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插管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28例

2018-06-13 10:42沈华赵岗郭金鸿李全康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7期

沈华 赵岗 郭金鸿 李全康

【摘要】 目的:对脾动脉插管部分采用脾栓塞方法进行脾功能亢进治疗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探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脾功能亢进疾病患者,临床中通过Seldinger穿刺方法实现脾动脉插管,并采用部分性脾栓塞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统计,以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结果:28例患者经手术治療12周后,脾脏明显减小,术后4周、12周脾脏厚度均小于治疗前,肋下长度均短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12周患者白细胞与血小板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脾脏缩小与外周血象明显升高变化,治疗有效率为100%,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突出。结论:脾动脉插管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且对患者的不利影响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脾动脉插管; 部分脾栓塞; 脾功能亢进

doi:10.14033/j.cnki.cfmr.2018.7.0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7-0157-02

临床中,脾功能亢进患者多表现为脾脏肿大,同时伴有血细胞指数降低以及贫血、出血等症状,容易出现反复的感染发生[1],对患者健康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通常情况下,对脾功能亢进患者临床治疗有内科和外科治疗两种形式,但是,由于内科治疗很难完全实现患者病症控制[2],而外科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风险比较大[3],因此导致患者疾病治疗难度比较大。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对脾功能亢进患者治疗中逐渐引进应用介入栓塞治疗方法[4],通过对患者实施部分性脾栓塞手术,结合内外科治疗的综合优势,实现患者病症治疗控制,效果比较明显。本文将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治疗情况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脾功能亢进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属于肝炎引起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白细胞平均值为(2.59±1.21)×109/L,血小板平均值为(49.12±13.43)×109/L,其中,男19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31~65岁,平均(48.7±5.4)岁。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临床中,对所有患者采取脾动脉插管介入性部分脾栓塞手术治疗。手术开始前,对患者进行连续3 d的静脉抗生素注射支持,同时进行患者肠道清理,以做好各项手术准备。手术治疗时,首先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脾动脉主干,然后通过脾动脉造影对脾动脉内部的血管走向及分支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将导管选择插入到手术位置后准备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治疗时,需要结合患者脾脏大小和需要进行栓塞治疗的病灶情况,使用无菌聚乙烯醇颗粒、庆大霉素及碘海醇混合溶液通过导管缓慢注入患者脾动脉进行栓塞,注入过程中严密注意观察患者血流变化情况,在患者血流减慢情况下停止溶液注入。注入完成后,停止约15 min左右,然后将脾动脉插入导管退出到脾门位置处,再次行脾动脉造影对内部栓塞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其中栓塞情况根据患者实施栓塞前后脾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判断,在栓塞面积达到50%~70%的情况下[5],即可拔除导管,后对患者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即完成脾栓塞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后确保患者平卧休息24 h,平卧休息期间控制患者右下肢活动,术后对患者继续使用抗生素支持,避免术后感染发生,同时注意结合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止痛、退热等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及脾脏大小变化,同时对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结束后,参考脾功能亢进疗效评价标准[6-7],患者脾脏明显变小且外周血象明显升高表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8例患者治疗前后脾脏大小比较

经脾动脉插管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后,患者脾脏明显减小,术后4周、12周脾脏厚度均小于治疗前,肋下长度均短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8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结果比较

统计显示,术后4周、12周患者的白细胞与血小板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4周患者外周血象升高最明显,术后12周白细胞与血小板水平较术后4周均有所下降,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效果

根据脾功能亢进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8例患者经部分脾栓塞手术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脾脏缩小与外周血象明显升高变化,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明显,治疗有效率为100%。此外,在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中显示,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疼痛及恶心、呕吐等情况,经有效干预后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临床中,脾功能亢进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8],主要表现为患者脾脏出现重大,同时伴有血细胞减少及贫血、出血等症状,患者疾病期间极容易发生感染,临床治疗相对困难。对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病理检查显示,因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所致脾门静脉压力上升发生脾脏功能亢进,是最为常见的情况[9]。其中,脾功能亢进患者临床外周血象发生明显降低,则主要是由于患者脾脏肿大后导致周围血管床数量增加,而大量的血细胞繁殖并且被困于周围,从而被吞噬破坏对机体血象产生影响,临床症状发生[3]。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脾功能亢进患者治疗中,结合患者病理机制多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内科治疗针对患者病理原因,通过反复多成分输血来控制患者外周血象降低变化[10],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由于不能从根本上对血象变化进行控制,导致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在患者疾病治疗中由于各种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易感染情况,极容易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临床应用局限性也比较突出。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及介入性治疗方式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综合脾功能亢进疾病患者内外科治疗情况,现阶段多通过介入性方法对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既能避免外科手术容易感染情况,又能从根本上对患者外周血象降低变化进行控制[11],其临床应用的作用效果相对突出。本研究中,在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取介入性部分脾栓塞手术治疗后显示,患者外周血象及脾功能均明显改善,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效果比较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对脾功能亢进患者采取介入性部分脾栓塞治疗中,对于脾栓塞材料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争议。其中,聚乙烯醇作为永久性栓塞剂,在栓塞治疗应用中作用效果比较明显,但是极容易因为液体膨胀发生导管阻塞情况,造成的后期影响比较严重;而临床中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栓塞剂明胶海绵,其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是属于一种短期栓塞劑,临床中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栓塞才能达到效果,导致手术操作时间常,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比较突出,基于此,本研究在进行患者栓塞治疗时采用聚乙烯醇作为栓塞材料,效果比较明显。

综上所述,以介入性脾动脉插管部分脾栓塞术对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芝修.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0,9(1):19-20.

[2]宋伟,高洪波,金从军,等.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观察[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34(4):368-371.

[3]付丽云,徐长风,高国生.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与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20-123.

[4]张争运,陈凯,许威,等.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1):89-91.

[5]拉孜,郑加贺,仁青次旺,等.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7):50-51.

[6]成芳,唐映梅,杨晋辉.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11,17(12):1829-1832.

[7]陈刚,唐晓军,王涌臻,等.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2016,44(3):345-348.

[8]何维新,周艳,范平,等.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90例临床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14,16(5):490-492.

[9]王健,赵冬梅,王贤雅,等.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技术在脾功能亢进病人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6):69-70.

[10]姜兵,王朝阳.小颗粒、超选择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应用[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6,20(1):69-72.

[11]李刚,路慎国,李爱英,等.扶正化瘀胶囊联合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12):976-978.

(收稿日期: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