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刚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2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属于一类心内科急重症,这一疾病的主要特点包括有效救治时间短、病情进展迅速、发病急、病死率较高[1-2]。临床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一般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这一治疗方法被认为是治疗效果最明显的一种,不过其存在非常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病变血管越早开通,其治疗效果越佳[3-4]。不过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能够及时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不到30%,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及时治疗[5]。胸痛中心属于一类多学科联合的运作模式,主要目的为实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死亡、避免浪费[6]。我国胸痛中心的建立还缺乏成熟,当前还没有被广泛认可的行业标准。我院从2017年1月开始成立胸痛中心后,以成立前后一年半时间相应视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中患者的救治情况。
表1 两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伴发疾病及PCI成功率[n(%)]
将2017年1月成立胸痛中心后的一年时间2017年1~12月视作观察组,选取30例患者,另外将2016年1~12月成立胸痛中心前的一年半时间作为对照组,同样选取30例患者,观察组有18例男以及12例女,年龄平均(56.28±6.36)岁;对照组有17例男以及13例女,年龄平均(57.59±6.14)岁。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心肌坏死的血清学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心电图的动态演变;缺血性胸痛病史,上述三条任意满足两条。60例患者均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前利用600mg氯吡格雷以及300mg阿司匹林负荷剂量实施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两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入医院后通常先送入急诊科,所以胸痛中心在服务开展方面一定要以紧急以及时间维度为中心进行服务内容的设置,将患者视作中心进行服务的开展。在参考其他医院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形成了个性化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流程。成立胸痛中心的初始阶段,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启动流程应用了传统的会诊-心内会诊医生谈话-启动导管室的流程,这一流程在实践中步骤繁琐,中间环节需要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无法有效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在此基础上,我院改进了原有流程,注重培训急诊科医师掌握更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相关知识,制订了一键启动制度,即微信群通知值班心内科医生,急诊医生跟患者谈话,同意完成准备直接送介入室,心内科医生看微信群患者资料即启动导管室,并且立即到急诊抢救室查看并陪同患者进入介入室,既保证患者安全,又使得患者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明显缩短。
比较两组救治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住院时间、住院费、院内病死率;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在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利用SF-36量表进行,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证实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成立胸痛中心前的对照组30例患者中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有3例,27例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占90%。成立胸痛中心后的观察组30例患者中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有4例,26例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占86.67%。表1为胸痛中心成立前后两组患者基础疾病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院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比较
观察组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生活质量比较( ± s,分)
表3 两组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生活质量比较( ± s,分)
组别 n 出院后1个月 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 30 72.15±3.64 78.49±5.10对照组 30 64.38±2.47 70.95±6.07 t 8.4952 10.6324 P<0.05 <0.05
胸痛中心主要是为了解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急性非创伤性胸痛高危患者,属于针对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诊疗的一类新型模式[7-8]。这一模式严格依据严格的流程以及科学的程序,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不同技术力量进行整合,保证胸痛患者发病后在最短时间内能够获取更为规范、有效的诊疗,整个诊疗流程具有高质量、优化以及快速的特点[9]。
当前不同国家都相继建立了胸痛中心,不同国家的实践研究都显示,建立胸痛中心使得胸痛确诊时间明显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帮助患者再次就诊次数以及再住院次数减少[10]。相较于以往的普通住院,胸痛中心应用的诊断方案更具标准化、实施更为迅速,保证胸痛患者可以得到更为准确以及迅速的评估[11]。本院建立胸痛中心后,D2B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也相较缩短了2d以上,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了超过10%,同时减少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胸痛中心建立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特别需要既懂的心血管急救、又熟悉胸痛中心运作模式的管理人才,同时能够调动院内资源以及院外相关资源,对胸痛中心的工作起到协调作用[12]。建立胸痛中心初期必须经院领导作为领导小组,这样能够使院内以及院外资源得到尽可能的协调以及调动[13]。胸痛中心的总监应该为急诊科主任以及心内科主任,两者负责对胸痛中心发展的思路进行严密规划,对各方利益进行协调,不同科室都应该配备协调员,做好常务性的各类工作[14]。另外我院选择长期参与筹备胸痛中心的心内科副主任作为医务科副科长,保证了管理人才要求得以实现,实现了管理、专业以及经验一体化,从实践结果也可以发现,这样的人员配置保证了流程的不断优化,提升了流程实施的及时性,做到了人员调配的可行性,提升了会议召开的规范性[8]。
实际上,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并非表明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持续通畅,而为了保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具备持续通畅的绿色通道,必须保证服务、医疗、设备三方可调运作,重点抓好管理,具体从制度、经费以及专业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本院胸痛中心管理架构包括总领导人员、总监以及总协调员,其中总协调员由医务科副科长担任,总监由急诊科主任、心内科主任共同担任,总领导人员为医院院长,这样的组织架构确保了整个医院资源都能够随时得到统一调配。同时在具体实施中,心功能室、护理部、心内科、检验科、导管室、放射科等多个科室都需要围绕急诊科进行医疗工作的开展[15]。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院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成立胸痛中心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价值。我院在建立胸痛中心的初始阶段,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启动程序选择的是传统的会诊-心内会诊医生谈话-启动导管室流程,这样的流程非常繁琐,中间的多个环节需要浪费非常多的时间,使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缩短并不突出。所以,我院在后期逐渐改进传统流程,重视做好急诊科医师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专业培训,制订了微信群通知值班心内科医生,急诊医生跟患者谈话,同意完成准备直接送介入室,心内科医生看微信群患者资料即启动导管室并且立即到急诊抢救室查看并陪同患者进入介入室的制度,既保证患者安全,又使得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得到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成立胸痛中心后能够明显提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减少患者院内死亡率,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值得推广实施。不过当前胸痛中心的建立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逐渐的解决、改进,以不断提升胸痛中心的实践价值。
[1] 刘晓宇,楚英杰,秦历杰,等.优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救治流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0):1160-1163.
[2] 顾磊,李振华,王晓田,等.区域救治体系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介入与直接介入的疗效比较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9):4791-4793.
[3] 刘志锋,莫均荣,柴仁杰,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3):250-253.
[4] 赵阳,梁仪,徐良洁,等.地市级医院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行性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8):706-709.
[5] 姬富才,贾永平,范春雨,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绕行急诊PCI救治时间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1655-1657.
[6] 魏腾飞,赵蓓,刘佩林,等.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5):393-398.
[7] 宋大庆,吴庆建.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4):115-119.
[8] 庞新利,董少红,陈瑞绵等.深圳市25家公立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基线调查[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25(9):507-511.
[9] 刘肖肖,韩志君,叶新和,等.120急救转运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9):983-984.
[10] 王国忠,华琦,柳子静,等.基层医院通过微信院前激活导管室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时间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38(3):391- 396.
[11] 张晓丽,侯旭敏,刘倩倩,等.院内“一键启动”流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1):28-30.
[12] 李郁,罗彩东,喻明成,等.城乡对口支援对北川羌族自治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诊治及预后的影响 [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2):2881-2883.
[13] 施鸿毓,曲新凯,方唯一,等.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对已认证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改进的作用[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1):16-19.
[14] 宋伯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策略 [J].海南医学,2013,24(12):1796-1799.
[15] 李奕贵,林德昌.救治时间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1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