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的若干理论辨析

2018-06-14 01:00李天柱刘小琴李潇潇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服务化制造业顾客

李天柱,刘小琴,李潇潇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0 引言

后工业化时代,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制造业的价值开始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面对新的产业格局,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如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以及日本的“机器人战略”,均强调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以及智能化制造,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也先后出台政策抢占制造业中低端市场。面对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和新兴国家“分流”的双向压力,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自Vandermerwe和Rada首次提出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以来,制造业服务化迅速成为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中国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服务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1],学术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关注度也出现了先抑后扬的态势。在CNKI中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第1篇论文发表于1999年,直到2006年才有第2篇论文发表,从2013年开始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剧增,2017年1—6月份的发文量达到37篇,反映出制造业服务化正在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综观国内发表的数百篇研究论文,虽然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模式、实施路径、影响因素、意义、动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却缺乏严谨的界定。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当前的产业发展态势,从总体上对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辨析并提出我们的观点,从而为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1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Vandermerwe等将制造业服务化理解为企业围绕顾客需求,将包含物品、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的“包”提供给顾客[2]。制造业服务化被认为是制造企业提供产品相关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3],使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企业从以生产物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变[4-5]。刘斌等总结前人研究提出,制造业服务化是通过顾客的参与、服务要素的投入和供给,最终实现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6]。刘继国等拓展了Szalavetz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二分法(内部服务和外部服务[7]),将制造业服务化概括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层含义,并认为产出服务化是研究的重点[8]。姚小远同样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包括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层含义[9]。总之,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日益成为流行的概念,但我们认为对其内涵却应该进行更加严格的界定,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如下三点:

(1)产品的基础性。虽然制造业服务化存在着从关注核心产品到关注以产品为载体提供基础性服务,再到关注有利于顾客竞争力提升的服务等发展阶段[10],并存在完全去制造化的情形[11]。但产品及相关制造活动依然是服务化运作的基础资源[12],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主张应该是“服务”以“产品”为载体或依托,不能完全抛弃产品而讨论制造业服务化。这意味着研究制造业服务化不能简单地就“服务”论“服务”,如果忽视产品的基础性,就难以抓住制造业服务化的本质特征,容易泛化为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例如,即便在IBM这类被视为完全去制造化的案例中,“数据处理”技术产品依然是服务化运作的基础。事实上,已经有学者指出“服务化”需要以产品为中心[13-14],服务对产品具有依托性和衍生性[15-16],需要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2)价值的创新性。制造企业依托产品和相关制造活动提供服务仍不一定属于制造业服务化的范畴,我们认为理解制造业服务化应该着眼于“价值”。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质是在制造活动的基础上融入知识型、专业化的创新型服务,推动企业的价值创造由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顾客主导逻辑转变,推动制造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推动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价值”向提供“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和“产品价值→服务价值”转变。这意味着实施制造业服务化不是简单的堆砌低端服务,否则就难以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战略目的。例如产品的售前营销推广、售中安装调试、售后维修保养等服务,是普遍性的一般服务,如无特殊创新之处就不宜被认定为制造业服务化。

(3)二元的统一性。先行研究对制造业服务化进行了二元划分,并强调产出服务化的地位。但我们认为应将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统一在一起进行观察,二者具有均等的地位。投入服务化不仅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产出服务化的重要支撑,产出服务化通常带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而投入服务化更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弱化投入服务化,产出服务化就可能无法实现。例如东莞大普公司为了将其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芯片打入大客户市场,需要为客户提供产品质量保证和追溯等增值服务,这种产出服务化能够得以实现,主要是因为大普公司研发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开放式生产实时监控系统(投入服务化)。

2 制造业服务化的边界

制造业服务化的严格内涵决定了其研究边界也是严格的。从最一般的层面来说,制造业服务化在遵循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应该被限定在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的范畴之内,这与学者们的主流观点是一致的。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制造业服务化可以有核心技术服务化(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与主营业务多元化(通过战略转型向服务业渗透)两种形态[17],不过其内容也应该符合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但从具体的运作层面来说,制造业服务化的活动边界可以从产品、业务单元和企业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在每个层面上或多或少都存在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核心技术服务化与主营业务多元化的成分:产品层面的服务化是在产品的基础上融合专业化服务,直至仅提供专业化服务;业务单元层面的服务化是产品业务单元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或纯粹的服务业务单元,从而使企业的业务组合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层面的服务化则是制造企业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的企业,进而带来企业的根本性战略转型,这种战略转型的极限是制造企业彻底转变为服务型企业。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将制造业服务化边界内的主要活动归纳如图1所示。图1中所归纳的制造业服务化活动不仅符合本文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界定,而且均可在现实中找到案例支持。需要指出,图1是对制造业服务化活动的概括性归纳,现实中应该还存在一些可能的服务活动没有被纳入图1,但并不影响该图的理论指导意义。此外,认识制造业服务化的边界还必须将制造业服务化的活动与制造业服务化所需的支持活动区分开来,否则也会使其边界变得模糊。例如,有学者提出采用外包或外协方式让外部的专业性服务公司为企业服务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活动范畴[18],但我们的观点是,这其实属于制造企业为实现服务化运作而采取的支持活动或实现方式,并且通常是实现投入服务化的支持活动,虽然这些支持活动对于制造业服务化具有重要作用,但事实上不应属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活动内容。

图1 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活动

3 制造业服务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在科技管理领域中,还存在着“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与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处于不同的层面,但同时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以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组织形式为支撑的服务业形式[19],是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等的服务部门,主要活动内容包括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创意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等。而科技服务业则是指通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20],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科技型企业,也包括非科技型企业,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让、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定等。从内涵上看,现代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是特定的服务业形态,而制造业服务化则是制造业这种产业形态本身的演变,既是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还是制造向服务转变的过程。

但是,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化之间却存在着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所提供的动力和资源,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将为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价值链中的服务化运作创造必要条件。例如,制造企业以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的方式加强其服务化运作,往往就需要科技服务业为其提供研发支持,也需要现代服务业为其提供信息、数据、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的深入发展又能够丰富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内容,促进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的发展。例如,制造业企业以投入服务化的方式加强其研发能力或对外提供研发服务,就丰富了科技服务业。又如,制造企业在产品价值的基础增加的很多创新性的服务价值,都可以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4 制造业服务化的实现机制

从图1可知制造业服务化的活动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并且随着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其边界还可能动态扩展。对于如何实现如此丰富多样的服务活动,现有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是产业价值链理论,着眼于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来分析制造业服务化价值的实现和传递路径,基于微笑曲线的相关讨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9-11]。同时,依托互联网[21]、基于产业融合实施一体化解决方案[22]等也成为实现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机制。但服务内容的创新性决定了实现制造业服务化需要较为充裕的资源和能力支持,现有的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业服务化实现机制分析虽然具有重要意义,却仍显得不够充分。我们认为,针对当前的产业发展态势进一步补充价值共创思想,可以提高对制造业服务化实现机制的理论解释力。

如前所述,制造业服务化无疑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现实中由于资源和能力的局限以及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需要,价值创造活动已经突破企业层面的资源基础观,而走向网络层面的资源依赖观[23],从基于竞争思维分配价值的价值链视角走向基于竞合思维创造价值的价值网络视角[24]。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体现出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造成企业服务提供从产品导向的服务转向使用者过程导向的服务,二是造成企业与消费者互动关系的本质从交易型转向关系型[25],其中第二个特征直接将制造业服务化的实现机制指向了价值共创。制造企业利用网络外部效应,通过与价值网络成员的核心能力互补共同创造和传递价值[26],这改变了价值链单向、静态、线性的思维,将焦点从关注企业自身利益转向关注网络整体,从重视价值分配转向重视价值创造[27],为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情境。概括而言,制造业服务化不仅需要制造企业沿着产业链逐步实施,更需要企业主动去识别、搜索、整合和利用特定的资源与能力,有目的的构建能够整合网络成员的各类需求、资源、信息与目标的服务化网络,共同创造并向顾客传递价值[28]。因此,从宏观上看制造业服务化仍然是沿着价值链发展的,从微观上看制造业服务化则是通过价值网络以多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活动得以实现的。

依据价值共创的原理,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共创可以被理解为在竞合情境下,以制造企业为核心,多个企业围绕以产品为基础的服务活动相互协作,共同创造价值的现象。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的边界也是清晰的——如果多个企业合作并创造了价值,其实并不一定是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的研究问题;如果企业在价值共同创造过程中,服务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或者输出,则应该属于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的研究范畴。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共创包含如下要素:①服务化价值由制造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等共同创造,网络成员之间具有明显的共生关系;②网络成员共同创造的服务化价值是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且价值大于每个企业各自创造的价值之和;③价值共创的目的是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提升包括合作者和竞争者在内的整个行业的收益,而不是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

5 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模式

既然价值共创是实现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机制,那么在价值共创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也应该存在一些典型模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四种。

在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中,应当采用先进节水管理措施。对水价进行改革,对节水灌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节水灌溉管理中,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整作用,更好的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在技术方面,应当以先进灌溉技术作为依托,加强和各级水利设计院的合作,从而更好的达到节约灌溉的效果。

(1)产品延伸服务化。在产品的基础上针对顾客需求主动提供一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是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的初级模式。产品延伸服务化发生在产品层面,主要提供与产品互补或相关的外部服务,服务化价值由制造企业提供并通过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连接传递给顾客,同时需要整合一些内容提供商和运营支持商共同创造价值,是一种以产品为主、服务从属于产品的价值共创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提供产品价值仍然是企业的主要任务,但在此基础上延伸的增值服务则可以提供更多的顾客价值。汽车行业的智能车载交互系统是产品延伸服务化的代表性案例,如VOLVO汽车的SENSUS系统以“多媒体云端服务器”作为交互平台连通VOLVO公司与汽车驾驶者,借助中国联通、苹果Carplay等为服务接入和服务内容提供支持,其最大的优点是使汽车操控更加直观、车辆功能更加齐全,强化了VOLVO公司一贯坚持的安全至上的造车理念和产品优势。

(2)产品增强服务化。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产品的使用功能为基础,提供更多产品体验、自助设计、个性化设计、制造过程远程监控、个性化制造等服务,在不改变产品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提升产品的让渡价值。产品增强服务化也发生在产品层面,主要围绕产品来提高在研发、制造、营销等方面的价值,以企业增强内部服务为主,在制造企业和顾客之间同样需要整合内容提供商和运营支持商,并且在制造企业与顾客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的价值创造和传递模式,顾客和制造企业都会在某些方面获得价值提升。前述的大普公司是产品增强服务化的代表性案例,虽然大普公司研发的导航授时芯片达到了全球前沿的水平,但却面临无法打开大客户市场的困境,针对大客户对公司芯片质量的稳定性和同一性信任度较低的情形,大普公司建立了一套基于大数据的芯片生产过程开放式远程监控系统,顾客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每一枚芯片的生产全过程,每一枚芯片的每一道工序的数据全部被存储并免费对外开放。该系统使芯片的质量能够即时追溯,强化了产品制造和销售阶段的用户体验,帮助大普公司突破了华为、中兴等大客户。大普公司由于不断积累生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对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工艺进行适应性改进,也促进了公司的持续创新。

(3)核心技术服务化。企业将服务作为承载企业核心技术的载体,而从前用来承载核心技术的产品转变为服务的载体,或与服务共同承载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服务化通常从产品层面开始并逐渐向业务单元层面扩散。核心技术服务化要求制造企业整合支持型企业和关联企业,围绕“制造企业-顾客”双向连接的主线分别提供相应支持,形成正式的价值网络,在大幅提高顾客价值的同时,制造企业、支持企业、关联企业等也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价值提升。主导产品服务化模式同时提供内部增强服务和外部服务,在产品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拓展大量创新性的服务价值,有些服务创新还可能起到引领顾客和市场需求的作用。例如,中国远景能源在全球首创了“智能风机”技术,使风机能够感知自身状态和外部环境,自动优化调整控制策略和运行方式。基于智能风机技术,远景能源开发了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分析平台、能源互联网等服务业务,通过与美国最大的新能源上市公司Pattern能源、美国大西洋电力公司以及中广核集团等大量企业之间合作,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公司。

(4)业务单元服务化。围绕主导产品及与之相关的运营活动将产品业务单元改造为面向产品市场的服务业务单元。业务单元服务化可以是由于核心技术服务化的加深而蔓延至整个产品业务单元,也可能是由于战略转型而将产品业务单元改造为服务业务单元,但无论如何,业务单元服务化都造成产品业务单元萎缩而服务业务单元扩张,有可能蔓延至企业层面,而使整个企业转变为服务型企业。业务单元服务化需要企业实施深度组织变革和投入大量内部增强服务,并需要企业、顾客、支持型企业、关联企业等组成密集的价值网络,通过多主体之间的耦合共轭运作共同创造和传递服务价值。虽然业务单元服务化建立在主导产品的基础之上或面对主导产品的消费市场,但实体产品的价值在企业中的地位显著降低,多元化的新服务、新业务成为主要特征。例如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以透平机械为主营业务的大型成套装备集团,2005年以来陕鼓整合行业内外的专业企业以协同制造方式大幅削减产品制造业务在公司中的占比,并与大量产学研单位及34家金融机构广泛合作,主推能量转化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旋转机械过程监测及故障远程在线诊断、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产业基金和融资租赁等工业服务,以及水务一体化、BOT、气体业务等能源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到2014年,服务成为陕鼓的主体业务,服务价值在陕鼓中的比重已接近60%,2015年陕鼓每万元产值能耗降至0.00918吨标准煤,仅为全行业平均水平的48.36%。

6 制造业服务化的实施条件

虽然制造业服务化的意义被不断强调,但实施服务化战略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现实中常常出现“服务化困境”[29],企业需要掌控一系列条件才能为服务化运作提供相应的支撑。这里说的条件不是人、财、物等广义条件,而是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深刻影响的特殊条件,相关条件有些来自制造企业内部,有些需要制造企业和其他主体共同创造,还有些需要社会以基础设施的形式提供,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条件。

(1)产品优势。顺利实施服务化运作的基本条件是具备在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产品的拳头产品,如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最聪明的风机(远景能源)、最先进的芯片(大普)等。突出的产品优势有利于制造企业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并聚集忠实的顾客群体,在此类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附加增值服务,或者基于产品(核心技术)拓展多元化服务,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和接受,服务创新被采纳的速度较快,并易于吸引其他主体与企业共同结成价值网络,竞争对手也不容易与企业就服务内容形成直接竞争。

(2)顾客基础资源。拥有一定规模(最好是较大规模)的顾客资源为服务化创造了先天的基础,是制造业服务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顾客基础资源和客户网络规模越大,服务化运作给价值网络成员带来的价值就越高、对顾客的锁定能力也越强,制造企业进一步开发多元化服务的条件就越充分。当然,顾客基础资源的规模大小与企业原有的产品优势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多个案例中均有体现。

(3)变革管理能力。实施服务化战略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意味着程度不同、范围不同的组织变革,有时还是深刻而剧烈的组织变革(如业务单元服务化)。具备较强组织变革管理能力的企业更方便拓展服务内容、应对服务化风险、整合外部资源和能力,以及与其他主体共建价值网络。在作者亲身接触的大普和陕鼓两个案例中,企业家均提到组织变革管理能力对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性。对于其他案例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开展现场调研,但资料仍显示组织变革管理能力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意义。

(4)信息化网络。在制造业服务化的演进过程中,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网络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数据资源,提供服务价值的关键支撑,尤其是在核心技术服务化、业务单元服务化等高级模式中,信息化网络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信息化网络不是制造企业能够独自创造的条件,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而制造企业(及其他价值共创主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和建设。

(5)大数据能力。大数据(尤其是工业大数据)的运用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极强促进作用,甚至成为当前制造业服务化运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以产品增强服务化为例,大普公司正是借助大数据实现了芯片的远程监控,对于陕鼓、远景能源等案例而言,大数据已经直接成为服务创新的要素乃至服务内容。制造业服务化越发展,大数据的价值就越大,很多制造企业在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为实施服务化战略创造了先天优势。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可能并不具备丰富的大数据资源,这就要求企业除了要主动积累数据,提升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基础设施和价值共创主体共同提升大数据能力。至于如何在服务化活动中提升大数据能力、挖掘大数据价值,文献[30-31]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7 结论与启迪

(1)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创造活动已经突破企业层面,走向社会网络层面,通过价值网络成员之间的价值共创活动创造新的价值。顾客是价值网络的重要成员之一,制造业服务化意味着顾客将参与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价值创造活动中。这就要求制造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与顾客的互动合作,为顾客提供从产品设计到售后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支持和服务、共同价值创造。顾客参与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也说明创意设计、个性化定制、生产过程的监控等投入服务化发展空间广阔,企业在注重产出服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投入服务的开发。

(2)制造业服务业化的典型模式中,产品延伸化、产业增强化是以产品为基础提供各种增值化的服务;核心技术服务化则是以企业核心技术为载体提供增值化的服务。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要抛弃产品或核心技术、完全转化为服务;恰恰相反,制造业服务化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产品和核心技术,才能在此基础上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更具有价值的创新型服务。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主要以组装加工为主,缺乏产品创新设计和核心技术,不利于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要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的转型,首先要打牢基础,即能够生产优质的、差异化的产品以及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因此需保持长期持续的自主创新。

(3)实现制造业服务化需要一系列外部条件的支撑,其中产品优势、顾客资源、变革管理能力以及大数据能力,均是企业内部所必需具备的条件;而信息网络化则是企业外部所需要具备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从企业层面上讲,企业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来获取产品优势和顾客资源、通过学习来掌握大数据能力和变革管理能力;从社会层面讲,通过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等新兴产业和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1]WINDAHL C,LAKEMOND N.Integrated dolutions from a service-centered perspective:applicability and limitations in the capital goods industr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8):1278-1290.

[2]VANDERMERWE S,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314-324.

[3]黄群慧,霍景东.产业融合与制造业服务化:基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多案例研究[J].财贸经济,2015(2):136-147.

[4]WHITE A L,STOUGHTON M,FENG L. Servicizing:the quiet transition to 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R]. Boston:Tellas Institute,1999.

[5]REISKIN E D,WHITE A L,KAUFFMAN J,VOTTA T J. Servicizing the chemical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0,3(2-3):19-31.

[6]刘斌,魏倩,吕越,祝坤福.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J].经济研究,2016(3):151-162.

[7]SZALAVETZ A.Tertiar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conomy:experience in Hungarian companies[D].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 Working Papers,2003(3).

[8]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119-126.

[9]姚小远.论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6):60-71.

[10]胡查平,汪涛.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升级: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基于3家本土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11):119-126.

[11]简兆权,伍卓深.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观点[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137-143.

[12]张银萍,罗建强.制造企业服务衍生的类型分析及其实现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5):80-86.

[13]蔺雷,吴贵生.制造业的服务增强研究起源、现状与发展[J].科研管理,2006,27(1):75-82.

[14]GEBAUER H,EDVARDSSON B,WITELL L.Match or mismatch:strategy-structure configuration in the service business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10,13(2):198-215.

[15]罗建强.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衍生的存在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2):119-127.

[16]王晶,贾国柱,张人千,等.制造服务化案例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17]唐茂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新动向[J].红旗文稿,2011(7):24-25.

[18]顾新建,张栋,纪杨建,陈芨熙,唐任仲,祁国宁.制造业服务化和信息化融合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11):2530-2536.

[19]阎星宇,张月友.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0(6):75-84.

[20]方齐.科技服务业服务创新过程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9),117-125.

[21]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5(10):62-67.

[22]黄群慧,霍景东.产业融合与制造业服务化:基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多案例研究[J].财贸经济,2015(2):136-147.

[23]BASOLE R C,ROUSE W B. Complexity of service value networks:conceptualization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IBM systems journal,2008,47(1):53-70.

[24]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79-88.

[25]DANIEL K,CHRISTIAN K.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ervice offerings:a process framework[J].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2009,20(2):156-172.

[26]WANG J,LAI J Y,HSIAO L C. Alue network analysis for complex service systems:a case study on Taiwan′s mobile application services[J]. Service business,2015,9(3):381-407.

[27]江积海,李琴.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中连接属性影响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Airbnb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16,28(7):252-260.

[28]李靖华,林莉,闫威涛.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共创机制:基于价值网络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5):85-100.

[29]赵勇,齐讴歌,曹林.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其保障因素——基于陕鼓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2(12):108-117.

[30]李天柱,马佳,吕健露,侯锡林.大数据价值孵化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3):321-329.

[31]李天柱,吕健露,侯锡林,马佳.互联网大数据的创新基础设施及其建设思路[J].技术经济,2015,34(7):33-40,50.

猜你喜欢
服务化制造业顾客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豆腐多少钱
让顾客自己做菜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