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梅 唐世刚
摘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较为明显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限制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这势必降低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深入分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分析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发展,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生参与;现状;对策
一、高中政治课堂学生参与面临的现状分析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重视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而当前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难以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高中课堂面临的现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变现:
(一)师生双向互动机会被限制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教育功能,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主体,他们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容和相依,两个主体之间配合融洽的同时,能够相互促进,能够在课堂上发挥两者的积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政治课程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教材内容多,每学期政治课时较少,但必须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任务,所以师生互动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置师生互动的较少,学生在这种单向高压式教学状态中学习;从教师在课堂的交往,主要是面向全体和个别为主,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机会更多,导致教师给学生的发言互动的机会少,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中接受学习,学生较少有自主发言的机会,有时学生阐述某一观点时,老师给予否定、批评和呵斥学生坐下,教师这种行为抹杀了受教育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主体不敢参与课堂教学,更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念。
(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机会被限制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常规表现为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和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发现师生交往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老师的活动是和少数学生进行对话,以单向渠道式参与课堂互动。对于提问题的参与形式是回答问题,教师一般让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两种情况,多数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是表面参与课堂而非实质参与课堂教学,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陪客和看客的角色,活跃课堂气氛,并非学生实质参与,学生主体活动在课堂边缘,课堂上存在遗忘角落。
二、政治课堂学生主体参与少的缘由
(一)教育者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教育者是课堂的主体,决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起着主导作用。有一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扮演着独裁主义者的角色,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加以区别再以妥善引导,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课堂上老师乱施权利,凭借教师的心情奖惩学生来让学生屈服,会让学生产生逆师性的局面;第三,教师传授知识时,不允许学生对教授的知识有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被老师否定或者不予理睬,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思想政治课不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原因,学生对思政课不敢兴趣,学的教材已经时过境迁,离我们很远。比如,2017年10月18号到24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习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时代和主要矛盾等等内容在教材中是没有及时更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材还要仔细整理后得到调理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才能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没有反映出知识当时被生产和发现的最初认识过程,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学习,学生的兴趣点不高,提不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在课堂未能很好的实施,应在政治教学中应进行大众教育,引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当前我们政治老师讲课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未将知识点生活化,不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教学解决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臼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政治无兴趣,教学效果显然不能立竿见影,学生的学科素养得不到培养,教师未完全践行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以生为本
思想政治课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是关键,教学理念是教学指导的重要思想。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借助一直粉笔、一个讲台、一本书通过课堂进行讲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当前需要改变个性发展和主体性缺失的局面,让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转变学生在课堂上是“温柔小绵羊”角色。21实际的教师教育观是总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让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填平补齐,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杜绝在新课改的实施下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指南针。
(二)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生参与氛围
阿莫纳什维利说过:“教学要确定以生为本,师生之间要相互信任、尊重、合作、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和学生之间无隔阂,放低老师的权威观和交往观,教师需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明白学生所需,对学生的生活加以关心,尊重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不在言语上侮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在老师心中有他们的位置,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征求学生的建议,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尊重学生的选择,不独裁,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整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开拓思维,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積极性也容易高涨。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激情
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上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比如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所以教师需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拉动师生间的情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初探[J].彭贤智.现代教育科学,2002
[2]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杨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
[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有效思品课堂[J].柯世文.中学时代(理论版).2013
作者简介:
李相梅,重庆三峡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唐世刚,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