企业研发投资强度低于全球2500强的均值(3.8%),有70家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在中国企业均值之下。

(4)中国高研发投入企业的产业分布逐渐转向高技术领域,部分产业研发投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2012年入围世界研发投资1500强的56家中国企业中,近60%隶属于工业工程、汽车制造和建筑材料三个传统行业。而2016年中国入榜企业共分布在33个产业中,所属行业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电子和电气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工业工程、汽车和零件、制药和生物科技,涵盖超过60%的企业。中国高研发投入企业的产业布局与全球产业趋势高度相似。电子和电气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制药和生物科技等高技术领域的入围企业数量逐年快速增加,而工业工程和建筑材料等传统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则由2012年的第一位和第三位滑落至2016年的第四位和第七位,入围企业数量增幅较小,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这与我国产业政策引导相匹配,也是产业结构正经历深刻转型与调整的佐证,企业逐步由价值链低端加速向中高端升级。

就研发投资金额在各产业的分布而言,总额超过100亿欧元的仅有技术硬件与设备,总额超过10亿欧元的产业依次为建筑及材料、软件和计算机服务、汽车和零件、工业工程、电子和电气设备、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制药和生物科技以及一般工业,上述9个产业的研发投资规模占比达到87.59%。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排序与以企业数量为依据的产业排序有所差异,建筑及材料、工业工程等传统行业仍旧在研发资金分布中占据重要地位。16家建筑及材料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7.66亿欧元,33家工业工程企业研发投入为43.21亿欧元,占比分别为13.58%和8.67%。而数量最多的电子和电气设备企业研发投资金额为29.89亿欧元,仅为技术硬件与设备企业研发投资140.76亿欧元的21.23%,研发投入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12015年中国研发投资50强基本情况

国内排名企业名称国际排名所属行业研发投入(百万欧元)研发投入增长率(%)1年3年研发强度(%)盈利能力(%)1华为8技术硬件与设备8357.946.126.315.011.62中兴通讯65技术硬件与设备1954.134.112.413.86.73中国石油79石油、天然气生产商1677.6-9.4-6.40.74.94中国铁路91建筑与材料1454.75.917.01.73.45百度93软件与计算机服务1444.546.263.315.417.66中国中车96工业工程1407.992.048.04.27.87联想集团106技术硬件与设备1284.720.231.33.10.08中国铁建111建筑与材料1239.40.910.01.54.19上汽集团116汽车和零件1184.522.513.31.32.210腾讯117软件与计算机服务1177.419.925.88.139.311中国建筑119建筑与材料1159.144.218.91.06.812中国交建131建筑与材料1028.0118.646.11.86.813中国石化165石油、天然气生产商799.20.4-1.10.32.914美的集团175家庭用品及住宅建筑744.616.24.110.215中国电建190建筑与材料687.1177.463.32.46.216中国船舶201工业工程639.4-3.689.67.7-3.917招商银行219银行584.86.717.92.037.218比亚迪253电子和电气设备479.36.514.24.46.719携程网255旅游与休闲466.542.053.530.33.520奇虎360269软件与计算机服务440.226.149.026.614.421东风汽车281汽车和零件409.523.1-5.22.31.322中国中冶291一般工业400.227.39.11.34.723长城汽车298汽车和零件390.67.442.43.812.924重庆长安318汽车和零件367.637.217.94.10.225去哪儿网320软件与计算机服务364.9232.9139.761.8-161.226上海电气337工业工程348.6-12.16.13.26.227中国能建362电力317.314.745.01.14.828北汽福田365工业工程312.418.99.96.8-1.829网易373软件与计算机服务305.563.144.39.531.930京东方388电子和电气设备280.194.34.74.37.831广州汽车396汽车和零件270.820.131.66.5-0.632江淮汽车408汽车和零件258.5-27.624.34.2-3.533江铃汽车420汽车和零件250.816.627.47.56.734清华同方449技术硬件与设备234.532.323.45.93.335中国化学454建筑与材料231.712.820.42.65.736TCL通讯457技术硬件与设备231.411.825.76.83.637中海油459石油、天然气生产商230.5-10.54.71.012.238上海建工473建筑与材料220.249.8193.11.32.7

续表1国内排名企业名称国际排名所属行业研发投入(百万欧元)研发投入增长率(%)1年3年研发强度(%)盈利能力(%)39中芯国际476技术硬件与设备217.825.07.010.68.640吉利汽车484汽车和零件214.7130.8114.95.09.041创科实业489电子和电气设备211.810.615.64.67.942烽火通信499固定线路电信服务207.824.822.611.15.543新浪519技术硬件与设备192.79.124.70.21.444冠捷科技522技术硬件与设备192.2-20.3-9.01.91.245金山软件531软件与计算机服务189.641.151.323.69.346中国航空科技550工业运输181.830.219.24.99.147河钢集团564工业金属和矿业175.4-28.9-16.31.87.148东方电气566工业工程175.47.50.13.53.949宇通客车573汽车和零件173.914.920.64.213.350乐视网576软件与计算机服务173.252.072.79.53.6

3 中国与主要国家研发投资比较

3.1 中国与全球顶级企业对比

本文选取2011—2015年企业研发投资数据,计算出近5年世界与中国年均研发投资排名前10的企业,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

(1)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持续保持高研发投入,主导全球创新资源整合,中国顶级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投入强度与之相比有较大差距。2011—2015年世界年均研发投资金额排名前10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欧美和日韩等全球领先的创新型国家,其中:美国5家、瑞士2家,德国、日本和韩国各有1家。中国年均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是华为,近5年研发投入均值为47.66亿欧元,为世界第一的大众汽车公司年均研发投入的43.18%。中国10强企业年均研发投入总额为136.71亿欧元,尚不及大众汽车与三星电子研发投资之和,仅占世界10强企业年均研发投入总额的17.02%。尽管中国企业研发投资规模与世界顶级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企业愈加重视对研发能力的积累,企业对研发活动投入的资金大幅增长。华为2015年度研发投入资金83.58亿欧元,较上一年度增长46.1%,已位居世界第8。中国10强企业中3年研发投入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企业达到8家,其中华为(26.3%)、中国中车(48.0%)、联想集团(31.3%)和腾讯(25.8%)的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甚至超过25%。而世界10强企业中仅有大众汽车(12.7%)、三星电子(10.7%)和谷歌(22.2%)实现了研发投入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就研发投入强度而言,中国10强企业相对偏低,多数在1%~3%之间,仅有华为和中兴通讯的年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而世界顶级企业的年均研发投入强度多在10%之上,英特尔、罗氏制药的研发投入强度甚至接近20%。对2015年度研发投入资金超过10亿欧元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强度位列世界前50名的企业,其投入强度均高于10%,投入强度最高的企业为新基生物制药(GELGENE),达到39.9%。研发投入强度50强中,中国有3家企业入围,分别是第30名百度(15.4%)、第33名华为(15.0%)、第37名中兴通讯(13.8%)。中国与世界顶级企业在研发投资规模与强度上的较大差距,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跨国公司在资金实力、技术储备与研发能力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国内大型企业尚缺乏能够引领世界科技趋势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显示出目前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不足。

表2 2011—2015年中国与世界年均研发投资10强企业对比 单位:百万欧元

注:(1)汽车和零件;(2)电子和电器设备;(3)软件和计算机服务;(4)技术硬件与设备;(5)制药和生物科技;(6)石油、天然气生产商;(7)建筑与材料;(8)工业工程;(9)化学制品;(10)工业金属和矿业;(11)产油设备、相关服务和分销。

(2)研发资金向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全球趋势,中国经济主导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但产业布局的政府主导性特点更为显著。2011—2015年世界年均研发投资规模排名前10的企业,其所属行业主要为汽车制造、电子和电器设备、软件和计算机服务、技术硬件与设备、制药和生物科技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尤其是制药和生物科技类企业上榜数量达到4家,表现出高研发投入的行业性特征。而中国目前尚未有制药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顶级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规模排名前10的企业,50%分布于技术硬件与设备、汽车制造、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华为、中兴通讯和联想三家企业隶属技术硬件与设备领域。另外则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生产、建筑与材料、工业工程等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经济步入工业化后期,企业发展模式从重化工业时代的要素扩张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主导产业也从资本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15],研发投资10强企业的产业分布充分说明了转型时期经济结构变化与增长动力转换的趋势。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持续崛起,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角的全球研发与创新版图已发生巨大变化,创新呈现出多极化趋势[1]。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新加坡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研发投资快速增加,优势技术领域逐渐增多,成为多极化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上述国家(除中国外)中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印度(25家),因此本文选取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印度年均研发投资规模排名前10的企业,在研发资金投入上与世界顶级企业和中国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印度近5年研发投资排名第1的塔塔汽车(TATA MOTORS)年均研发投入为14.38亿欧元,而其他上榜企业的研发投入均未超过10亿欧元。排名第2的雷迪博士实验室(DR REDDY’S LABORATORIES)年均研发投入1.62亿欧元,不足中国第2位中国石油16.97亿欧元的10%。但是印度企业主要分布在汽车制造、制药和生物科技、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等领域,与世界顶级企业的产业分布重合度较高。

尽管企业已成为中国R&D经费支出的主要资金来源,所占比重高达76.8%,但我国R&D经费筹资渠道存在与绝大多数国家不同的因素,便是较高的国有经济比重[5]。有学者认为,若将国有企业中目前界定属于企业投资的R&D经费算作政府投入,中国企业与政府的R&D投入模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仍处于政府企业双主导型阶段[5]。从中国与印度年均研发投入排名前10的企业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顶级企业多数具有国资背景,研发投资的行业性更多表现为政府主导,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力量,而印度企业的产业分布市场化特征更为显著。

3.2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研发投资50强企业特征比较

考虑到进入《2016年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研发投资2500强企业最多的7个国家的具体入榜企业数量,为了更进一步挖掘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研发投资情况,使各国研究数据更具可比性,本文选取中国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的研发投资规模排名前50的企业进行比较。表3数据显示,除美国外各国研发投资50强企业的研发投资金额占各国入榜企业研发投资总额的比重均在70%以上,说明50强的样本企业数据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适合开展国际比较。

表3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研发投资50强企业特征

注: 1.研发投资集中度:各国50强企业的研发投资总额与该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值,其中各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金额来源于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折算汇率来源于商务部财务司http://cws.mofcom.gov.cn/article/date/201601/20160101226603.shtml。

2.英国入榜企业研发投资集中度超过100%是由于统计口径差异所致。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入榜企业数量和全球排名。中国入围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的企业有327家,虽与美国的837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但已逐渐缩小与日本的距离,并远超英国、德国、法国和韩国入榜企业的数量。然而,研发投资规模排名世界前100的企业中,美国和日本分别有35家和16家企业入围,德国占据11席,中国仅有6家企业入围。在研发投资规模全球1000强中,中国企业数量为89家,远低于美国的351家和日本的159家。而中国进入前1000名的企业占入围2500强企业总数的比重为27.22%,在7个国家中仅略高于韩国(26.67%),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该比重均在40%以上,德国132家企业中甚至超过50%位列研发投资规模1000强。但就各国研发投资50强企业在全球的排名均值而言,美国的平均排名为67,日本为150,虽远高于中国的321,但中国50强企业2012年的排名均值仅为630,其在三年时间内飞速提升,实现了对德国、英国、法国的超越,而日本50强企业的排名均值则从2012年的124有所滑落。

(2)研发投资金额。中国、美国、德国等七国企业研发投资规模达到5204.53亿欧元,占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研发投入的74.78%。2015年中国研发投资5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359.42亿欧元,该数额是美国50强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21.09%,是日本的49.84%和德国的55.32%。对比的结果显示,尽管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平均水平与上述三国有较大差距,但差距在不断缩小,同时已完成对法国、英国和韩国的超越并形成一定优势。

(3)研发投资增长率。中国研发投资50强企业的研发投资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创新型国家。2015年创新型国家中研发投资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德国,增长率为10.71%,而中国50强企业的研发投资增长率达到27.87%,其他国家研发投资的增速在2%~5%之间。

(4)研发投资强度。中国研发投资50强企业大幅增加的研发投资规模却仍旧无法弥补研发投资强度的差距。中国50强企业的平均研发投资强度为2.45%,远低于美国的7.37%和德国的5.29%,与日本4.98%的投资强度也有一定差距,只是与英国50强的投资强度较为接近。而且中国50强的研发投资强度甚至低于入榜企业2.52%的研发投资强度。除中国之外其他六国的50强企业平均研发投资强度均比入榜企业的平均研发投资强度有一定提升,显示出中国高研发投入企业投资强度不足的现实。

(5)研发投资集中度。研发投资集中度是指各国50强企业的研发投资总额与该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值,能够体现一国大型企业研发活动的资源分布集中情况。2015年德国50强企业的研发投资集中度高达92.90%,英国也接近90%,即德国和英国的研发资源约90%掌握在50个各领域的大型企业手中。法国、日本和美国的该比例均超过了50%,韩国也达到了46.97%,而中国50强企业的研发投资集中度仅为12.51%。结果表明,研发投资的相对集中为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带来巨大的存量知识资产,从而有助于其在研发全球化趋势中掌握主动权。而中国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分散程度远超主流创新型国家,这或许也是造成中国企业研发效率低下的一个因素。

3.3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研发投资50强产业分布比较

本文对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的数据按照产业领域进行梳理,可以看出企业研发投资主要集中在制药和生物科技、技术硬件与设备、汽车和零件、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子和电气设备五大产业,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9.02%、15.96%、15.49%、11.39%和7.52%,合计约占全部产业研发投资规模的70%,排名前四位的每个行业研发投资金额均超过1000亿欧元。

七国研发投资50强的数据显示,汽车和零件、制药和生物科技、技术硬件与设备、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子和电气设备仍旧是研发投入最为集中的五大产业,各领域的研发投资规模均在300亿欧元之上,五大领域研发投资规模合计占比超过75%。与全球2500强企业产业分布的差异在于汽车和零件行业超越制药和生物科技排名第1位,其占350家企业研发投资总额的21.68%,其余四个行业所占比重依次为19.97%、15.97%、11.86%和7.60%。

通过与其他六个国家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研发投资50强企业的产业分布有如下特征:

(1)产业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但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缺位。表4的数据显示,中国研发投资50强企业共分布在15个行业内,其中,技术硬件与设备(8家)、建筑及材料(7家)、软件和计算机服务(7家)、汽车和零件(9家)四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62%,研发投资金额占比接近75%,产业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这一点与美国和日本颇为相似,美国研发投资50强企业涵盖14个行业,主要布局制药和生物科技(12家)、技术硬件与设备(13家)、软件和计算机服务(7家)行业,三大领域研发投资金额占比达到76.48%;日本研发投资50强企业涵盖15个行业,主要布局汽车和零件(11家)、电子和电气设备(9家)、制药和生物科技(5家)以及技术硬件与设备(5家)行业,四大领域研发投资金额占比近70%。相较之下,德国、英国、法国和韩国的产业分布较为分散,德国和韩国的50强企业覆盖18个产业,英国和法国的企业则分别在20个和22个领域内布局,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上述四国产业覆盖面宽。

表4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研发投资50强产业分布

续表4行业平均研发投资强度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隶属中高研发投入强度产业的企业数量18153625232219

注: 1.表内百分比为依据50强企业数据计算出的各国产业研发投资强度,括号内数字为该产业的企业数量。

2.高研发强度产业:产业平均研发投资强度≥5%;中高研发强度产业:2%≤产业平均研发投资强度<5%;中低研发强度产业:1%≤产业平均研发投资强度<2%;低研发强度产业:产业平均研发投资强度<1%。

3.*表示数据缺失。

值得关注的是,制药和生物科技作为全球高研发投入企业重点布局的产业,全球2500强的数据显示,2015年该产业研发投资规模高达1323.52亿欧元,是研发投资所占比重最高的产业。7国50强企业对制药和生物科技的投入已达到839.21亿欧元,所占比例近20%。然而,我国研发投资50强中尚未有该行业的企业入围。反观6个对比国家,德、法、日、韩均有5家企业分布在该产业,英国有6家企业,美国甚至有12家制药和生物科技领域的企业进入50强,其研发投入甚至超过其他6国在该领域研发投入的总和。在将研究对象扩展至各国进入全球2500强的企业发现,中国入围的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有28家,仅次于美国的195家和日本的29家,但中国28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为14.12亿欧元,只高于10家韩国企业的4.94亿欧元,远低于入围企业数量相近的日本106.08亿欧元,仅为日本的13.31%。从研发投资强度的角度来看,除了韩国的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研发投资强度为7.84%外,其余5国的研发投资强度均在12%以上,美国甚至接近20%,而中国该指标仅为2.65%,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巨大差距。中国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的全面落后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高研发投入企业对制药和生物科技领域布局的缺位问题亟待解决。

(2)企业主要分布在高研发投资强度和中高研发投资强度行业。7国350家企业为总体的产业研发投资强度数据表明,中国研发投资50强中19家企业分布在软件和计算机服务、技术硬件与设备、旅游与休闲、电子和电气设备4个高研发强度产业。英国的产业覆盖面最为宽泛,21家企业分布在7个高研发强度产业。整体而言,7国50强企业所属行业主要是高研发投资强度和中高研发投资强度行业。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在高强度和中高强度产业中的比重均超过90%,尤其是美国分布在高研发强度的企业占比高达66%,在中低强度和低强度产业中仅各有1家企业,而日本甚至没有企业分布在低强度产业中。中国与法国和韩国的产业分布情况类似,74%的企业处于高强度和中高强度产业中。尽管与美国和日本仍有一定差距,但较之2012年50强企业主要分布在中高强度和低强度产业的情况,已有长足进步,中国企业创新活跃程度显著提升。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企业为样本,就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的企业研发投资规模、强度、产业布局等结构性特征展开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1)大型跨国公司全面引领世界企业研发,发达国家仍是全球研发活动的主要源头与载体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仅美国一国进入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的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占比就高达38.6%,而世界研发投资排名前10的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就占到2500家企业总和的14.61%,大型跨国公司综合优势明显。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创新型国家依靠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使企业在技术和人才储备、研发能力等方面拥有深厚积淀,从而在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权,奠定其对国际高端价值链的控制地位。

(2)中国企业研发活跃度不断提升,对法、英、韩等国形成赶超之势,已成为推动全球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近年中国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资以令人惊叹的高速增长,在研发投资规模、入围全球2500强企业数量、进入全球前1000企业数量、50强全球排名均值等指标上,已经全面超越法国、英国和韩国,并对美、日、德加紧追赶之势,企业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3)中国企业研发投资强度与创新型国家有一定差距,企业高额的研发投入与较低的投入强度形成了鲜明反差。进入全球研发投资2500强的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2.52%,与2500强的均值3.8%仍有不小的差距,更遑论美国近6%的研发强度。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投资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集中性,相较之下中国的研发投资则过于分散,对投资强度的提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4)中国产业分布逐渐向高技术领域聚集,有待形成世界领军的行业领域,但高强度的制药与生物科技企业长期缺位。中国大型企业的产业布局与全球产业分布高度相似,涵盖电子和电气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由传统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向高技术领域的产业转型与调整,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但在全球2500强研发投资金额最多与研发强度最高的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中,中国尚未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尤其是研发投资50强中该产业的缺位值得反思。

本研究具有如下政策含义:

(1)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在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转型挑战突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企业在其中具有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尽管还存在制约创新的障碍与瓶颈,但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已是不争的事实。综观全球创新型国家,企业研发活动是培育其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研发经费的绝对投入量是企业有效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资金投入,并在专利保护制度完善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以维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提升企业创新质量。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显现,照此趋势未来中国将进入更多世界前沿领域。但目前企业自主掌握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具有全球引领性的技术较少,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下,传统能源消耗大、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通过优胜劣汰将突破瓶颈。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主体作用的同时,对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性新兴产业国家应从政策与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以优惠的政策条件引导资本与科技人才等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以期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3)充分运用税收政策性工具,切实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资规模。“十三五”提出,要“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这意味着税收激励政策因其发力精准、结构性特征突出,仍将持续成为补偿创新外部性的有效手段,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性工具。“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有利于企业税收成本的降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亏损结转等税基式间接优惠方式,更加侧重于对创新的事前扶持而非事后激励,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1]马名杰.全球创新格局变化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6(7):108-112.

[2]王海,肖兴志,尹俊雅.如何缓解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结构失衡[J].产业经济研究,2016(5):47-57.

[3]钟祖昌.研发创新SBM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OECD国家和中国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9):80-90.

[4]华锦阳,汤丹.科技投入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25-30.

[5]陈实,章文娟.中国R&D投入强度国际比较与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7):1022-1031.

[6]曹艳华,闫澍.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21-24.

[7]赵建斌.基于活动类型视角的中国R&D经费国际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6):119-123.

[8]英英,高昌林,玄兆辉,宋卫国.我国服务业企业R&D投入现状及国际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47-50.

[9]吕红,王芳.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0(18):107-109.

[10]马琳,吴敏,王琪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6(2):63-65.

[11]崔维军,傅宇,周彩虹,王进山.中国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研发投入的国际比较:基于全球研发投入2000强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23-128.

[12]BAUMOL W J.The free-market innovation machine:analyzing the growth miracle of capitalism[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13]ROTHWELL R.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1):7-31.

[14]GUEVARA H H,SORIANO F H,TUEBKE A,et al.The 2016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R].Jrc Working Papers,2017.

[15]赵昌文,许召元,朱鸿鸣.工业化后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5(6):44-54.

猜你喜欢
生物科技强度企业
深圳市爱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蜂之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
企业
企业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美亚生物科技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