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婧玲
慕课(MOOC)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自2012年以来,对MOOC的研究井喷式涌现,可以称其为教育界的“海啸”[1],给教育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及时梳理并探索MOOC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态势,聚焦研究的结构和研究前沿,以回应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新要求。
Garfield E和Sher I H,Torpie RJ是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始人,他们认为“引证网络能够反映知识传承与 发 展 的关系”(Garfield E,Sher I H,Torpie RJ1964)。[2][3]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本研究中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即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检索库。
慕课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由于慕课是由MOOCs翻译而来,检索时将它们全部纳入检索范围进行检索,即在CSSCI库中,以篇名=慕课或=MOOCs或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等为检索词,检索时间设定为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为第一篇关于慕课的文献出现于2012年。经过数据清洗,删除不相关文献,导出为Refworks格式,这样共采集到有效文献526条,并将其转换为UTF-8格式后进行保存。
本文采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动态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 Space来对我国慕课研究的发展态势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 Space提供作者共被引及合著、文献及期刊共被引等四类共被引分析技术,并可以进行作者及其合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和学科领域等不同节点类型的共现分析,提供各种聚类图、时间线图和时区图等多样化显示模式,并生成各类知识图谱。[4][5]
对一个课题或领域的学术关注度说到底应该是对其发文量更新数的衡量。从慕课的学术关注度(图1)可以看出,自2013年以来,对MOOC的学术关注度呈井喷式增长,也反映出对慕课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从慕课的用户关注度(图2)可以看出,2016年3月与2016年12月,对慕课的下载和浏览等增长率突破30%。
图1 慕课的学术关注度
图2 慕课的用户关注度
以CSSCI为数据源,在标题名中以“慕课”“MOOCs”“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现,所发表的文章从2012年的1篇,2013年的8篇,直线上升到2014年的129篇,2015年达189篇(图3)。2016年发文为143篇,2017年发文56篇(由于期刊数据库收集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017年数据不全)。对我国慕课研究的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并做可视化分析能够理清我国慕课研究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发展脉络,对促进慕课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3 慕课发文数量折线图
将经过软件转换后的题录格式数据,导入CiteSpace III转换为符合CSSCI分析的格式,并手工完善和补充发表年代缺失的文献,修正作者简写、不一致等不规范的文献为规范性文献。
将经过规范化处理后的题录数据导入CiteSpace III软件中,时间跨度设定为从2012年到2017年,并选择“Cited Author”为节点类型,阈值的参数未默认值,此时,得到Network=148,E=188,Q=0.6709的我国慕课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图4)。在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显示中,彩色节点的大小与其中心性高低成正比,节点的字体大小与其频次成正比,下同。
图4 我国慕课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从图4可以看出,对慕课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主要有国外的McAuley A[6](0.41)(0.41指的是其中介中心性为 0.41,下同),SIMENS G,DANIEL J,(0.37),KOLOWICH S(0.14),KOP R[7](0.15),Downes S(0.06)等。MOOC是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等基于联通主义理论的创新实践课程所提出。2008年,联通主义创始人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8][9]和斯蒂芬·唐斯 Stephen Downes设计和领导了在线课程——“关联主义和关联知识”[10],在线选课的学生达到2300多名,自此之后,慕课相继在世界各地纷纷上线。
在国内,研究慕课的学者(图5)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丽教授(11篇)、郑勤华博士(9篇),北京大学的汪琼教授(9篇),清华大学的韩锡斌(7篇)、程建钢(7篇),而从共被引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影响力比较高的作者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12次)、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李曼丽博士(9次)、北京师范大学的丁兴富教授(8次)、陈丽教授(7次)等。但从图5可以看出,对慕课的研究作者都比较分散,缺乏机构外的合作,没有形成强大的作者团体,机构内部也主要集中在北京师范大学与清华大学内部的作者小范围合作。
图5 研究慕课作者知识图谱
节点类型选择“cited journal”,其他设置同前,运行软件后得到Network=143,E=171,Q=0.708的刊物共被引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
图6 慕课研究领域高影响力出版刊物共被引网络
从出版刊物来看,对慕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技术学领域。相比国外出版物而言,我国慕课研究高影响力出版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从被引频次比较高的期刊的发行机构来看,主要有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电子工业出版社、教育研究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慕课的研究教育技术学领域起着引领作用。
选择“Cited Reference”,运行后得到189个节点和257条连线,模块值Q=0.8058的我国慕课研究参考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图7),分析中不详的年份用2020标注。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慕课研究领域top50高影响力参考文献大多为期刊论文,在慕课研究领域影响力高的文献的作者主要有KOLOWICH S,McAuley A,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李曼丽等。
图7 我国慕课研究领域高影响力参考文献共被引网络
在软件中设置节点为“keywords”,运行后得到138个节点和142条连线构成的热点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8)。
图8 国内慕课研究热点关键词知识图谱
从上图可以看出,“MOOC”“MOOCs”“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图书馆”“在线教育”“翻转课堂”等是研究的主题。从我国慕课研究前沿关键词知识图谱并结合陈丽、郑勤华、汪琼等作者对MOOC的研究,可以得出慕课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
1.MOOC基本概念及含义研究
该热点领域主要包括“MOOC”“MOOCs”“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关键词。该热点主要由0#、2#、3#、4#和5#聚类构成,主要关注于慕课的基本概念、慕课的引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基本含义和基本概念及基本应用等方面组成,如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三人合作的文章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11]中论述了慕课的缘起、本质、是什么能做什么等问题以及慕课的价值等。
2.慕课基本理论及在线教育研究
主要由“关联主义”“OCW(Open Course Ware)”“在线教育”“高等教育”“翻转课堂”“SPOC”“大数据”“学习分析”“教学设计”等关键词构成。
有研究者发现国际慕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MOOC基础理论与应用领域、个性化学习和课程完成率、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与运营、课程与教学模式、学习评价等方面[12][13];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过程研究、创新教学方法研究、课程设计与评估研究、MOOC背景下新技术研究、系统性政策研究;研究方法以学习分析和基于设计的研究为主。MOOC未来研究的三大主流趋势主要包括:学习与教育、学习模式的评价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14]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更多的学者关注了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者的学习分析。李亚员认为国内慕课经历了起步阶段(2009-2012年)、兴起阶段(2013年)、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三大发展阶段。[15]发文机构以教育机构为主,约占70%,其中尤以教育技术领域最为突出。
经过文献内容研究分析发现,国内对慕课的研究主要关注了慕课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慕课与在线教育模式研究;慕课与翻转课堂研究等几大方面。主要研究了慕课的基本理论,其中着重关注了关联主义(联通主义)等慕课的支撑理论。研究者普遍认为慕课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6],MOOC的快速发展也促使高等学校重新思考如何进行体制及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17]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实现慕课等在线教育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18][19],研究提出加强平台间的交互,为此,很多平台研发了笔记功能。有研究者关注了慕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20],教育大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等技术的运用为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更多途径[21],反思了慕课理想性、现实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潜在影响。[22]相比较于国外对MOOC的研究来看,国外众多的学者对 MOOC 的完成率[23][24]、持续性[25]等进行了研究,国内尚缺乏对慕课课程完成率、退课率、学习持续性的研究。
3.高校图书馆方面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对慕课与图书馆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涉及了图书馆参与慕课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6],慕课时代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7][28][29],慕课环境下图书馆体系建设、创新服务等。[30][31][32]
慕课的发展和运用,促使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开放教育和开放教育资源更加成为人们进行在线学习的主要方式,高校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并结合自在资源整合和学科服务上的优势,凸显高校特征的慕课导航服务,融入慕课变革,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33]
利用突现词探测技术,可以测算出某研究领域前沿主题演化态势。选择术语类型为“Burst Terms”选择节点类型为“keywords”,其他设置同前,运行后得到138个节点和142条连线构成的如图9所示的我国慕课研究前沿关键词知识图谱。
图9 我国慕课研究前沿关键词时区视图
从前沿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我国对MOOC方面的研究出现于2012年,兴起于2014年,研究热点主要涌现于2015年,与慕课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相比较,可知,在慕课研究中,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前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慕课本体的研究,慕课理论及应用平台的研究以及高校图书馆方面。慕课研究在短期内出现了丰富理论成果,这与前面的研究相互印证。
MOOC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了免费的课程学习资源,Kop和Sara Ibn El Ahrache等认为,MOOC主要由教师,学习者,主题,学习材料和情境五个元素组成。[34][35]慕课的特征除了课程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视频微型化,教学反馈及时之外,更表现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下,通过网络等技术向学习者推送教学信息,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社交媒体等工具(Facebook、Twintter、YouTube、Google+等)实现交互。MOOCs融合了双向型、多向型、网状交互三种类型的交互。从慕课的教学互动图[36](如图10)可以看出,MOOCs环境下的交互是一种典型的网状交互,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都可以是网络中信息交互的节点。实际上,在MOOCs中,信息的交互是开放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是平等参与的,双向型、多向型以及网状交互都彼此相互交织在一起。
图10 MOOCs的教学互动图
MOOC是在联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并迅速发展的。在国内,慕课与在线精品课程并存,慕课为人们的非正式学习、在线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平台构建和理论支撑,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通过在CCSC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526条文献题录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发现,慕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热点话题,对慕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教育改革。国外著名慕课研究专家McAuley A,SIMENS G,DANIEL J,KOLOWICH S ,KOP R,Downes S等对我国慕课研究影响很大,在慕课的引入与初期使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慕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技术学领域,高影响力的传播载体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63篇),中国电化教育(54篇),开放教育研究(42篇),电化教育研究(40篇)等。从研究热点和前沿来看,我国慕课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改革与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高校慕课研究与教育改革将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慕课在我国的发展,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着重要意义。MOOC是无线网络、智能手机、自适应技术、云计算、微信等新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而催生的时代产物,尤其是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与移动app的免费推广,使全国乃至全世界共享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优质授课,推动了MOOC的快速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交媒体时代藏族大学生信息互动过程与模式研究”阶段成果(16BMZ059);西藏民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微课视域下提升藏族师范生“从师技能”的创新实践研究”阶段成果(2016279)。
[1]王晴.我国MOOCs研究的网络结构与知识聚类——基于CiteSpace III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5):18-23+79.
[2]Garfield E,Sher I H,Torpie R J.The Use of Citation Datain WritingtheHistoryofScience[M].Philadelphia: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1964.
[3]Garfield,E.Scientography:Mapping the Tracks of Science[J].Current Contents:Social&Behavioral Sciences,1994,7(45):5-10.
[4]Chaomei Chen.Cite 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5]邱婧玲.国内智库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48-150.
[6]McAuley.A,Stewart.B.Siemens.G&Cormier.D(2010).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EB/OL].http://www.e-learnspace.org/articles/MOOC_Final.pdf.[2013-04-16].
[7]Kop,R.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research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In Europea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Network annual Conference 2010.Valencia,Spain.
[8]Siemens.G.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andDistanceLearning,2005,2(02):3-10.
[9][加]G·西蒙斯,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
[10]Stephen Downes(2008).MOOC and Mookies:the Connctivism&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s[EB/OL].http://www.downes.ca/presentation/197.[2013-04-16].
[11]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5-11.
[12]李海峰,王炜.国际MOOC领域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共词分析法的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5(5):35-45.
[13]石小岑,李曼丽.国际MOOC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5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1):90-99.
[14]李海峰,王炜.国际MOOC领域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共词分析法的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5(5):35-45.
[15]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7):55-60.
[16]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1):53-57.
[17]袁莉等.MOOC与高等教育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5.
[18]张振虹等.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19]杨玉芹.MOOC自主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7):12-17.
[20]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 到 xMOOC[J].现代远程教育 研究,2013(3):13-19.
[21]李曼丽,黄振中.基于MOOCs平台数据的教育研究初探[J].科学通报,2015.Z1.
[22]李晓明,张绒.慕课:理想性、现实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潜在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7(2):62-65.
[23]Goldberg,L.R.,Bell,E.,King,C.,O’Mara,C.,Mclnerney, F.,Robinson, A., & Vickers, J..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level of education and engagement in their comple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dementi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BMCmedicalEducation,2015,15(1):60.
[24] Jordan, K..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completion rates revisited:Assessment,length and attrition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5.16:3.Goldberg,L.R.,Bell,E.,King,C.,O’Mara,C.,Mclnerney,F.,Robinson,A.,& Vickers,J..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levelof education and engagement in their comple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dementia 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J].BMC medicalEducation,2015,15(1):60.
[25]Alraimi,K.M.,Zo,H.J.,& Ciganek,A.P..Understanding the MOOCs continuance:The role of openness and reputation[J].Computers &Education,2015(80):28-38.
[26]罗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与高校图书馆角色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3):130-136.
[27]叶艳鸣.慕课,撬动图书馆新变革的支点[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3-9.
[28]彭立伟.MOOCs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机遇与挑战[J].图书与情报,2014(3):79-86.
[29]傅天珍,郑江平.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挑战的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20-24.
[30]付佳佳,潘卫.面向MOOCs课程的图书馆支撑体系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4(8):72-75.
[31]陆波.MOOC环境下的图书馆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J].图书与情报,2014(2):123-126.
[32]游祎.“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6):61-65.
[33]刘剑涛.高校图书馆慕课导航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7(1):62-66+72.
[34]Kop,R.The challenges to connectivist learning on open online networks:learning experiences during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1,12(3).
[35]Sara Ibn El Ahrache,Hassan Badir,Yassine Tabaa and AbdellatifMedouri,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 New Dawn for Higher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3(5).
[36]李静,李新房,孙淑文.MOOC背景下西藏高校在线课程建设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研究[J].西藏研究,2017(3):15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