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全红,杨利芳,裴文浩
(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卫生院,甘肃 天水 741020)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的常见病。该病是由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与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2]。该病患儿在哮喘发作时可出现咳嗽、胸闷、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该病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现阶段,西医主要采用解痉平喘药、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止咳化痰药及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该病。近年来,中医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用“治痰之药”加味组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卫生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这些患儿的病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关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其病情均处于急性发作期,均存在咳嗽、胸闷、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且其家长均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将这12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患儿中,女性患儿和男性患儿分别有16例(占26.67%)和44例(占73.33%),其年龄为4~12岁,平均年龄为(7.57±1.35)岁。在观察组患儿中,女性患儿和男性患儿分别有19例(占31.67%)和41例(占68.33%),其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7.61±1.42)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是:对其进行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及止咳化痰等治疗,同时用氢化可的松、氨茶碱、泼尼松及特布他林对其进行治疗。氢化可的松的用法是:用剂量为5 mg·kg-1·d-1的此药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分2次给药。氨茶碱的用法是:用剂量为2~4 mg·kg-1·d-1的此药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分2次给药。泼尼松的用法是:用剂量为1~2 mg·kg-1·d-1的此药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分2次给药。特布他林的用法是:用剂量为0.065 mg·kg-1·d-1的此药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分2次给药。连续为患儿治疗1周。在此基础上,加用“治痰之药”加味组方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治疗[3]。“治痰之药”加味组方的药物组成及制用法是:苏子3~4.5 g、桑白皮3~6 g、胆南星3~4.5 g、白茅根6~9 g、杏仁3~6 g、莱菔子3~6 g、玉片3~4.5 g、白果3~4.5 g、甘草3~4.5 g。对于体质偏寒的患儿,减少桑白皮的用量,适当加大苏子和杏仁的用量。对于体质偏虚的患儿,减少苏子的用量,适当加大白果和甘草的用量。对于体质偏热且痰多的患儿,适当加大桑白皮、白茅根和胆南星的用量。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用药7 d,之后每隔8 d用药1次(每次用药的时间均为7 d),共治疗3个月。
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价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效:经治疗,患儿哮喘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在哮喘发作时其咳嗽、胸闷、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经治疗,患儿哮喘发作的次数有所减少,在哮喘发作时其咳嗽、胸闷、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治疗,患儿哮喘发作的次数未减少,在哮喘发作时其咳嗽、胸闷、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未减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在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如皮疹、恶心呕吐、头痛、躁动等)的情况。
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在用药期间,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其中,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及头痛症状的患儿分别有1例、2例和1例),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33%(其中,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头痛及躁动症状的患儿分别有1例、2例、1例和1例)。两组患儿在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未完全阐明该病的发病原因。有文献表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均可诱发小儿支气管哮喘。目前,西医多采用解痉平喘药、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止咳化痰药及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该病。中医认为,小儿支气管哮喘属于“哮证”的范围,其病机主要是小儿的脾、肺、肾三脏虚弱。肺气不足,卫外之阳不能充实腠理,故易被外邪所侵。脾虚,故不能为胃行津液,致使积湿蒸痰,上贮于肺。肾阳虚亏,故不能蒸化水液,使水湿蕴积而成痰。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末,肺也,贮于肺。肺为水之上源,脾乃水谷之海,肾主人身津液。若肺气虚衰,则治节无权,失于输布,凝液为痰;若脾气虚衰,则运化失司,湿聚为痰;若肾气虚衰,则失于蒸化。中医主张遵循理气排痰、补肺健脾、温补肾阳的原则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将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总述为“治痰之药”。在本研究中,笔者所用的“治痰之药”加味组方即在张秉成“治痰之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方中的苏子、杏仁、莱菔子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桑白皮、白茅根、胆南星具有清泻肺热、化痰平喘、息风定惊之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效,玉片具有消食顺气、降气行滞之功效。白果性涩而收,配以苏子、莱菔子、玉片,可起到敛肺而不留邪、降肺而不耗气之功。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理气排痰、补肺健脾之功效。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在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治痰之药”加味组方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其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用药的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