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下架子,学会用心交流
笔者曾经执教过的一名四年级女生,因为父母离异、母亲改嫁而变得十分自卑。她不喜欢上体育课,不喜欢和任何人交流,课上总是东躲西藏,对教师的呵斥也无动于衷。对于这样的学生,笔者有点不知所措。于是,笔者换了一种教育方式,笔者蹲下身子,耐心地、轻声地和她去交流:第1次,她充满戒备,笔者无功而返;第2次,她终于肯选择性地回答笔者一些问题;第3次,她哭了,她向笔者敞开了心扉——把她家庭的不幸都告诉了笔者。从那以后,笔者每天都会抽时间跟她去交流,了解她内心的想法,帮助她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久而久之,笔者和她成了朋友,她会和笔者一起分享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她也爱上了体育课。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下戒心走近教师,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帮助这一类学生。
二、点亮慧眼,及时放大亮点
在笔者以往的教学生涯中,也曾碰到因为过度肥胖或者弱小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小腾(化名)就是其中一个。他因为过于肥胖而反感体育课,任何体育活动都没有兴趣参与。然而,在一次实心球投掷课中,小腾被动地参与却投出了全班最好的成绩。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改变他的机会,于是在课后的小结中,笔者从3方面评价了他:一是,小腾今天“主动”参与了实心球的练习;二是,小腾今天投得最远,是班里的“大力士”;三是,小腾将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下半年的区田径运动会。笔者的话音刚落,学生们自发地为他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小腾略带羞涩地笑了,这是他体育课上久违的微笑。从那以后,小腾越发喜欢体育课,他也愿意参与其他的体育运动。由此可见,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更要用心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并刻意地去放大。
三、心理干预,重新找回自我
在诸多“不合群”的学生中,有一类是应激性的,对于这类学生,需要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如果不及时,就可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无法愈合的创伤。如,五年级的女生小曼(化名),在和母亲一起回家途中遭遇车祸导致母亲不幸离世,这样的打击使得她变得一蹶不振、郁郁寡欢。针对小曼这种情况,笔者最终采用了心理干预的方法,一方面,定期请心理医生治疗;另一方面,学校委派2名有经验的心理教师轮流进行心理疏导。经过3个月有针对性地治疗,那个爱说爱笑的小曼终于回来了。
四、家校互动,形成有效合力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不合群”学生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帮助这类“不合群”的学生融入到团队学习中才是这项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以下3个关键要素:一是,家长的配合。“不合群”学生的出现,家庭因素往往是最不可忽略的要素。作为家长,当发现学生出现异常的表现时,应及时将具体情况反馈给学校教师,避免遮遮掩掩,这样才能更及时有效地对症下药。二是,教师的关爱。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爱类似母爱或者父爱,这些“不合群”的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教师都应该区别对待,切忌一概而论。三是,学校的引导。对于这一类群体,学校的教育导向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将决定教师和學生的行为,也能为这类“不合群”的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环境。
——王超峰(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长江小学,315800)整理