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生态系统的特性及评价指标体系
——以2006—2015年中关村发展为例

2018-06-14 01:09蔡义茹杨亚倩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历年硅谷中关村

蔡义茹,蔡 莉,杨亚倩,卢 珊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自中国 “双创”政策提出以来,各地的创业社区及海尔、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也都纷纷提出建设创业生态系统的口号,生态系统建设得到各地政府及各类机构的高度重视。同时,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近10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文献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的内涵、构成及特征等方面,关于创业生态系统评价的研究则极为稀缺,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已有研究中的评价指标间联系较为松散,难以全面揭示生态系统的本质。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设计出较为科学的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创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出发,在深入分析创业生态系统特性及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部分特性作为一级指标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以弥补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并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文简称中关村)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加以应用,以更好地把握其发展状态,同时也能为创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对比提供评价依据。

1 创业生态系统内涵、特性及已有评价指标研究

1.1 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系统”一词最早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Tansly提出,认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物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特定的营养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功能单位就是生态系统[1]。此后,学者们将生态系统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领域,组织生态、企业种群、商业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等概念被陆续提出[2-4]。2006年,Cohen首次明确提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特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的主体形成的群落,通过支持和促进新企业的创建和成长来实现可持续发展[5]。随后学者们又陆续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进行界定,目前已有研究对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创业生态系统视为创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另一类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主体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6]。

本文沿用蔡莉等学者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界定,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参与主体(包括创业者、创业企业及相关组织和机构)及其所处的制度、市场、文化和自然环境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致力于提高区域创业活动水平(即创业企业数量和创业成功率等),并基于这一概念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特性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6]。

1.2 创业生态系统的特性

(1)多样性。多样性指生态系统由多种类型主体所构成,是创业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并体现在系统和系统内各产业两个层面。首先,生态系统内主体所处行业具有多样性。在系统层面,生态系统是由新创企业、大型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及中介机构等不同行业类型主体构成[7]。在产业层面,随着生态系统演化,同产业内多主体通过互动可以产生大量创业机会[8],主体对不同机会进行开发以占领不同细分领域,促进原有市场不断细分,产业内主体的专业化程度随之加深[9],从而也具有多样性,如新创企业在技术领域以及专业化程度上均可能存在差异,投资机构会因服务对象的类型及投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类型各异。其次,除了所处行业外,生态系统内主体在成立时间、收入规模和注册类型等方面也具有多样性,这些不仅体现在系统层面,也体现在生态系统内的产业层面。不同类型主体在生态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发挥互补的功能,主体类型多样性为资源的多样化及互补性提供基础,进而保证了生态系统内价值创造的协同效应[3,9-10],因此多样性是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前提。

(2)自我维持性。为了实现长期生存,生态系统必须能够实现动态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强化[6],因此自我维持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外在表现,并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维度:①结构性。生态系统内所有成员基于自身网络关系和资源差异,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约束,这种联系与约束最终表现为系统整体的有序结构[11]。良好的结构使生态系统面临外部环境变动(如技术变革)或内部矛盾时,能自发地组织进行自我维持和强化以不断恢复稳定和平衡[6,10,12]。②动态性。创业过程是开发机会的过程[13],因此,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实质上是系统内机会不断被发现/创造及实施的过程。创业机会的来源主要包括技术和市场两方面[14]。因此,动态性可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阐释。首先,技术的动态性是指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及原有技术的不断淘汰。其中新技术可以来自新成员的加入,这些成员带着新知识/技术进入生态系统,并通过与系统内其他主体建立联系的方式对新技术/知识进行传递,从而定义新机会、开拓新市场甚至构建新商业模式,这些都可能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甚至彻底改变[4]。同时,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原有落后技术不断被取代。其次,市场的动态性体现为新旧市场不断迭代的过程。一方面,随着新主体加入和新技术产生,主体对各类创业机会进行开发,从而占据不同市场空间[4],生态系统随着新市场和新利基的出现而演化;另一方面,新市场的不断出现必然会对面对相同客户群的原有市场产生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未能及时转型升级的旧市场则会走向消亡。简言之,动态性体现在新技术/市场的不断出现,并逐渐取代落后技术/市场的过程。

(3)共生性、竞争性与区域性。主体间的共生关系是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15],确保系统的各个主体朝着共同目标行动[3],使生态系统保持长期发展。共生关系基于主体间网络形成,共生的多主体间相互认同并对协作目标和价值逻辑有着共同的理解。他们围绕共同价值创造的目标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一定治理机制的协调下对机会进行共同开发,进而推动创业生态系统演化[4,9]。此外,生态系统内的主体不仅相互合作还会相互竞争。生态系统的竞争性主要存在于系统内的同质主体之间,并有其特点。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新市场不断产生[8],并通过为其内部主体提供基础设施、人才、技术、资本等支持要素,帮助主体进入和快速适应新市场[16],进而调节生态系统内的竞争压力,推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结构实质上暗示了系统内主体间共生及竞争关系的结构,系统的动态演化实质上是系统内主体间共生和竞争关系的动态变化,因此共生性与竞争性是创业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区域性是生态系统所处环境的体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环境依赖性,其所处的资源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均具有其独特性,且要素间交互作用极其复杂,具有不可复制性[6]。

1.3 创业生态系统评价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商业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Iansiti和Levien最早提出商业生态系统评价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稳健性和利基创造能力[10]。Hartigh等基于Iansiti和Levien提出的三个方面,从合作伙伴健康和网络健康两个层面选取9项指标对商业生态系统进行评价[17]。在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方面,苗红和黄鲁成根据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从系统自组织健康程度、系统整体功能和系统外部胁迫三方面设计指标体系[18]。覃荔荔从创新资源、创新效率、创新潜力及创新活力四个维度出发,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1]。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也有少量研究。Dane 和 Jordan 将一个区域或国家视为创业生态系统,并提出评价创业生态系统活力的总体指标,即密度指标、流动性指标、连通性指标及多样性指标[19]。刘文光从区域社会外部支撑环境和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两个因素入手,对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进行评价[12]。以上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较大借鉴意义。

2 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为了更好地抓住创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本文以生态系统的五大特性为视角对其进行评价。然而,考虑到共生性与竞争性是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其维度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共生性与竞争性拟进一步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此外,区域性是生态系统所处环境的体现,也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因此仅对生态系统的所处环境进行描述,而不涉及具体评价指标。综上所述,本文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

(1)多样性。多样性是系统发展过程中在某一时点上所呈现出的静态特征,因此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均为静态指标,并分别用于系统和产业两个层面。首先,本文用“参与主体类型及数量”这一指标来直接体现系统内主体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前文所述,分别采用所处行业、企业年龄、收入规模及注册类型四个标准对主体类型进行划分,具体指标为:① 参与主体所处行业及各行业主体数,系统层面的评价对象为生态系统的四类构成主体(不包括政府);产业层面评价指标为企业所在行业数及各行业的企业数;投资机构的类型及各类型投资机构的数量,具体分为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及其他;中介机构的类型及各类型中介机构的数量,如会计、评估、工商/税务代理咨询、专利/商标代理等。② 参与主体年龄及各年龄阶段主体数。回顾前人对企业年龄划分的研究[20-22],本文以3年和8年为界限,将指标划分为成立小于等于3年企业、成立3到8年企业及成立8年以上企业三类。③ 参与主体年收入规模及各收入规模主体数,具体评价指标为年收入一亿元以下、一亿元以上十亿元以下、十亿元以上百亿元以下,以及年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④ 参与主体注册类型及各注册类型主体数,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企业、有限责任、股份有限、私营、港澳台和外商(②③④ 中的指标同时用于系统层面和产业层面)。其次,仅用种类、数量这些绝对数来评价,难以真实地反映系统内各类型主体的聚集现状,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各类型参与主体密度及相对比例这一相对指标[19],来评价系统内各类型主体的聚集程度及相对比例,其中密度指标包括每平方公里新创企业数、每平方公里大企业数,相对比例指标包括高级知识分子(如教授、研究员等)的比例、企业总数与投资机构数的比例、企业总数与中介机构数的比例,用来体现系统内人才及创业服务资源的充足程度(仅系统层面)。

(2)自我维持性。自我维持性是对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价,因此均采用动态评价指标,包括以下两方面:①结构性,即对系统内投入要素之间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评价。本文从人员投入要素和资金投入要素两个方面入手,选取的评价指标包括系统内历年从业人员数、历年总生产投入、历年从业人员数与企业数的比例、历年总生产投入与企业数的比例。前两项绝对指标用来评价要素投入总量,后两项相对指标用来评价要素投入力度。②动态性,包括技术和市场两方面。首先,本文用授权专利数代表新技术机会的产生,选取历年授权专利数、历年每十万人所获授权专利数两个指标。此外,机会需要通过不同方式在主体间来回传递,以促进系统演化[22]。技术市场成交额体现了技术在系统内主体间以及系统内外主体间的流动,代表着技术机会的潜在价值,因此选取历年技术市场成交额作为衡量技术机会流动的指标。其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必然是开放的,只有开放才能获取外部技术和市场信息,同时向系统外部输出产品和服务以交换系统赖以生存的经济资源[23]。而作为开放的系统,新技术/市场机会的产生会吸引外部新主体/资本的加入[22],因此,用历年新创企业数、历年投资机构数、历年大型企业数、历年中介机构数来评价系统内机会的产生情况以及系统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学及科研机构数量一般不随系统的发展而产生大幅度变化)。除吸引新主体加入外,上市企业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系统内企业对外部资本的开放,因此评价指标还包括历年上市企业数。不仅如此,动态性还体现在原有落后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消亡,因此评价指标还包括历年死亡/退出企业数。最后,不论是内部要素间结构不断变化,还是技术/市场变革推动系统演化,其最终都反映在系统的产出水平上,因此评价还应包括系统产出的动态变化趋势,选取指标有系统内历年企业总资产数、历年企业总收入、历年企业利润总额、历年工业总产值、历年人均工业产值、历年上市公司的市值。

综上所述,最终形成的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及发展阶段评价方法

以上指标体系设计仅是对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而要利用这些指标对系统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定,还需要设立判断标准,即对生态系统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借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商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一个相对稳定、良性循环的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经历创建和成长两个阶段[4],其表现为一个简单线性结构向复杂网络的转变过程。

在生态系统的创建阶段,各类主体逐渐聚集,主体间网络初步建立,各项产出指标水平也逐渐上升。但由于该阶段主体及要素聚集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完备程度上较为欠缺;新网络构建也面临较多障碍,所需成本高[4],因此,各项指标的上升趋势较为缓慢。在成长阶段初期,成功的创业模式得以推广,进而吸引更多主体进入生态系统[24]。随着各类型主体的快速聚集及主体间合作类型及数量的不断上升,生态系统的规模以较快速度扩大[4]。因此,该阶段各项指标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创建阶段。在成长阶段后期,生态系统内标准和规范逐渐确立[4],主体间形成稳定、复杂的网络关系,系统规模和结构趋向稳定。受空间或合法性等方面的限制,主体聚集速度下降。因此该阶段各项指标增速逐渐减慢,指标水平较高且趋于稳定。综上,生态系统的各项评价指标发展趋势应大致呈S型。

表1 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在对生态系统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的基础上,一方面,采用对标分析法,即与公认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如硅谷)进行对比,如评价对象的各项评价指标与之均处于同一水平,则说明评价对象也已经形成成熟的生态系统,反之亦然。其次,采用纵向对比法,基于评价对象自身指标发展趋势判断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3 案例分析——以中关村为例

3.1 中关村创业环境简介

中关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历经几次扩建,目前形成“一区十六园”的空间格局。该地区拥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先企业,也涌现出大批新创企业及创业服务机构,且每年吸引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占将近40%,具有良好的科技金融环境。此外,中关村还是国家先行先试政策的试验田,在“十二五”期间中关村率先实行了6条国家先行先试政策,“十三五”期间又引领全国70余项改革试点推进。不仅如此,“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中关村文化更是为创业提供了一片沃土。因此,将中关村作为评价对象,不仅具有可靠性,还具有高度理论和现实意义。

3.2 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及发展阶段评价——与硅谷对比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对中关村采用的评价指标有所删减。在多样性评价指标中,首先,企业划分仅采用行业、收入规模和注册类型三个标准,且除所处行业外,其余指标仅用于生态系统层面。其次,用年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下文称百亿以上企业)代表大型企业;仅以中关村年鉴中的创业服务机构统计中介机构,包括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科技园、众创空间、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并以以上主体的数量作为其产业层面的评价指标;用科技人员数表示高级知识分子数。在自我维持性评价指标中,历年资金投入用历年集聚的风险投资额代替;历年死亡/退出企业数难以获得,故在此省略。本文在查阅历年《中关村年鉴》《硅谷指数》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前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2006—2015年中关村的发展情况及所处发展阶段进行评价。

(1)多样性评价。

①所处行业。在生态系统层面,至2015年底,中关村共聚集了2.4万家新创企业,68家百亿以上企业,672家投资机构,239家大学及科研机构,800余家创业服务机构。在产业层面,至2015年底,园区内的16693家企业跨越十多个行业,即电子信息业9173家、生物医药业1140家、新材料行业946家、先进制造业1687家、航空航天业133家、现代农业198家、新能源行业1063家、环境保护业735家、海洋工程行业9家、核应用行业34家、其他行业1575家。其次,除672家风险投资机构外,中关村聚集着近2万名天使投资人,并汇集了众筹平台、P2P、互联网支付、大数据金融等近1000家各具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最后,中关村的800余家创业服务机构中包含4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5家通过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及200余家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以上足以体现中关村内主体所处行业具有多样性。

②收入规模和注册类型。从收入规模看,2015年,中关村的16693家企业中,年收入在一亿元以下的企业有13726家,一亿元到十亿元之间的企业有2411家,十亿元到百亿元之间的企业有488家,百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8家,可见企业收入规模跨度较大。其次,从注册类型看,中关村拥有229家国有企业、46家集体企业、152家股份合作企业、4家联营企业、5463家有限责任制企业、1004家股份有限制企业、8330家私营企业、465家港澳台企业、997家外商及3家其他注册类型企业,注册类型丰富。因此,中关村内企业在收入规模及注册类型方面也具有多样性。

③密度及相对比例。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新创企业密度约为49家/平方公里;百亿以上企业密度约为14家/十万平方公里;科技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约为26.2%;平均每家投资机构服务企业数约为25家;平均每家创业服务机构服务企业数约为21家。根据《中关村年鉴》中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出,2006—2015年,中关村企业数与投资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家投资机构服务企业数从250家下降为25家;平均每家创业服务机构服务企业数从45家下降到21家,表明中关村内创业服务资源日益丰富。

(2)自我维持性评价。

① 结构性。第一,人员投入。从中关村自身纵向对比来看,2006—2015年,中关村从业人员数呈稳定上升趋势(见图1),从79.24万人上升至230.81万人,扩大近3倍。同期,中关村年末从业人数与企业数之比也快速上升,从44人/家上升至138人/家,扩大超过3倍,即人员投入规模与力度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将人员规模变动趋势与硅谷对比,中关村人员规模变动幅度较大,而硅谷则较为平缓,维持在130万人到155万人之间。可见在人员投入规模方面,中关村处于快速上升时期,硅谷则处于平稳期。第二,资金投入。从中关村自身纵向对比来看(基于2006年、2008年、2014年和2015年数据进行大致分析),2006—2015年,中关村聚集的风险投资总额及平均每家企业聚集的风险投资额增长均超过10倍,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增幅尤为显著(见图2和图3)。与之相比,同期硅谷聚集风险投资额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68亿~112亿美元之间浮动。此外,除2015年外,其余年份中关村聚集风险投资总额均低于硅谷2006—2015年期间的最低水平(68亿美元),与硅谷差距较大(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

图1 2006—2015年中关村与硅谷年末从业人员数对比

图2 2006—2015年中关村与硅谷聚集风险投资总额对比

图3 2006—2015年中关村聚集风险投资额与企业数的比例

综上所述,从结构性看,2006—2015年,中关村人员投入与资金投入的规模和强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变化幅度显著大于硅谷。

② 动态性。第一,创业机会。从授权专利数来看,基于中关村自身纵向对比,2006—2015年,中关村所获授权专利数从4137项上升到33000项;每十万人拥有的授权专利数从522项/十万人上升到1516项/十万人,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由于中关村所获授权专利与硅谷所获授权专利的地区不同,无法做绝对数的比较,因此将两者增长率进行对比。与硅谷相比,除了2014年外,中关村历年授权专利数增长率的绝对值均高于硅谷(见图4);除2011年、2014年外,其余年份中关村每十万人拥有授权专利数增长率绝对值均高于硅谷(见图5)。虽然从数值上看中关村所获授权专利数量较多,但中关村多为国内授权专利,而在PCT专利等国际授权专利方面,与硅谷尚存在较大差距。从技术市场成交额看,仅就中关村自身纵向对比得出,2009—2015年,中关村技术市场成交额显著提升,从921.9亿元上升至2905亿元,表明系统内部及系统内外技术流动规模的不断提升。从新创企业和其他类型主体数量来看,由中关村自身纵向对比可得,2006—2015年中关村各类型主体数量和上市企业数均呈显著递增趋势:新创企业从3841家上升到24000家;百亿以上企业从5家上升到68家;投资机构从70家上升到672家;创业服务机构从2007年的400家上升到2015年的800家;上市企业从2008年的112家上升到2014年的252家。此外,基于《中关村年鉴》历年数据,得出主体数量在增速上也呈递增趋势。将新创企业数与硅谷对比(见图6),中关村历年新创企业数均远低于同期硅谷的水平,且除了2015年外,硅谷新创企业数量增长趋势逐渐趋于平缓,而中关村则呈现增速逐渐加快的趋势,即在绝对数量上,中关村新创企业数均低于同期硅谷的水平;在变化趋势上,中关村新创企业数的上升趋势比硅谷显著。第二,产出水平。由中关村自身纵向对比来看,根据《中关村年鉴》中的数据,2006—2015年,中关村企业总资产数从9689亿元上升至76211亿元;企业总收入从6745亿元上升至40809亿元;企业利润总额从434亿元上升至3405亿元;工业总产值由3448亿元上升至9562亿元,增幅显著;上市公司的市值除了在2011年、2013年有所下降外,总体也呈稳定上升趋势(见图7)。与硅谷相比,在工业总产值方面(见图8),硅谷在2007—2015年的总产值均维持在12000亿~17000亿元之间(均按当年平均汇率估算),增长较为缓慢,同期中关村总产值增长近2倍,因此其上升幅度高于硅谷,但其绝对数均远低于同期硅谷的水平;在人均产值方面(见图9),硅谷与中关村的人均产值变化幅度均较小,但在绝对数量上,硅谷人均产值为中关村的两倍以上。在上市公司市值方面,基于硅谷已有的2010年和2015年的数据可以粗略反映出,硅谷上市公司市值的水平远高于中关村,且变动幅度较小,而中关村上市公司市值从2009年的0.93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89万亿元,扩大超过4倍,增幅显著。

图4 2006—2015年中关村与硅谷所获授权专利数增长率对比

综上所述,除人均工业产值外,中关村其余产出指标在2006—2015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大于硅谷,但各项产出指标的绝对水平远低于硅谷。

图6 2006—2015年中关村与硅谷新创企业数对比

图7 2006—2015年中关村与硅谷上市公司市值对比

图8 2006—2015年中关村与硅谷工业总产值对比

图9 2006—2015年中关村与硅谷人均产值对比

3.3 结论

基于前文分析,目前中关村聚集了各类型的创业主体,多样性显著。由纵向对比可得,2006—2015年,中关村各项动态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且大多数指标增速也呈现递增趋势,体现出中关村良好的自我维持性。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可以判断中关村初步形成了创业生态系统。此外,与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硅谷相比,虽然中关村各项指标的增长趋势均高于硅谷,但其绝对产出与相对产出水平,以及新企业创建数、专利授权数与硅谷尚存在较大差距,说明中关村尚未形成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结合其指标大幅上升的趋势,可以判断中关村处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成长初期,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1]TANSLEY A 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Ecology,1935,16(3):284-307.

[2]HANNAN M T,FREEMAN J.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929-964.

[3]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3):75-83.

[4]ZAHRA S A,NAMBISAN S.Entrepreneurship in global innovation ecosystems[J].AMS review,2011,1(1):4.

[5]COHEN B.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6,15(1):1-14.

[6]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王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1):5-15.

[7]赵涛,刘文光,边伟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6):20-24.

[8]ZAHRA S A,NAMBISAN S.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thinking in business ecosystems[J].Business horizons,2012,55(3):219-229.

[9]THOMAS L D W,AUTIO E.The fifth facet:the ecosystem as an organizational field[C]//DRUID Society Conference,2014:16-18.

[10]IANSITI M,LEVIEN R.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3):68-81.

[11]覃荔荔.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12]刘文光.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3]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14]汤淑琴.创业者经验,双元机会识别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5]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32(12):1771-1780.

[16]ISENBERG D J.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trategy as a new paradigm for economic policy: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J].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affairs,2011:1-13.

[17]HARTIGH E,TOL M,VISSCHER W.The health measurement of a business eco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Network on Chaos and Complexit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Meeting,2006:1-39.

[18]苗红,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146-149.

[19]DANE S,JORDAN B.Measur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M].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

[20]蔡莉,尹苗苗.新创企业学习能力,资源整合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1-10.

[21]蔡莉,汤淑琴,马艳丽,等.创业学习,创业能力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8):1189-1197.

[22]OVERHOLM H.Collectively created opportunities in emerging ecosystems:the case of solar service ventures[J].Technovation,2015,39:14-25.

[23]王秀丽.生态产业链运作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4]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2):175-177.

[25]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年鉴[EB/OL].(2017-02-18).http://yqz.zgc.gov.cn/ yearbook.

[26]Joint Venture.Index of Silicon Valley[EB/OL].(2017-09-04).http://siliconvalleyindicators.org/special-reports/.

猜你喜欢
历年硅谷中关村
我的梦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合订本寻找主人
历年合订本寻找主人
历年合订本寻找主人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