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个性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而高中数学的个性化教学却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高中生课业繁重,课堂主要依靠知识传授,学生个性化学习时间少;另一方面,教师缺乏个性化培养的意识,教学策略单一。为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个性化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制定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实现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个性化 策略
个性化教学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在于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结合个性化教学的内涵,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因材施教、小组合作和动手实操的教学方式。这几种方式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综合实力,发展个人能力,从而适应新形势,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认知水平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差异;二是学生反映在数学学法上的差异。这也是要求数学个性化教学的原因。而要实施好数学个性化教学,首先就应该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时,我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首先,让学生集体观察几组对象,如1至20以内的所有质数,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等等;之后,提问学生:各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有多少个对象?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集合和元素的概念;然后,讲述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此时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差异。因而,我进行了集合和元素知识的测试;测试之后,对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我留了一些关于集合和元素的专项作业,而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我则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进行集合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在整个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了集合学习的个人目标,夯实了集合知识学习的基础。可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实现个性化教学奠定基础。
二、小组合作,发展学生学习个性
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小组合作是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其是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去粗取精,完成自我数学知识世界构建的教学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提高独立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
例如:在教学“幂函数”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个性化教学。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之后,给出几个函数,如 , , , , ,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自行判断其是否为幂函数;然后,让学生画出几个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相互分析,得出幂函数的性质;最后,合作对比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实现幂函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清晰数学知识学习思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对比學习、数形结合学习等;而且借助合作讨论,学生拓宽了数学思维,自觉对数学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和补充,从而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目标。可见,小组合作可以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实现数学个性化教学。
三、动手实操,发散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而实践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抽象理解,发散思维,形成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方式。正如皮亚杰所言:“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动手实操,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增强数学学习自信心,从而发散数学思维,增强创造力,进而实现数学的个性化教学。
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为了帮助学生认清七种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能够判断简单的组合体,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动手实操。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素材,如纸板、木棍、胶带等;之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搭建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等立体几何模型;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模型的几何特征,如两个互相平行的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等;最后,让学生制作简单组合体,如简单几何体拼接,简单几何体截去或者挖去一部分。在整个动手实操的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深刻认识了空间几何体的分类。可见,动手实操,可以发散思维,实现数学个性化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人性化和个性化来进行教学活动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大方向。因而,为了实现数学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自身数学学习潜能,挖掘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开创和实施相对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力。为此,教师需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从而实现数学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曲磊.高中数学的个性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6,(1)
[2]杨宗华.高中数学的个性化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