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其影响调查研究

2018-06-13 06:05孙晓铜张春妹
西藏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西藏比例

◆孙晓铜 张春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方式所依托的载体层出不穷。自2011年微信产生以来,其凭借着功能上的齐全和创新,成为即时通讯工具中的领先者,也成为人际沟通交往工具中的一个代表。其功能几乎囊括了传统流行社交软件的特点,从而不断地吸引更多的用户注册使用。[1]据《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在2017年9月份中,微信有9亿日活跃用户,较去年增长17%,微信用户日发送消息达380亿次,较去年增长25%。[2]而在庞大的使用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是其主力军之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角色逐渐形成的时期,能否在大学时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将会很大程度影响自己在未来社会上的人际沟通网络。本文以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探讨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会对其人际交往产生什么影响。并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促进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良好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率为92%。其中,汉族有135人,藏族140人;男生105人,女生170人;大学一年级有79人,大学二年级有77人,大学三年级有76人,大学四年级有43人。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采用的是刘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的调查问卷,其信度、效度良好。该问卷由人口学统计信息、微信使用现状以及微信对人际沟通的影响三部分构成。

(三)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处理问卷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计量方法,以p<0.05为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微信的时间消费

在调查的对象中,所有学生都拥有微信账号,说明微信在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人群中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在区内高校大学生微信的使用时间上,学生使用时间在三年以上的人群占调查对象的51.27%;两年至三年的使用人群所占比例为25.09%;而使用时间在二年以下的调查人群只占23.64%。

微信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工具之一,难免会吸引使用者对其产生依赖性。据调查数据显示,西藏高校大学生群体每天使用微信在6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5.6%;而学生每天使用时间“在4至6个小时”的比例占24.7%(见表1)。同时又根据“长时间未查看微信信息,会让我不安”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发现35.7%的学生都赞成这一问题,表明部分学生可能对微信产生了依赖感。并进一步在性别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女生得分(M=3.11)高于男生得分(M=2.83),并达到显著性水平(p=0.036)。表明女生由于长时间未查看微信信息所引起的不安感显著高于男生的不安感。这可能是由于在日常人际沟通交往中,女生更倾向使用微信与朋友进行聊天,逐渐对微信产生依赖感,从而形成了如果长时间不看微信信息会产生不安的感觉。

表1 西藏高校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小时)

(二)微信沟通对象的情况

在微信好友的规模方面上,“150人以上”的好友规模占30.55%,“101至150人”所占比例为20.73%;而“51至100人”的好友规模上有27.64%;“50人以下”只占20.9%。通过数据显示在微信好友规模超过100人约占调查对象的63%,这表明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微信的好友规模较大,人际社交网络范围较广。

在使用微信联系对象的调查中,对同学的联系占57.1%;而在对朋友和家人亲属的联系所占比例分别是67.8%和59.7%;在老师、陌生人和其他对象的联系上所占调查的比例分别是17.9%、5.5%。从上面六种联系人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沟通对象是同学、朋友和家人亲属较为亲近的人,而对老师、陌生人为沟通对象的联系较少。通过使用卡方检验进一步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微信联系对象的使用情况(见表2),统计结果表明在同学和老师这两个联系对象上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通过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以同学为研究对象上,大学一年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大学二年级的比例;而在以老师为研究对象方面,大四学生与老师的联系比例显著高于大三学生与老师的联系率。通过访谈究其原因与大二时期相比,在大一期间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人际网络还未形成,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难以在周围找到知心朋友倾诉,而常通过微信与老同学联系沟通。而在大二期间,由于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与新的人际关系网络逐渐建立与稳定,在实际生活中与同学沟通交流,相应地较少地应用微信与老同学进行沟通。而在与老师的联系的方面上,由于大学课程较少,从而与老师相处时间较少;同时,再加上年龄的差距与老师的话题较少,相应地与老师沟通也较少。而在大四期间,由于需要进行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找工作等一系列毕业事宜都需要与老师进行联系沟通,从而与老师的联系较多。

表2 不同年级微信联系对象情况

(三)微信的使用行为

1.微信功能的使用现状

图1 微信功能的使用情况

在微信功能的使用现状调查中,学生在“文字信息”“语音对讲”“图片及视频发送”和“朋友圈”四项功能选项上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文字信息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语音对讲和朋友圈,二者均为55%左右(见图1)。侧面表现出了微信的使用给区内大学生人际沟通交往带来的便捷性。

同时,微信的使用有利于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充分地展现自己,提高自信。因为微信中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发表说说和补充完善自己的相关信息。这样用户可以充分地展现自己,同时也使得别人了解自己,获得别人的认同。相应地提升自己的形象,从而增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摇一摇”和“附近的人”这种地缘性交友功能,能够使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与校园中的陌生人打招呼并进行交流沟通,这使得互不相识的人产生了交集。不仅扩大了区内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而且也是一个积累人际交往经验,提升人际沟通技巧的过程。所以微信的使用对于提升西藏区内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2.信息转发倾向于生活与情感,对时事政治关注不够

在对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运用微信进行信息转发类型的问卷调查中,“个人信息”所占比例为58.40%;而在“情感表达”和“励志”两种信息类型所占比例相近,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42.70%和41.60%;而其它三种信息类型所占比例总和不及40%,其中在转发评论“党政信息”方面仅占调查对象的8%。从上面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西藏区内大学生对日常信息及在生活中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关注度较高,侧面也表现出了区内大学生对自身生活的关注与热爱,但是在时事政治新闻方面的关注度较低,根据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看法:他们认为时事政治离他们挺远的,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而且时事政治也挺枯燥乏味的,所以对转发或评论时事党政信息持无所谓的态度。

3.微信沟通渗透于日常生活

图2 使用微信进行交流的情境

在对“你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微信交流(多选)”的这一问题调查中,发现回答“平时”答案的同学占42.30%,在各种情境中所占比例最高。这说明应用微信进行人际沟通已经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人际沟通中已经较依赖于微信交流。其次,在心情抑郁时运用微信交流的比重为35.80%,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情感易波动,心情起伏不定。心情抑郁时找家人或知心好友倾诉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最佳方法之一。所以这时运用微信的频率较多。同样,微信也应用于其它情境中。以上数据说明微信已经成为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社交工具,在西藏区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微信对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通过对区内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过程中对其人际沟通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都一致赞同通过微信让他们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并且通过微信使用增加了与好友的沟通互动的频率。微信给人际沟通带来巨大的便捷性的同时,也弱化了区内高校大学生现实人际沟通能力,部分大学生对微信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并进一步进行卡方检验观察年级、生源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微信对区内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并不因学生年级、生源地不同而不同(见表3)。

表3 微信对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一)将微信应用与现实相连接,防止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沉迷其中

微信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工具之一,难免会吸引使用者对其产生依赖性。据调查数据显示,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部分学生群体使用微信几乎不离手的占调查对象的百分之十;每天使用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的人群占15.6%;据访谈得知有的学生每天早晨醒来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打开微信进行消息查看;并且绝大部分学生甚至在上课时间也使用微信与同学或朋友进行交流联系,严重影响到了课堂的听课效率;同时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微信交往产生依赖,习惯于虚拟网络世界中进行交往,脱离现实社会群体,容易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所以,教师应该引导西藏区内高校大学生对微信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微信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合理使用微信,积极参加学校以及学院组织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与参加的学生沟通交流。[3]同时,学生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优势,同时适时组织现实中的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现实中交际能力,通过虚实结合,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建微信群聊,引导西藏区内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门话题或者有关学习问题的讨论并发表评论。[4]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西藏大学生参与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的参与度,而另一方面也能让部分沉迷于网络空间的同学,逐步走出虚拟空间,面向现实。

(二)基于微信优势,引导西藏大学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认知

针对微信上传播信息真实性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微信上传播的信息比较真实可靠。但是,由于现在的网络立法不健全,对各类发送的信息要求不严格,导致互联网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缺乏,对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容易使错误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广泛,从而使许多人受到这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认知观念。

对于微信上传播良莠不齐的信息,首先,有关立法部门应加强网络立法,使网络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然后,充分发挥微信的平台作用,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或班级微信群发表当下热点社会信息或时政新闻的评论,与社会上流传的不良信息作斗争。同时,学生管理者要着重引导大学生提升其网络素养,加强其人际交往、判断信息正确与否的能力的培养。并且也要引导传播正确的信息。其次,大学生也应该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注重积累社会经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以便于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形成不造谣、不传谣的认知观念。

[1]刘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D].2014.

[2]微信发布数据报告:http://tech.163.com/17/1109/15/D2QEM3P000097U7R.html.

[3][4]焦艳会.浅谈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社会广角,2013(9):139.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西藏比例
都是西藏的“错”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人体比例知多少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西藏:存在与虚无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