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龄高血压患者入院营养状态与近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2018-06-13 07:26吴春蓉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年5期
关键词:营养状况白蛋白入院

李 波,吴春蓉

(1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心内科,重庆 402260;2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肿瘤科,重庆 402260)

高血压是心血管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目前全球共有高血压患者10亿人次,每年死于高血压病的人数达710万,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亿,其发病率远高于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患者的冠心病、心衰、大动脉等发病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高血压患者人数逐年增加,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我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资料,“三高”人群比例不断增加,超重人口比例高达24.6%,营养状况一直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必然关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控制营养指数积分,可将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分为4个等级,营养指数积分中包括了体重指数、蛋白、脂质类等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的因素[1],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本研究拟采用控制营养指数积分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并进一步分析营养状况与老龄高血压患者近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探讨诱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高血压患者,并筛选出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180例,将其定义为超高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诊断参考《2017年中国高血压诊治指南》。纳入标准:年龄>8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同意纳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除心血管系统以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心血管事件终末期患者;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纳入本研究的180例患者,男性107例、女性73例,年龄在80~103岁,平均年龄90.35±6.81岁。其中合并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3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1例、心肌梗死患者26例。因肺部感染扩心病急性入院者10例、因心衰入院者32例、胸闷、胸痛入院者68例、高血压控制不佳入院者54例、其他原因入院者16例。

1.2 一般基础状况调查

患者入院后询问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测定身高、体重、心率、血压。

1.3 指标检测

由心电图室和心超室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评估。营养代谢指标检测包括血糖、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

1.4 控制营养指数积分

根据研究对象的白蛋白、总胆固醇、淋巴细胞水平计算控制营养指数积分,并根据积分对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正常组控制营养指数积分为0、轻度异常组控制营养指数积分为1~2分、中度异常组控制营养指数积分为3~5分、重度异常组控制营养指数积分为≥6分。

1.5 随访观察

以入院当日记为第1天,以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1、2、4、12w随访,随访期间除死亡外,将其他情况均归类为非死亡性终点事件。非死亡性终点事件可以包括健康状况良好和各器官系统疾病,非死亡性心血管事件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周围动静脉炎、周围动静脉栓塞等。

1.6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采用方差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即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础状况及营养指标情况比较

对4组患者的基础营养状况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4组患者的心率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5.379,P=0.01),吸烟史(χ2=8.137,P<0.00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营养状况指标:BMI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4组患者基础状况及营养指标比较

2.2 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

在随访期间共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31例,有3例发生在1w内、10例发生在2w内、14例发生在4w内、4例发生在12w内。重度营养异常组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达66.67%,高于正常营养组患者(χ2=18.36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4组患者随访期内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n,%)

2.3 营养代谢相关指标与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对评价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营养指数积分对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预测意义,控制营养指数积分越高,患者的营养状况越差,则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高(表3)。

表3 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我国老年患者的膳食特点为高能量、高脂肪摄入,维生素、蛋白质摄入较少,对营养均衡关注较少,因此老年人常并存营养问题,尤其是超高龄老年人。研究表明,65岁以上住院患者中42.34%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均衡问题,疾病的恢复需要各种营养素均衡,蛋白质作为组织生长发育的组成成分显得尤为重要,伴随营养不良的是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2]。本研究中随机选择的180例超高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88.33%,明显高于老年患者。根据控制营养指数积分评价患者营养状况,表明营养不良越严重,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高。

根据对心血管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血糖、血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不可分,且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是慢性心衰不良预后的直接危险因素[3]。有更多的研究表明,营养状况对冠心病、动静脉血栓有良好的预测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患者,本研究则在高血压作为共同危险因素基础上研究营养不良与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营养状况的评估工具有多种,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体质指数,优点是快捷简便,但只能作为一种定性评估手段,无法量化,其他定性评估量表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表、微量营养评估表,同样也存在上述优缺点。基于对糖、脂质、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测定,全面定量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是临床医生努力寻找的理想评估工具。基于对白蛋白、总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等制定的营养风险分层树被广泛用于临床,对疾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用于老年患者营养状况风险评估量表GNRI能够良好预测老年败血症急性期死亡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营养状况评估工具是CONUT积分,与GNRI比较控制营养指数积分评价系统中增加了胆固醇、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对营养状况的评估更细化。通过本研究发现,不同程度营养状况患者的BMI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具有显著差异,体重指数、白蛋白、血清铁蛋白、三酰甘油是NFCE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控制指数积分对心血管事件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随访观察事件较短,纳入临床检测的营养因素不全面,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逐渐改进。◇

[1]孙晓楠,骆雷鸣,赵晓茜.入院营养状态对超高龄高血压患者近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7,38(4):297-300.

[2]张郁苒,张政,于青.营养风险指数预估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率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5(46):3741-3745.

[3]王丹丹,时家义.体重指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6):482-484.

[4]王佳,洪忠新,武力,等.膳食因素对北京市某村中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的影响[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84-86.

猜你喜欢
营养状况白蛋白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白蛋白不可滥用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