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朴
后循环缺血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的情况,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研究显示[1],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患者缺血症状,调节血流动力学,对患者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对后循环缺血患者采取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文将本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23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50~70岁,平均(60.4±6.5)岁,合并症:高血压15例,高血脂10例;研究组: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50~70岁,平均(60.4±6.5)岁,合并症:高血压14例,高血脂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两组患者首先均给予常规基础性治疗,如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调整患者血压、血脂等对症治疗。
1.2.1对照组本组23例患者以甲磺酸倍他司汀进行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一次10~3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500 ml静点,每日1次,1个疗程为7 d,共治疗2个疗程。
1.2.2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一次1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点,每日1次,1个疗程为7 d,共治疗2个疗程。
其中治愈:经治疗,患者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全部消失,生命体征也得到恢复;显效:经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得到好转,景物晃动感消失,自身旋转感消失;有效:经治疗,患者眩晕等症状慢慢缓解,不过对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无效:经治疗,均未达到上述情况。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纳入的两组数据,(n,%)表示的有效率为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不同药物治疗后的效果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95.65%显著优于对照组73.91%,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药物治疗后的效果比较
后循环缺血最为常见的病理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循环缺血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大动脉狭窄、动脉源性栓塞、大动脉闭塞等引起低灌注等。不论什么因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狭窄,均会导致其发育异常,引起局部供血不足。栓塞是该疾病最为常见的发生机制,约占40%,脱落的微小栓子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受阻[3]。一般情况下后循环缺血主要高发人群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长期饮酒、吸烟的患者。患者脑血管血液循环在受阻后,其相应受支配区域的脑细胞就会因缺血发生坏死,而坏死的组织周围会形成一个缺血性半暗带,临床上能否及时挽救此缺血性半暗带,直接关系患者治疗预后。因此,临床上需要及时帮助患者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灌注,以维持其正常的脑灌注压[4-5]。
本研究所采取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治疗该疾病的典型药物,该药物是从川芎与丹参两种中药中提取的有效单体,通过大量实验证实,对后循环缺血患者采取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该药物可通过患者的血脑屏障,对患者机体内部血管内皮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脑组织微循环状态,控制病情发展,同时该药物的药效比较持久,且安全性好[6-7]。甲磺酸倍他司汀为西药治疗该疾病的药物,属于血管扩张药物,单一治疗效果不佳[8-10]。结果显示,经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5.65%显著优于对照组73.91%;治疗后研究组TCD异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1-12]。此结果说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具有独特的优势,治疗后循环缺血效果显著,显著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效果,可保护患者脑细胞,改善病情。
综上所述,对后循环缺血患者采取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