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浩 谢颖夫 曾凡荣 李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人口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医联体模式[1]。所谓医联体就是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目的是让患者分层次就医,而并不是任何病都去三级甲等医院治疗,造成基础医疗机构患者太少而三级医疗机构患者太多医护人员忙不过来等情况[2]。由于医疗服务质量是决定患者就医方向的关键内容,所以要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在基础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上还需要满足患者基本医疗服务[3]。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市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本研究针对我市各级医疗机构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的实施情况的同时分析现在仍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现报道如下。
自行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对我市各级医疗机构人员在2017年7—9月期间发放750份调查问卷,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241人,二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210人,三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299人。有效回收每份问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
自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可以先随机选取两家医疗机构进行问卷预调查,并收集建议修改完善调查问卷,选取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人员深入我市各医院及社区对医护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医护人员基本信息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地点及职称等;(2)医护人员对自身工作环境、接诊量、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满意程度;(3)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小[3]。
各级医疗机构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比较。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各级医疗结构人员一般资料分布见表1。
表1 各级医疗结构人员一般资料(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二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三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存在差异,三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分级诊疗的了解率明显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P<0.05),具体见表2。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群众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大医院向所有患者放开,不再受医保限制。目前,除公费医疗保障的少部分人群仍有定点医院和固定的转诊渠道外,原有的分级诊疗制度已瓦解,患者可随意跨区域选择医疗机构[4]。2012年以来,为解决患者在大医院扎堆,基层医疗机构衰退萎缩等状况,国家把重建完善分级诊疗模式,推进社区家庭医生服务,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5]。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力度不断加强,医护人员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及意义的领悟能力不断提升[6]。分级诊疗的实施前提是加强基层的医疗力量,基层提升医疗水平,提高医疗质量,赢得患者的信赖[7]。同时采用信息技术,完善远程诊疗系统,每位患者的病例联网就可以找到,不断完善作为信息对接的双向转诊,将转诊流程优化,慢慢地实现分级诊疗[8]。
表2 各级医疗机构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比较[n(%)]
各级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新医改之后的政策。医护人员是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职业要求是了解并熟悉我国的医疗制度[9]。并且医护人员是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因此医护人员的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患者来不来就医。可信赖度的提高有助于我国实施分级诊疗[10]。
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各级医疗机构之间风险共担及利益共赢。分级诊疗即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11]。通过分级诊疗服务,一是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医疗服务价格更低、起付线更低、报销比例更高,可极大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二是对于疑难病、复杂病通过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联动的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及绿色转诊通道,可缩短在大医院住院候床时间,节约患者时间和费用[12]。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医联体模式下各级别医疗机构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水平相差较大,三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分级诊疗的了解率明显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P<0.05)。这说明医院级别越高,医护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及了解率相对较高。这说明工作环境的重要性,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自己身心愉悦,可以更高效的完成工作,好的工作氛围,不仅可以带动同事的工作热情,而且每件事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医联体模式下的分级诊疗制度,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认知程度不同,医院级别越高,医护人员对医联体模式下的分级诊疗认知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