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培养

2018-06-11 11:39叶琴
考试与评价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叶琴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新课程实施不再仅是要求课程形式的转变,而是要渗透学科的核心素养。论文以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社会责任”入手,着重探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的培养,提出自己观点并加以举例说明。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责任

当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现已成为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的全球强国。然而时常听到一些负面的新闻:庞大的留守儿童、攀升的离婚率、好人反而被敲诈、旁观者的冷漠、年轻人在工作岗位上猝死、国人出境旅游的不文明行为、各种有毒食品的曝光、各种高科技诈骗……层出不穷,这些都是社会责任的缺失造成的。

高中课程改革在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形成生物学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爱家乡,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识生物科学价值,养成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理解STS之间和关系,参与社会事物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意见稿提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其中社会责任排第一,可见其重要地位。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四大内容,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得当与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与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此外,高考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均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设计,不再是单纯追求高分和重智轻德,而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及实践能力,课改的意义在于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是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二、 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方法

1.学科渗透

教师充分利用生物学科课程特点——生物学科与社会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例子;适当对课程进行渗透与延伸。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与社会责任培养有关素材,不放过任何的相关知识点、实例、图片或时事热点加以渗透。生物学科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任何一个章节都可以挖掘一些素材来利用,教师要做到进行社会责任培养与生物学知识衔接自然。

以必修一前两章为例,如:第一章第一节问题探讨中的“非典”以及现流行“埃博拉病毒”,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理解STS之间和关系,参与社会事物的讨论;第二节对“水华”“赤潮”发生的原因和“发菜”的过度采挖及现况分析后进行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章的第二節“蛋白质”中可以引出“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与蛋白质相关事件进行品德教育;第三节“核酸”中可用DNA指纹技术展示指纹图片,让学生体验当警察根据这个权威的生物高科技来找出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对学生进行洁身自爱,做个守法的公民,同时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第四节“糖类与脂质”中引入我国青少年肥胖现象及危害分析,进行珍爱生命,健康饮食教育;第五节“水和无机盐”中对淡水资源现况分析,同时进行珍惜用水、从我做起的环保教育。

2.活动熏陶

第一,利用教材内容举行辩论赛,如: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辩论赛,克隆动物的伦理性辩论赛等,解决技术与伦理的冲突,让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与伪科学.

第二,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如:野外实习——参观农村生态工程等、野外动植物考察等,了解目前身边环境现状,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第三,进行与生物相关的社会调查——人类遗传病等,同时在“世界环境日” “植树节”及或“艾滋病”等纪念日,课外举行艾滋病“红丝带”求拥抱行动,并组织学生主动向他人宣传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关爱他人、健康生活和珍爱生命的宣传活动等相关知识。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进行社会责任的培养。

3.情绪感染

第一,“亲其师,信其道”,与学生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发掘学生的隐匿心理,激发潜在情绪,深化自我责任心。

第二,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长素发现实验”等,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第三,结合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如:“我国合成的人工胰岛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道尔顿发现色盲”。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我国作为六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虽只研究了其中1%的工作,但确享受了100%的成果,提高学生爱国热情。

如:“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四,通过“京都议定书”、全球环境问题、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等,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并提出倡议——“光盘行动”、“低碳生活”。

“少年强则中国强”,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高中生正是初步养成社会责任的关键阶段,充分利用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核心素养之一——社会责任的渗透迫在眉睫。为祖国输送富有责任心的高材生也是教师的责任,只要人人都有责任心,社会才会更加和协,祖国就会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邓鹏,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思考与落实《中学生物教学》 2017年13期

[2]《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