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料教学建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2018-06-12 12:44袁中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4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袁中华

【内容摘要】英国著名历史教育学者唐纳德·汤普森指出:“传统的历史教学几乎总是在描述或解说一个认同的或确定了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而极少深入运用各类资料。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中,我们知道的历史是理所当然的;而至于我们怎样知道历史,则是学校历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历史材料是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高效课堂的实现,更离不开“有血有肉”的历史材料。

【关键词】史料教学 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城区初三历史复习研讨活动,其中一环节是“同课异构”。听完课后,我对运用史料教学的老师印象深刻,他运用了丰富的教学史料,包括热点时事、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体验式学习,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频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史料指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等等。史学专家将其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等。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择为课堂服务。结合自身的教学,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料选择要“求真、求实、精准”

梁启超先生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课前应做好功课,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考纲要求,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的放矢,以增强针对性。选取的材料,学生易思考,易理解,不偏不怪,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如学习“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时,有些老师直接将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措施,罗列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硬记住,这样做,会让学生失去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而我在教学中,先给出材料:“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牲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的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面积和缩减畜牲繁殖的人加以赔偿。——《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思考:依据材料归纳其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学生看到我给出的材料后,你一言,我一语,加以归纳总结,找到了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强制农民减耕减产,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等。以此类推,我又分别呈现工业、金融、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材料,最终达到预期效果。材料教学不仅使我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史料选择要“客观”、“多样”、“适度”

史料教学有时仅靠课本上的一些史料是不够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直观、形象。学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提前布置,让学生搜集除课本中已有的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料外的其它史料。学生们热情很高,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成果令人驚讶。如有电影《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光盘,人民音乐家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资料,抗日英雄杨靖宇、叶挺等人抗战事迹。课堂上学生竞相上台展示从不同角度收集来的丰硕“成果”,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令人振奋。通过这种方式展示史料,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史料选定后,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讲求教学的方法: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直观感性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史料进行再加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结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有直观认识。例如在教《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课时,我选择使用了《沿海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史料。一般性语言描述无法体现沿海开放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学生对这个格局形成的理解会产生困难,但借助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巧妙地解决这个难题。我进行了如下尝试:1、在电脑上屏幕上先展示一张空白沿海地图;2、依次出现四个经济特区符号,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3个沿海大经济开发区符号,让它们保持闪烁效果,对深圳、上海等重点知识设置一些交互功能,待学生把相关的名称对号入座后,闪烁停止。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通常要通过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偏难,应围绕教学要求,问题的呈现要有梯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更好地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课时,有一段史料引自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言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根据材料的信息,我预设这样几个问题:林则徐针对什么事情上书道光帝?他的主张是什么?道光帝接受他主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设问有效整合了历史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四、注重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习兴趣

我们在运用史料教学中,要多留意发掘那些与现实有联系、可比附的人物、事件、现象等史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参照。学生也就会渐渐的明白了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过去,而是得到一些历史的修养,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想方式的迁移——正确认识自己,更好解读今天,迎接未来。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彼此之间的对抗的事迹逐一呈现出来,教他们进一步认清历史并且牢记历史,让他们更形象、直观认识日本右翼分子和日本政府犯的错和日本人民的友好,同时让他们更清晰理解未来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之,历史课堂离开了史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需要科学、合理的史料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61-66.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