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举
脑出血属于临床患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的病情常较凶险,病死率较高,且患者预后常较差[1],有数据显示[2-3],大约有75%患者的运动能力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我院分别于病情稳定后2~7 d、7~21 d对脑出血患者开始康复训练,以探究不同康复介入时间的效果,见如下报道。
以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10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0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52例)、对照组(52例)。实验组52例患者年龄为52~72(59.75±2.95)岁,男女分别为33(63.46%)、19(36.54%)例;偏瘫肢体:29例为左侧偏瘫,23例为右侧偏瘫。对照组52例患者年龄为50~71(59.69±2.89)岁,男女分别为32(61.54%)、20(38.46%)例;偏瘫肢体:30例为左侧偏瘫,22例为右侧偏瘫。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04例脑出血患者均实施对症治疗,如改善脑细胞代谢、营养神经、防治脑水肿等。对照组52例患者于病情稳定后7~21 d开始康复训练,实验组52例患者于病情稳定后2~7 d开始康复训练,具体为:专业康复训练师结合患者的康复情况对其实施相关训练,如为患者摆放良肢位,定时帮助更换体位,先指导患者对肩关节、手部、髋关节、踝关节等进行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然后,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握手训练、翻身训练、桥式运动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卧位-坐位训练、坐位-站位等训练。接下来,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负重训练等,最后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衣、刷牙、梳头、进食、如厕等。在训练患者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恢复状况对其实施对应训练,注意控制好运动强度及时间。
分别于患者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选择卒中量表[4](总分42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进行评分,分值越高,即患者神经缺损功能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选择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5](满分是100分)进行评价,分值越高,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指标对比,计量资料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基于上述应力平衡方程,有研究表明,在排水条件下,给定土塞的管壁内摩阻力与径向有效应力之比时,土塞的端阻力随着土塞相对深度(土塞长度与管桩外径比值)以指数形式增加;而在不排水条件下,增加的轴向有效应力主要由孔隙水承担,有效应力几乎没有增加,故可利用的摩阻力变化很小。
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神经功能评分[(19.26±2.33)分]相比对照组[(23.78±2.22)分]明显更低(P<0.05),且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7.28±2.61)分]相比对照组[(68.32±2.85)分]明显更高(P<0.05),如表1。
表1 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
较多研究证实[6-7],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康复干预,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所以,除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外,对其实施有效康复干预亦十分关键,但目前,关于何时对患者实施康复干预仍存在一定争议。
本研究为探究不同康复介入时间的效果,分别于病情稳定后2~7 d、7~21 d对脑出血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有研究发现,于病情稳定后2~7 d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更优,出现该现象主要是由于越早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越有助于患者脑细胞或病灶周围组织代偿或重组,可塑性越大,更有助于患者适应环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8-12],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患者发生继发性功能障碍,对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神经功能评分[(19.26±2.33)分 ]相比对照组[(23.78±2.22)分]明显更低,且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7.28±2.61)分]相比对照组[(68.32±2.85)分]明显更高,这提示于患者病情稳定后2~7 d对其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更优,更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得,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病情稳定后2~7 d)康复训练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