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贵星 李翊泉 许志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广东广州 510120
随着现代输血学时代的
到来,成分输血的理念不断深入,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血小板输注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裂解、胞质脱落而成,血小板有一定结构,可进行新陈代谢。血小板输注的指征简单明了,但输注疗效和预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3]。现阶段临床上主要以血小板数量为依据对输注疗效和预后进行判断,但在此过程中忽视了血小板参数的重要性。本研究以在我院输注单采血小板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及预后判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本次研究以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输注单采血小板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首次输注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输注后检查患者的血常规,以血常规检查结果为依据分组,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范围为A组(n=200),将血小板计数未达到正常范围为B组(n=150)。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标准;(2)无严重器质性病变;(3)两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A组中:男 120例,女80例;年龄18~82岁,平均
表1 两组输注前后的各项血小板参数比较( ± s)
表1 两组输注前后的各项血小板参数比较( ± s)
血小板参数 输注前 t P 输注后 t P A组(n=200) B组(n=150) A组(n=200) B组(n=150)血小板计数(109/L) 29.86±8.45 28.85±5.47 1.032 0.658 44.46±12.03 30.85±1.41 13.236 0.000血小板分布宽度(fL) 13.48±2.45 13.32±2.65 0.787 0.636 15.35±3.36 12.35±2.74 5.124 0.000平均血小板体积(fL) 10.98±1.36 11.01±1.25 1.032 0.152 11.67±1.16 10.21±1.23 3.650 0.032大血小板比率(%) 32.78±4.15 33.32±3.64 1.045 0.415 38.62±7.45 27.46±6.69 14.568 0.000
表2 两组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n(%)]
(45.7±2.8)岁;ICU患者30例,血液内科70例,心脏外科100例。B组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18~83岁,平均(45.7±2.9)岁;ICU患者20例,血液内科50例,心脏外科80例。经统计学分析,A组和B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科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350例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入院后均首次输注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输注后对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查,并以血小板计数是否达到正常范围为依据进行分组。血常规中血小板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分别为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00~300)×109/L[4];血小板分布宽度的正常参考范围为9~17fL[5];平均血小板体积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00000~300000fL[6]。对两组的24h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进行计算和对比。本研究中输注的单采血小板是由本市血液中心提供,单位治疗量血小板容量为250mL,含血小板个数为2.5×1011。
对两组的24h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4.5比例、输注前后的各项血小板参数、输注前后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检验后呈现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用独立样本t或秩和进行检验,对于检验后呈现非正态分布的百分数或百分率数据采用Fisher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中24h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4.5有150例,所占比例为75.0%,B组中有62例,所占比例为41.33%,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8,P <0.05)。
两组患者输注前各项血小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注后,A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A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全部升高,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B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均下降,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分布宽度下降,见表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输注前各项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注后,A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均明显高于B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是反应血小板功能的主要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骨髓中血小板的酶活性、功能状态和超微结构[7-9]。平均血小板体积可以反映出血小板大小的程度;大血小板比率则可以用于判断血小板的成熟程度,在骨髓增生状态和骨髓功能方面也有一定的判断价值。单采血小板是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出血性疾病的重要血液制品,其作用主要是防止发生免疫反应,在肿瘤患者、血液病患者以及多次输血患者中较为常用[10-13]。在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过程中,运用机采血小板,采集的血小板会受到设备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由分离富血小板血浆所得,因此,血小板参数中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会较血常规中的正常值小,这提示单采血小板的平均体积是相对较小的,血小板输注后外源性血小板的体积偏小,而内源性新生血小板体积偏大[14-15]。若患者自身的血小板产生能力相对较低,则输注单位剂量血小板后不能满足身体需求,则会导致外周血小板相关系数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降低。本研究结果中,B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均下降,而处于正常值范围内的A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均升高。此外,要重点注意输注有效时,血小板计数虽然有所提高,但外周血小板相关系数也处于正常范围,但输注后的值低于输注前,本研究中血小板计数未达到正常范围的患者的输注有效所占比例低于达到正常范围的患者。此时提示患者的预后差,仍需要进一步监测,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持续输注血小板,保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维持在安全范围内。但值得注意的是,输注血小板只能暂时缓解,临床上更多需要考虑患者预后的好转情况,考虑患者的长期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大血小板比率的变化趋势与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判断的参考指标,为临床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提供指导。因此,临床上要尤其注意血小板参数中的变化情况,用以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
[1] 杜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检测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判断的作用分析[J].临床研究,2017,25(2):54-54.
[2] 张晓宁,孟祥忠,高胜庭,等.血小板相关参数在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间变化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6):1638-1641.
[3] 王斌,郑亚安,郭治国,等.脓毒症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2):1379-1383.
[4] 叶聪,汪燕,赵昌云.感染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血小板参数水平的检测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13(4):549-551.
[5] 张湛,张琳琳.血小板参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2-15.
[6] 张育锋,黄东平,黄炳坤,等.血小板参数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67-68.
[7] 龚天美,张咏梅,汪磊,等.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检测对脓毒症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7):999-1001.
[8] 雷鸣,杨丽,胡太华,等.非小细胞肺癌远处转移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7(6):729-730.
[9] 王宙政,韩艳霞,叶俏,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相关性的探讨[J].浙江医学,2015,37(14):1238-1240.
[10] 周慧,董鸣,刘杰.血小板STIM1蛋白表达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10(9):1025-1027.
[11] 王小卫,江源,肖平,等.肺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12):2349-2352.
[12] 李文芳,周仁友,林莉,等.68例遗传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9):1215-1217.
[13] 刘文琴,曹灵.血小板反应蛋白-1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5):774-777.
[14] 侯云生,王文霞,夏为,等.脓毒症患者早期检测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的临床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16,29(11):100-103.
[15] 周煜宗,张琦,齐祺,等.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及预后判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7):71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