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玲,冯娅妮,牟彩莹
(1.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省运动康复医院康复科,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的推广,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不断增高。膝关节是人体主要的承重关节,因此膝关节损伤更为多见,陈志新[1]对2006—2007年度参加全国CBA、WCBA的28支男女篮球队共367名运动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运动损伤者267名,患病率72.75 %,其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占8.64 %。近年来关于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研究较多,治疗效果确切。但半月板损伤术后疼痛及炎症反应可通过关节源性肌肉抑制,导致膝关节周围肌肉萎软无力等并发症发生[2]。而由于股四头肌在直立下蹲、蹲杠铃及维持膝关节位置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大部分术后肌力训练方法不能达到膝关节屈肌群及伸肌群肌力的平衡增长[3]。有关研究表明[4]:半月板中外1/3处有本体感受器分布,能感知周围运动,调节膝关节周围肌力大小及平衡。膝关节损伤后本体感觉神经反射通路受损,并影响膝关节运动能力[5]。李玉周研究认为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可促进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6],但针对本体感觉功能制定的康复训练方案,能否帮助半月板损伤术后运动员快速恢复膝关节肌力并调节屈伸肌群肌力平衡增长,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比较常规康复训练与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半月板损伤术后膝关节肌力的影响,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是否有益于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平衡增长。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因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医院进行“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术”治疗的30名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18—28岁之间,按照均衡原则随机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每组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纳入标准:半月板损伤并接受“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1)有神经、肌肉、骨骼疾病不能完成术后训练者。(2)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3)不能按照要求完成训练者。
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患者分别进行“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术”后严格按照相应训练方法训练8周,并于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采用美国Biodex Medical systems公司生产的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Biodex system 4-Dynamometer operation)[7]测量患肢伸肌群(股四头肌)和屈肌群(腘绳肌)。将肌力作为观测指标,比较两种方法对半月板损伤术后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的影响。测量前对患者下肢进行称重,校正数据结果,以排除肢体重力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本研究中采用测试角速度为60°/s。测量结果用“相对力矩”表示肌力[8]。
1.2.1 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术后一周内:( 1)股四头肌收缩练习。(2)踝泵运动。(3)CPM机下持续被动运动。(4)术后第4天开始扶拐下地行走,练习双脚重心移动和单脚站立。术后第二周:练习至步态正常,负重或抗阻训练。术后第三周:开始功率自行车及静蹲训练。术后5~8周: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加强下肢肌力训练。术后第8周:逐渐开始等速肌力训练。
1.2.2 本体感觉强化训练
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于第三周步态正常后进行平衡板训练,第三周在MRS仰卧位康复训练系统下进行下肢标定负荷感觉功能训练,第5~8周下肢逐渐增加负重进行平衡板训练。
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性别比例相同,均有9名男性和6名女性;常规康复训练组与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比较,年龄、身高、体重及损伤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资料情况表
经4周康复训练后,常规康复训练组屈肌群肌力均值稍大于术前。常规康复组屈肌群肌力增长约4 %,无显著差异(P>0.05),伸肌群肌力均值大于术前,增长约16 %,有明显提高(P<0.05);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屈肌群肌力均值稍大于术前,增长约7 %,无显著差异(P>0.05),伸肌群肌力均值大于术前,增长15 %,有明显提高(P<0.05),见表2。
表2 术后4周与术前两种方法屈伸肌群肌力情况比较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术后4周与术前比较,屈伸肌群肌力增长量差值,常规康复训练略大于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术后4周与术前两种方法屈伸肌群肌力增长量差值情况比较
注:屈伸肌群肌力增长量差值=(术后8周伸肌群肌力-术前伸肌群肌力)-(术后8周屈肌群肌力-术前屈肌群肌力)
经康复训练8周后,常规康复训练组屈肌群肌力均值大于术前,增长约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肌群肌力均值大于术前,增长约30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屈肌群肌力均值大于术前,增长约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肌群肌力均值大于术前,增长约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术后8周与术前两种方法屈伸肌群肌力情况比较
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屈伸肌群肌力增长量差值,常规康复训练组显著大于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术后8周与术前两种方法屈伸肌群肌力增长量差值情况比较
注:屈伸肌群肌力增长量差值=(术后8周伸肌群肌力-术前伸肌群肌力)-(术后8周屈肌群肌力-术前屈肌群肌力)
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运动负荷过大、肌肉疲劳使得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反应降低,不能维持膝关节平衡稳定,增加了半月板损伤的可能性。半月板损伤后多出现疼痛、交锁等症状,严重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及比赛[9]。
目前半月板损伤后治疗多采用膝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术(半月板部分切除、全部切除或缝合修补)[10],术后由于损伤本身及手术刺激,导致膝关节肿胀、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及屈伸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1-12]。因此,术后康复训练对肌力恢复及膝关节稳定有重要作用[13-14]。膝关节周围肌肉主要分为伸肌群(股四头肌)和屈肌群(腘绳肌),两个肌群协调配合是膝关节灵活、稳定的基础,决定了运动员的运动素质[15],而大部分术后肌力训练方法不能达到膝关节屈肌群及伸肌群肌力的平衡增长。王艳春研究认为篮球运动员屈肌群较伸肌群更易于疲劳,其原因就是日常训练方案多以股四头肌为主,对屈肌群肌力训练较少而成[3]。因此,寻找一种有益于膝关节周围屈伸肌群肌力平衡增长的训练方法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007年,Amber等人研究发现本体感觉传导至小脑和大脑皮层,提供关节、肌腱的震动觉、运动觉、速度觉、位置觉等深感觉,在视觉的配合下,有意识性或非意识性调节肌肉肌力及维持平衡[16]。据报道,膝关节关节囊、交叉韧带及半月板中外1/3处均有本体感受器分布[17-18],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本体感觉通路受损,也可能是膝关节肌力不能平衡增长无法维持膝关节稳定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1)康复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屈、伸肌群肌力均较术前增大,但伸肌群肌力增量远大于屈肌群肌力增量,两组间屈、伸肌群肌力增长量差值无明显差异,表示术后4周内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增长均不平衡。其原因可能是术后4周内两种康复训练方法均以增加伸肌肌力为主,本体感觉加强训练组虽从第三周开始增加平衡板等训练项目,但由于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时间较短,对屈、伸肌群肌力的平衡作用仍不明显。(2)康复训练8周后,两组患者屈、伸肌群肌力均较术前明显增大,但常规康复训练组屈、伸肌群肌力增长量差值远大于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表明术后8周内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有助于屈、伸肌群肌力平衡增长。其原因可能为常规康复训练组的训练项目以伸肌肌力训练为主,因此随着训练时间延长,该组患者屈、伸肌群肌力增长不平衡逐渐扩大。而此时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组患者已进行了6周平衡板等训练,对屈、伸肌群肌力的平衡作用较术后4周时更加明显,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肌力平衡增长的影响机制可能为:(1)该方法中平衡训练同时兼顾了屈、伸肌群肌力训练,促进了屈、伸肌群肌力平衡增长。(2)该方法促进了膝关节内(半月板、关节囊或交叉韧带)本体感受器数量增加,有益于膝关节周围肌肉肌力平衡调节及膝关节稳定。本研究证实了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半月板损伤术后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平衡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为今后运动员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陈志新.篮球职业运动员运动创伤的防治研究[D].北京: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
[2]廖启云,王梁谦,刘大君.骨科膝关节损伤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520-521.
[3]王艳春.大学生高水平女篮运动员疲劳后膝关节肌群等速力量变化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 497-500.
[4]巩尊科,翟宏伟,陈伟,等.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2):158-160.
[5]BEYNNON B D,RYDER S H,KONRADSEN L,et al.The effect of 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 trauma and braeingon knee proprioeeption[J].Amerie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99(27):150-155.
[6]李玉周.8周常规康复训练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对半月板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和肌力影响的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1):962-966.
[7]刘晓鹏,安华,于长隆.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价膝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康复的效果[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3):286-289.
[8]罗安民,李珺晖,洪平.中国女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6): 517-522.
[9]周世华,吴贤风. 安徽省柔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调查与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6):539-540.
[10]魏小康,赵金忠.半月板损伤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3(2):114-117.
[11]王砚书,董秀玉,李娜.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指导[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233-234.
[12]许斌.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康复[J].安徽体育科技,2012,33(2):53-54.
[13]田石榴,刘宇,井兰香,等.男子篮球运动员不同负荷负重蹲跳的力学特征和肌电图表现[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1):967-972.
[14]何立群,汪毅.中医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半月板损伤术后重竞技运动员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9):784-787.
[15]杨小平,张莉.军事训练所致的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术后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35.
[16]AMBER TAYLOR COLLIN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improve proprioception in the normal knee[D].Raleigh: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2007.
[17]朱章标,李方详,鲁智勇.蹦床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个案报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0):916-918.
[18]李玉周,胡英琪,李国平.本体感觉测试的敏感性角度指标选取研究[J].2013,32(8):69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